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近千阳刺绣 领略针尖上的产业
●文/刘小会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春的绚丽已在满目繁盛的浓荫里散去,日长一日的夏清幽漫长。在这个每年都少不了戴香包的传统节日来临前,怀着期待和对一个小小香包承载的“大赛”的狐疑,随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采风团参加了千阳县第二届西秦刺绣香包大赛。有幸走近千阳刺绣,领略这一针尖上的产业。

初夏的望鲁台广场天高云淡,100名绣娘头戴青花瓷图案方巾围坐在赛台前,针头线脑和碎布五颜六色摆放眼前,比赛在飞针走线、掐花缝合中紧张进行。让我好奇的是,现场围观群众如潮,但赛场内却秩序井然,操作台前并没有围观群众。身边一位大爷噙着旱烟袋,一句“在千阳,人老几辈妇女都会这一手,我们关心结果不看过程”的回答自豪的了得。想来赛场上一定有老伴、儿媳或闺女在穿针引线呢。
老家与千阳山水相连,端午节适逢夏收大忙,可从来没听说谁会不操心夏收专门绣香包过节,更别提参加大赛。端午也就只是平常日子里更忙碌的一天。连畔种地,千阳县竟然能办一个绣香包大赛?真有点脑洞大开。
我以为把一个绣香包搞成“百人”“大赛”实属稀罕!谁知去往千阳的路上,陪同的千阳文友告诉我们,在千阳这个拥有“中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美誉的县城,搞这样的刺绣大赛已是常事,何况正逢端午传统佳节,香包刺绣大赛主题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十二生肖。

走近千阳,在赛场看到绣香包讲究很多,工艺、针法也灵活多样。可以是棉布浆糊裱布打样再平面彩线绣花,双面夹层稍作填充做成属相图案缝合起来的;也可以是布艺填充丝绵立体软雕刺绣一次成型的;还可以是圆或方的几何图形打底画上卡通属相和文字刺绣上去不填充做成AB平面单层的。刺绣针脚疏密有致,色彩搭配清新,传统的惟妙惟肖可爱,新潮的高端大气清新,雅俗共存。如此花样百出,难怪会把如此高端的民间刺绣工艺浓缩在一只小小的香包上,这真是对绣工的考验呀!原来绣个香包,单凭这些灵活多样的手法和创意构图,就好有一比!
举办百人大赛,想想都头疼,我好奇在以留守老人为主的农村乃至打工盛行的县城,一百名赛手从哪里来。
走近千阳,才了解到刺绣在千阳,已经由星星之火般的一个人辉煌创业,走到了群星灿烂般的一群人的朝阳事业。在传承和创新的路上,王秀萍、杨林转、王海燕、李慧莲、李银惠,这一个个创业明星没有选择一路驰骋追逐个人事业的巅峰,而是慢下来与百姓并肩前行打造了一群人的刺绣事业。婆媳绣花、姑嫂竞技、姑侄师带徒,村与村比拼、社与社联姻。专业合作社、工艺品专业村,单凭刺绣这一比试妇女们身手的技艺就能带动近万人就业,原来是这近万人参与的刺绣事业为比赛攒了人脉,如此想来一场比赛万里挑百人也便不算难事。
终于让人豁然开朗,我的狐疑渐变成了期待。按捺不住好奇心,我还是过去问了那个大爷家里有没有人参加比赛,大爷不无自豪,指了指身边的老伴说“眼花了,但她徒弟---侄媳妇和孙女都在呢”。
比赛的紧张气氛似乎在与当头的烈日较量。我游走在赛场,企图“慧眼识珠”来一个与冠军的偶遇。一只机灵可爱的小白兔吸引了我,针脚细密、色彩柔和。这是南寨镇新西二组71岁的吕俊侠奶奶的作品,她爽快地与我攀谈,独居、加入仟惠合作社三年、专做老虎枕头、大龙等布艺刺绣的点睛、绷须等传神工序,月收入上千元,有房住有地种有农合看病,不愁吃不愁穿不给子女添负担。与奶奶几排之隔一个身着白T恤的陪读妈妈引人注目,她绣的老鼠生肖和荷花挂件色彩素雅,让人眼前一亮。她大胆尝试文字植入和简笔画风格,图案不受传统束缚,清新脱俗。赛场绣品五彩斑斓千姿百态,娇小可爱的绚丽时尚、憨态可掬的简洁传统......
下午的参观才算真正走近千阳刺绣,领略了千阳县“打造刺绣之乡 助力精准脱贫”的大手笔。
走近千阳刺绣,惊喜层出不穷。

秀萍绣庄的兰亭序书法图、小猫戏耍图、小白兔、枫树林......不细看,你绝不会发现它们不是画而是“仿真刺绣”技艺中的仿画绣和写真绣。最让人叫绝的是主人王秀萍能把苏绣、湘绣技艺与摄影、素描、透视等表现手法融合,她是一个敢吃螃蟹的人,第一个在丝绸上绣出了青铜器图文,也算是用传统文化讲了一回宝鸡故事。在精耕细作上做文章,她的绣品已具有了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金达莱专业刺绣合作社则不同,机器轰鸣流水生产电脑刺绣,现代化的工业生产节奏与静雅的手工绣坊形成鲜明对比。与王秀萍的温文尔雅不同,王海燕率性泼辣快人快语,凭借在上海纺织行业打拼十数年的经历,她在千阳建起了电脑刺绣生产线,网络销售、订单式生产。这简直就是把一个养在深闺的大小姐带出绣楼,带上大街兜风!李银惠身残志坚、志在传承传统布艺刺绣的乡土气息、杨林转对濒临失传的20种古老刺绣工艺进行改良、李惠莲创作的十二生肖挂件在传统上创新,她们和各自的合作社在当地都声名鹊起。

走近千阳刺绣,意外接二连三。

千阳县的“西秦刺绣”竟然十几年前就申遗成功;千阳县的鱼形枕、福禄寿喜、双鱼包、虎头枕、镇宅狮、五毒马夹、虎头帽、虎头鞋、披风、百花帐等刚刚从我们视线里划过的这些刺绣品的设计,竟然都获得了国家专利。千阳县的“青铜器”“千阳苹果”“百花帐”“唐装四件套”等一批高端绣品取湘绣、蜀绣、苏绣技艺精华,突出黄土高原本土特色,已畅销海内外市场。千阳县的刺绣产业与高校联姻,从理论上突破刺绣技法和工艺,为品牌传承和创新奠定了基础。
“千阳刺绣”从品牌创建、专利申报、非遗申请、到质量标准体系构建探索,始终都在沿着刺绣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子迈进。
一切序言皆为华章。
从2007年第一个专业合作社创办至今,杨林转、王秀萍、王海燕、李慧莲和李银惠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打拼,致富奔小康对他们不是难事,先富起来的她们放缓个人致富脚步,带动集体脱贫的反哺举动是值得赞誉的。发挥专业合作社带动作用,全县贫困女性11605人中7058人通过刺绣实现就业。2019年,千阳刺绣年产工艺品300万件,产值6800万元!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令人乍舌的事情!小针尖绣出了大明堂!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带动大众创业,把小工艺做成了大事业,把一群人的事业打造成了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千阳刺绣就这样从针尖做起。
千阳香包刺绣大赛在绣娘飞针走线中圆满结束,一只只千姿百态、五颜六色、鲜活俊俏的生肖香包被安放在编号牌旁边,像一排排等待检阅的士兵,现场打分、网络投票的赛制似乎也昭示了“千阳刺绣”申遗、申请专利、出口创汇这些不囿于传统的时尚与创新潜质。
走近千阳,我看到了有享誉西秦乃至全国的工艺美术大师王秀萍、杨林转、王海燕、李慧莲和李银惠们的引领,千阳刺绣已经把个人的追求融入了群体的梦想。
走近千阳,我知道了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质和二十多种品牌设计专利做后盾,千阳刺绣,这个誉满西秦的手工艺品牌在十几年已得到了不可小觑的传承和发展。
走近千阳,我想到了有扶贫干部坚守,有能工巧匠领航,有政府产业扶持,有绣二代传承和发展,相信这针尖上的产业一定会有更辉煌灿烂的前景。
一路参观收获颇丰,千阳刺绣,把小手艺做成了大事业,把巧手绣花推向了非遗传承,把民间工艺打造成了出口创汇,把个体经济做成了大众创业,难怪这场政府搭台的赛事能如此轰轰烈烈地举行。
小竞赛传递的追赶超越能量一定只是抛砖引玉,依托“千阳刺绣”品牌效应脱贫致富才是重头戏。我坚信:那些活跃在针尖上的巧手,才真正掌握着绘制生活蓝图的技艺;那些自强不息的千阳人民,正走在追求美好生活向往的康庄大道上。
告别姹紫嫣红的赛场,初夏最是绿色宜人。路边洋槐花林中蜜蜂的嘤嘤嗡嗡已散尽,褐色枝干上椭圆的叶子随风婆娑,层层叠叠绿得繁盛。还不到收割时节的麦田从树林的缝隙或山卯的凸起处露出一绺一绺的浅黄。远山褪去翠绿,千阳岭绿得郁郁葱葱,在山岭间宽阔的公路上穿行,初夏的惬意随麦浪扑面而来。



千阳县第二届香包刺绣大赛已尘埃落定,虽然没能邂逅冠军,所幸大爷的孙女正好是那个绣出卡通“老鼠”的陪读妈妈,而吕俊侠奶奶也得了三等奖,真是好事成双!
千阳地处西府大地,周秦文化底蕴深厚,既是古丝绸之路重要驿站又是“中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希望“西秦刺绣”“千阳刺绣”能积极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创新,把传统布艺刺绣精髓与地域文化元素紧密结合,发掘民间工艺品与民间传说、民歌民谣的渊源,在工艺品的文化内涵上做文章,通过提升工艺品的文化附加值,为产品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