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雪风霜 山河无恙
作者 行者
今冬是个少见的暖冬,下了大半冬的小雨,临了了,突然间下起了雪。时而窸窸窣窣,时而飘飘摇摇,时而狂飞乱舞。山川、大地、屋顶,粉装玉砌,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今年冬天注定也是一个不平凡的冬天,武汉新冠肺炎病毒来势汹汹。截止今日,全国确诊病例68000多,死亡1600多人。各省、市、区县防疫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了。需要隔离的人员,从武汉—湖北—省外—市外—市区返烟人员,逐步扩大,各级政府陷入复工吧,怕疫情失控蔓延,不复工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两难之中。
随着疫情信息的不断透明,政府、医者、公安军警、全国各界的全员参与,人们的情绪也从恐慌无助,到平和面对、积极作为了。刚刚看到专家讲已见拐点,相信,只要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战胜疫情,回到正常的生活工作状态之日不远了!中国人民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多少无辜的生命,多少失去亲人的悲痛,除了感谢中央的英明、坚强的领导,感谢像钟南山,李兰娟这样的科学家的努力付出之外,接下来我们是否应该思考,病毒到底从哪里来的?传播初期是否应该得到有效的控制?应对此类事件,我们的应急预案措施是否得到有效实施(2003年已发生了SARS事件)?抗“疫”英雄李文亮医生的遭遇;部分管理者不专业、不做为、乱作为;科技人才的生态环境,科学态度的是否严谨;社会低层人掌权后的防疫百态;信息不透明带来的无端猜测及恶意攻击。 今天,武汉封城的第25天,国人禁足的第24天。 窗外,雪花还在飘荡,依稀可见全服武装的物业消毒人员、清扫垃圾的环卫工人、用喇叭播放防疫知识的社区干部。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国家兴亡 肉食者谋”。回望过去这段交织着悲伤和鼓励、泪水和希望的日子,疏理着各方各面的信息,作为一个热爱生活,感恩社会的普通一员
我写下了这几条教训:
你的免疫力,才是最好的护身符。
这次疫情中,以敢说真话而被熟知的上海医疗救治组专家组组长张文宏,谈到新冠肺炎最有效的药物时说:
“最有效的药物,是人的免疫力”。
病毒战争中,医护人员除了药物治疗,做得最多的其实是陪感染者一起熬,熬到病人免疫力恢复到,足以打败病毒那一刻。
所以,请照顾好自己,包括睡眠、饮食、情绪和心理。
病毒来袭,不论尊卑贫富。
这场疫情,已无情地吞噬数百人的性命。
这些人中,有两腿泥巴、一脸沧桑的农民;也有长江财险董事长、黄石原市长;有大字不识、足不出户的白丁;也有博览群书、桃李满天下的华中科大教授……
人在病毒面前,如此脆弱。
无关身份和地位。
所以,切断病毒,不是某一个人、某一城人、某一地域人的事儿,而是每个人的事儿。
你曾讨厌的人,正在努力救我们。
这场战役之前,很多人对三类人匮乏好感:一类是医生,一类是警察,一类是官员。
他们这三个群体,所代表的三个领域——医疗、法治、政府,是距离民生最近的。所以,伤医案频发,袭警案时有,抨击政府常有,其实,他们中绝大部分人尽职尽责,心怀善良,不过是在替体制承受暗伤。
抗疫至今,李文亮医生去世,宋英杰医生去世,徐辉副院长去世……
苏莱曼·巴马定、何建华、程建阳、刘大庆等多名公安民警、辅警去世……
山东抗疫至今有六名政府官员、警察倒在工作岗位上。
灾难来临时,平常被恶行和舆论伤害最多的那群人,为了保护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依然跑在前面,冲在一线。
灾难过后,面对他们,请放下偏见和戾气,带上客观和慈悲。
年龄不是财富,才华却是高山。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记住了这些人的名字:
84岁的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73岁的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79岁的著名建筑学家、从小汤山到火神山医院的总设计师黄锡璆……
他们的平均年龄在79岁,但危机时刻扛起的,却是一个民族的安危。
钟南山、黄锡璆、李兰娟
马尔克斯说:
父母是隔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一道帘子。
父母在,人生尚且漫长。父母亡,暮年叫嚣逼近。
疫情下的我们说,了不起的父辈,是隔在我们和灾难之间的一道帘子。
有父辈在,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历经恐慌,受尽磨难,终将安详。
该被铭记的,还有个头不足1.6米、54岁的张继先。
这位因疫情流干了这辈子眼泪的女医生,是发现新冠肺炎后,坚持向组织上报的第一人。
张继先说:“这次,我把一生的眼泪都流干了。”
他们,让人想起,三鹿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狂犬疫苗事件中,那些冒着死之风险,也要为众生之活发声的医生和记者。
他们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都是为苍生说真话的铮言人。
我辈没有经历战争,但从未远离灾难。
70年建国立业,40年太平盛世,让我们中大多数没有经历过战争岁月,也让我们很多时候变得敏感而脆弱。
习惯了拍马溜须的平庸官吏,在大战大灾面前仓促上阵,忙乱无序;过惯了静好岁月的平民百姓,也在大疫大恐之中,心生抱怨,恼怒不安。
其实,静心想想,面对强大的自然和可怕的病魔,人类一直都是被欺负的弱小者,从来都未强大过。
人类一直都是渺小的,所以不要傲慢。
危机一直都在,是傲慢和狂妄,让我们放松了警惕。
但愿灾难过后,从个体到国家,都懂得及时纠错,生于忧患,敬畏自然。
病毒不只攻击穷人,但穷人会更艰难。
世界流行病学的真相之一,就是病毒不会只攻击穷人,但在穷人受到攻击时,他们缺少能力反抗。
这次疫情对国民经济带来方方面面的打击,但小饭店、果农菜农、养殖户、房贷车贷压身的老百姓,会更难。中小民营企业更是雪上加霜,举步维艰。
疫情下,没有饲料的肉鸡,装入袋中待处理
更不要说那些恰好毕业,却没有找到工作的年轻人,和因不满现状年前刚辞了职的待业者。
我们都是蝴蝶翅膀上那粒灰尘,被龙卷风裹挟得晕头转向。
所以,熬到风停,要记得相互扶持。
失去自由的独处,并无太多乐趣。
一场疫情,让我们都成了失去自由的人。
我们宅在家里,却心神不宁地关注着疫情的信息;我们守在房间,却总感觉头顶悬着一把利剑;我们曾那么讨厌上班、聚餐和热闹,如今却那么渴望回到公司,回到人群,回到不戴口罩的人间烟火中。
原来,宅在家里独处的乐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随时随地可以外出的自由。还有,无病无灾的安然。
真实的信息,比单纯的口号更有信服力。
疫情中,我们一次次崩溃于谎言的代价,但我们更一遍遍确认真实的力量。
这场灾难中,最让人感动的,除了那些传递爱和希望的同胞,更多的是用自己的专业传递真实信息的人们。
他们是医护人员、新闻媒体人,还有坚守在一线、来自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
他们在竭尽全力防控,也在一丝不苟做事。
他们的专业和认真,让慌乱过的我们羞愧,也让不安的我们心安。
专业专注的人,让人心安
而这些人,都是在自己的领域深耕细作的人。
“钟南山的眼泪”—他们很少喊口号,也不一味选择正能量,但他们的专业、温度、情怀和格局,却让我们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生死存亡,才是最大欲望。
过往出轨偷情、第三者插足、婆媳矛盾的人,这些日子变得少了。
很少人再因为情欲纠缠和权力争夺,而斤斤计较,或耿耿于怀。
是这些问题没有了吗?
不!
这些问题依然在,但相比生死,相比灾难,它们萎缩了。
疫情当头,更多的人明白,作祸找事儿多半是矫情,而生死存亡,才是最大欲望。
衣白褂,破楼兰,赤子切记平安还
生活的实相,从来不是谈一场或圆满或残缺的恋爱,爱一个或成熟或幼稚的人,生一个或优秀或平庸的孩子,有一个或璀璨或暗淡的身价。
而是,你是否活着,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身体遥远时,心灵反而更近。
灾难不仅给我们制造混乱,曝光丑陋,揭开暗疮,而且让我们看见诚意,遇见美好,觅得同类。
无法相见的隔离岁月里,我们甚至确认了谁是我们最牵挂的人,谁又是最牵挂我们的人。
身体的隔离,会让我们透过假相和迷惑,跟随内心直抵真相:
真相从未离开,一直就在我们灵魂的深处。我们安静下来,才能找到它。
每场灾难,都是一场爱国教育,灾难更是一场爱的教育。
它以压倒一切的态势,让这片土地上的穷人和富人,乡里人和城里人,本地人和外地人,各行各业的人和各色各样的人,凝聚团结在一起,都变成一种人:中国人!
每个中国人,都是疫情的当事人。每个中国人,也都是抗疫的责任人。每个中国人,也都再次确认:
没有一个人,是靠做空自己的祖国而成功的。
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和国家休戚相关。
疫情倒逼我们,学会反思进步。
原本期待正月十五左右出现拐点的我们,如今都逐渐接受这样的真相:
疫情可能要持续两周,也可能要持续两个月,还可能是更长时间。
所以,做好持久战的我们,利用互联网这个无形的巨无霸,探索了远程教学,网上办公,火神山医院甚至有了无接触收银超市。
疫情之下,为了生存、生活,更多人会去想办法创新,会去造条件克服,会在灾难中求生。
没有人欢迎疫情。
成为建设者,而不是堕落者。
居家隔离的日子,也是闭关修行的日子。如果我们在这段至暗岁月里,能够整合自己的生活态度,重塑内心信念,审视余生之路。等艰难的时刻过尽,我们将拥有更深沉与更健康的自我。
灾难之时,也是修行之日。
不要堕落,不要在无序中无爱,在无聊中无德。
当一个建设者,承担起自我的责任,在心中升起一团火,让更多人借光走出黑暗。
平凡的善良,一直都很伟大。
一直保持平凡的善良,其实也是很伟大的。
当下的平凡,是指居家隔离,做好自己,不添乱,不传谣,不信谣,不惹事。
当下的善良,指体谅自己的疾苦,所以对他人怀有慈悲之心,对人情怀有感受力,对不公保持警惕,对希望秉持信念。
沉静下来,终得圆满。如果无法做更多,就当个平凡且善良的人,沉静温煦,健康努力。这是灾难和恐惧中的另一种伟大。
此刻窗外己烟消云散,阳光灿烂,透过窗户,斜照在阳光房的茶台上!窗台上的石榴盆景发出嫩黄色的幼芽,五针松也焕发出勃勃生机;木雕的仕女,翩翩起舞,体态轻盈,典雅,婀娜多姿。
一切都在复苏。
一切都在好转。
一切都在向阳求生。
虽然,昨日无法再重启,逝去的人不能再回来。但,穿越这场暴风雨的我们,将不再是原来的我们。
惟愿,远方的你们,得健康,获自由,心坦荡。
更愿,灾难过后,春满大地,山河无恙,人事皆安。(2020.2.16)
参考资料《闲时花开》
行者:山东华鼎伟业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中国科技创业领军人才联盟理事、烟台大学光电信息学院客座教授,2016 年入选 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017 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创新 创业领军人才。
朗读者简介:王晓音(风雨同行),就职于省级国有金融企业,高级经济师;热爱生活、兴趣广泛、真诚善良、乐于助人;人生态度:用知足常乐的心态,过随遇而安的生活。
责编:荆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