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张小莲,女,陕西省丹凤县竹林关人。70后,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发纸媒网络,请在头条百度上搜索,多次获奖。代表作巜幸福来敲门》巜水贼》巜山那边》等,金丝峡管委会职工。

堂哥张兴贵
文|张小莲(中国)
小时候,我站在老家对面的南山顶,遥望秦岭的西大门,无数次地想像山那边的蓝“天”县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因为天特别蓝而取名叫蓝“天”县。
长大后,才知道原来正确的书面语是蓝田,因田地里盛产蓝色的玉石而得此名。
现如今,我每次到西安途经过蓝田县时,望着路标上的“蓝田"二字,脑海里立即浮现出来一个身材魁梧,国字脸,五官端正,仪表堂堂,目光凌厉的汉子来,他就是我娘家村里的精神领袖人物,我的堂哥张兴贵。
因为他在蓝田工作生活的时间最长,所以我们村里人对蓝田县都有种特殊的感情。

堂哥乳名堂娃,村里长辈都习惯叫他堂娃子,我们叫他堂娃哥。
堂哥是老革命,解放前任陕南游击队大队长张奎的通讯员。我只知道他解放后历任丹凤县武装部部长,柞水县武装部部长,蓝田县武装部部长,最后从榆林军分区副司令员职务离休。在蓝田西安生活的时间最长。
堂哥很亲民,特别爱家乡。他在世的时候,经常利用节假日时间回家乡看望他的亲人和乡亲们,从来不给乡亲们端架子,特别关心村里的事。当然啦,和我的父母亲关系也特别好,因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才解放时,堂娃哥被党组织任命为丹凤县武装部部长。那个年代实行军管制,武装部长的他实际上就是丹凤县的一把手领导,和旧时的县老爷一样,破案,审案,判决,抓生产,党政军公检法一手抓。
由于才解放,国民党的余孽分子,化妆逃跑的军官,间谍、反革命、游兵散勇、武功高强走江湖的艺人等等,都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年轻的共和国的稳定,恶性治安案件和恶意破坏事件经常发生。
工作作风雷厉风行的他、加上血气方刚的年龄,用他那从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逃出来的拼命三郎精神,稳、准、狠地侦破了一个又一个案件,惩罚犯罪分子绝不手软,毫不留情,为解放初期我县的安稳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为此,丹凤坊间曾流传下一谣儿。
“张兴贵,一声吼,龙驹寨镇抖三抖 !”
"张兴贵,脚一靽,龙驹寨镇颤三颤 !"
据传说哪时候丹凤县城大人吓唬哭闹不止的小孩子时,一说张兴贵来了,小孩子吓得立即止了哭声。

堂哥用他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高贵品质赢得了丹凤县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这么高的威望是他领着他的巡逻兵,披星戴月的用他的大头皮鞋踩遍了丹凤县城的每一寸青石板路,访遍了丹凤县下辖山区的沟沟岔岔,用他雄鹰般的慧眼、智慧的头脑识破了一个又一个犯罪分子换来的。犯罪分子们见了他无不闻风丧胆,不打自招。
我记事起,已到七十年代中后期,他已经调到蓝田县任武装部部长,是我们村当时最大的官,当然也是村里的的精神领袖人物。
那时候的村庄是热闹的,由于不通电,村里人也是寂寞的。乡亲们常常在冬天的午后双着手、坐在大场边晒暖暖边唠嗑,但是眼晴却没有闲着,时不时地盯着对面的银白公路,那条回家的路。如果看见一辆绿色吉普车现身路口,整个村庄便沸腾了,因为那肯定是堂娃哥回老家来了。
我们一帮鼻涕长流,头身生蚤,脏玛咕咚的小孩子飞快地跑向车身,一拥而上团团把汽车围住,等着一身戎装,威风凛凛,腰别手枪的堂娃哥下车。
他下车一看到我们,便飞快地从车上拿出行李包,拉开拉链,弯下腰和蔼地准备给我们分糖果。这时候,我们一哄而上,他边笑边说:"不挤不挤,都有份哩,一人一大把。”
他边抓糖边亲呢地抚摸我们脏兮兮的头和脸,一点都不嫌弃,这一刻,他的眼神既凌厉又温和,他那贤惠的夫人娴女姐在旁边看着笑着。我到现在还清晰地记着他那温暖的手温。
散完糖果,他在我们一帮小孩子和他的警卫人员簇拥下向村里走来。见到村里的长辈们,他总是谦逊地先叫称呼再问候,遇到上了年龄坐着的长辈,他必弯下腰或是蹲下来问候,问得最多的话是乡亲们能吃饱不,以及村里小学失学儿童的情况。
那神情没有半点衣锦还乡的骄傲和炫耀,有的是他对家乡这片土地上的人,物,以及对家乡的青山绿水深深地眷恋和热爱。
往往是堂嫂们把饭都做好了,他回家的脚步还在村里人门口转悠着,和蔼可亲地拉着东家长西家短的闲话,直到家里人出来找他吃饭他才跟着回去。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育一
方人,一方燕子衔一方泥,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亲密无间的鱼水深情里装满了他的故乡情怀,闲话家常里是他的一片赤子之心,这一刻,他的眼里写满了故土难离。
改革开放后,家乡越来越年轻,但是堂娃哥上了年龄,再回来时,衣着休闲了许多。他依然亲民,挨家挨户座谈,言谈中他对我国改革开放后贫穷分化现象深深地困惑,对腐败分子深恶痛绝,对老百姓生活担忧的表情写满了他的脸。他想不通他们亲手为老百姓打下的江山、老百姓的生存怎么越来越艰难了?怎么连话语权也没有了?他真正地忧国忧民呀。
这期间,他对父老乡亲们叮咛最多的话是"不管政策怎么变,一定要教育孩子好好上学,如果是读书的料,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应孩子们上大学。"
对我的父母他更是敬重又加,每次回乡必亲自登门拜访,遇到饭口他便留下来吃家常饭。他最爱吃的是家乡的红薯糊汤和浆水面。我的耳畔到现在还清晰地回响着他当年的话:"娘,今天中午咱就做浆水正檬蠈(家乡方言)的浆水面吃。"待到饭出锅他从不嫌窝孃,能吃几老碗。
我最后一次见他,是九十年代末期的一个署假里,那天,我们几个兄妹在小哥家团聚。堂娃哥回来了,他站在我小哥的新房子门口,对着柜盖上我父母亲的遗像静静地凝望着,人消瘦了许多。
"这不是堂娃哥吗?"
“堂娃哥回来啦 !"我们兄妹激动地齐喊。
听到喊声,他进屋来,眼含泪水,对着我的父母亲一一俩位忠诚的共产党员遗像深深地鞠了三躬。
小哥赶紧端茶倒水,并吩咐小嫂给堂娃哥做他最爱吃的手工浆水面,他赶紧摆手制止说:他不想吃了,喝点水就行了。然后一一询问了我们兄弟姐妹们的工作生活情况,便背靠着墙坐在后院闭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大约过了个把钟头,他站起来说:"妹子,兄弟,我和大大娘坐好了,哥走了,好好供应娃上学,代我给我大兄弟二兄弟问个好。"
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他深深热爱着的、眷恋着的、魂牵梦萦的这片土地上来。
几年后,堂娃哥走了。
原来他那次返乡是知道自己生了重病,特地要求回老家看看,回到西安做了手术后,生命又延长了几年。
听说他走时给家人交待,他走后,不要打扰父老乡亲们和地方政府。但是消息传回家乡,家乡人民没有辜负他对家乡的热爱,父老乡亲们和地方政府、我的娘家在外工作,创业的成功人士代表,自发地组织了代表人员去西安为他送行,这是家乡人民发自内心对他的敬重和纪念!
德高望重、平易近人的堂娃哥走了,他虽然不是我娘家村里行政级别最高的官员,但是他在村子人心中的地位绝对是最祟高的,包括在竹林关人民心里,他的名字也是如雷贯耳,众所周知。

最主要的是他威风凛凛的形象、奋发向上的精神激励着我娘家一代又一代的后生们顽强地拼搏着。更神奇的是,这个几百口人的小村庄,由于他一身戎装腰别手枪英姿飒爽的形象、刻骨铭心地印在村里人的心中,村民们教育孩子都以他为榜样,因此,后生们报考军校警校的较多,这与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堂娃哥,您虽然走了,但是您的精神永存,您激励着我们村一代又一代人在追梦的路上,实现了他们的理想。
现如今,祖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过上了好日子,这盛世,如您所愿,您安息吧!

本期审核:王文(中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