
再论古诗词的
改 革
文/擎天
为便于论述,兹简要捋一捋我国历代诗歌改革发展的脉络 :
一,从西周至春秋时期产生的《诗经》,发展到战国时期的楚辞(骚体)。
二,从汉乐府的《古诗十九首》出现五言体,发展到《柏梁诗》的七言体。
三,自南北朝谢灵运“山水诗”开对仗之先河,到沈约辈创永明体,它的重要贡献是提出“四声”、“八病”的诗韵声律理论。
四,唐初,五律、七律和五绝,七绝逐渐形成了一定格式。由此发展到盛唐,各种古诗格式才趋于成熟定型。
五,隋唐至宋代,伴随宮廷“燕乐”兴起的需要,促成了以宋词为代表的词。
六,随着蒙古入主中原代宋建立元朝,由“蕃曲”“胡歌”传入中土。始有与唐诗宋词相伯仲的元曲产生。
在清代诗坛,梁启超辈顺应时代的发展,提出了“诗界革命”的概念。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随着时代的前进,诗词的体裁和形式一直在变革中开拓前行。清朝初叶著名诗论家叶燮说:“诗文一道,岂有定法哉?”。在他的“诗词进化论中”主张: “诗词格律声调和诗事必须“因事递变”。他批判泥古不变的诗界守旧派,是托名诗人实乃“无识”、“无知”的“风雅罪人”。
据此,我认为撰写古诗词,首先心中須有对某种人.事.物生发出“灵性表达”的冲动和渴望。并将这种情不自禁的“冲动和渴望”所产生的灵感,化而为诗。我主张: 凡诗中所出文辞必须服从意境的流布,不必从“韵书”、“字典”中抠来抠去捡索平仄字词削足适履。孔丘编“诗经”,屈原赋“离骚”,在那个时代并没有什么“韵书”可据,却写出了千秋不朽的诗篇。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多次提倡旧体诗词的改革。他的旧体诗,大多突破了旧格律的束缚,气势如虹地写出了时代精神风貌。
纵观古代以还,凡是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体式大多不拘一格。以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为例,其上半首是古风,下半首是格律诗体的两者结合。
鉴于以李白为代表的古代诗坛巨匠对诗词的格律作出了符合时代诗情丶诗意的改革变通在前; 开国领袖毛泽东身体力行改革古诗词于后的示范。我们理应继往开来,对古诗词作出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革古创新。
每当历史处于重大转折关头,总有一批以“诗魂壮国魂”的传世力作问世!
现在就是时代历史的重大变革时刻!所有古诗词的爱好者,革古创新正其时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