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美文连载《冷落的小山村》(8)
八 山寨农家
1 童年记忆
七十年代前后的徐家小郢是两条平行直线的关山墙淝草屋,(关山,相邻两家同用一墙)前面直线是没有院子的人家,后面直线是有院子的人家,两排房子从东到西长约三百五十米,紧西头是生产队的公房,供喂牛、开会、放农具等。我家老屋在前条直线的东段居中的地方,西边隔两家又有三间公房,供堆少量化肥(那时以农家肥为主丿和农具。
老屋门口(靠西间)有一棵成年人才能合抱的小林枣树,树干在两米高处分分两杈,两杈又在三米高处各分成几枝大桠,向上撑起一把绿色巨伞。夏天,绿树荫浓,轻风习习,是大家纳凉的好地方。
父亲在向北伸的一枝上吊一个两庄最好的秋千,隆冬人闲,树下每天聚满了打悠(荡秋千)的人群,你悠一阵、我悠一阵,遇上胆子大的年青人打悠,便上来两个摆悠的(两人各拽一条系在秋千上的小绳头,配合好逐渐加力来回摆),将坐悠者摆到梁平,那种高起高落的惊险刺激使坐悠人惊叫连声,伴随观者的喝彩声响彻云宵。
枣树发芽迟,初夏来临,才慢慢发出嫩黄的小叶,一天天由小变大,由疏变密,地上的花格逐渐变成了浓荫。同时枣花也随之开放,其花淡雅、别致;两寸长的浅青细柄两侧伸出许多一厘米长的如铁丝粗的细杈,每杈顶一朵浅黄似白的枣花,如雪花般隐在密叶之中。忙种刚过,小枣便已挂满枝头,青青的如小玉米粒。
晚秋到来,小林枣开始成熟,满树点缀着红、紫、浅白、青各色的枣子,由于整个夏天小林枣都在不断的开花结果,所以成熟也持续很长时间,这是区别于其它水果的地方,在成熟高峰期如遇大雨,往往落得满地都是。
三间房子,西间是卧室,兼盛细粮和豆类。童年时代的冬季我和弟弟就睡在靠南墙的地埔上,地埔暖和又便于起夜。
中间算是客厅,书机前放一张十六柱恋树大卓孑,是一九七四年做的,那时生产队发展多种经济,土地年年除施杂肥外,队里还大量泡绿肥(盛夏割大量的蒿草扔到专用塘里沤 ),尤其麦田还加施麻渣(芝麻油的渣)、豆饼等,所以粮食产量已很高,每人一年能分五百斤小麦,基本能吃半年细粮。
中堂贴一张《三湾改编》彩画,一直到大集体解散才换掉,换时画边已被虫蚀烂,两边衬得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电影彩画。书几是用土坯砌的,供春节烧香和平时放小物件,书几前面留一排方形小孔,中间靠下是一个稍大一点边长为七寸的孔,孔里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小孔,是我藏玩貝的地方,其中最多的是皮卡。书几东头是盛芋干的“粮站。”每年芋头干都堆至屋芭。
东间是锅灶兼磨房,烟囱穿过屋芭直立房子上面;一盘香山石大磨安放在近北 墙的磨台上。那年月没有机面机,五谷面粉就靠这盘石磨和一头毛驴(公家的)来磨,如今,那盘石磨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独自寂寞的守在老屋残宅的门口了——我真担心它会“走失”!
那时的冬天每年都冷到零下十几度,淋锥从屋檐触到地面。大雪封门之时,我就穿上父亲给我编的新麻窝(用新麻编的鞋,现已退出农民生活),奔出家门到东头仓家的牛房与仓打皮卡。在那滴水成冰的三九天,我俩‘叮咚’、“叮咯'的把皮摔的山响,不到半天,便见额头热气直冒,于是甩掉棉袄,连续激战,即驱寒又健身。
2 少年读书郎
我想读书是受邻居欧的吸引,欧大我十多岁,在我刚记事时,读三年级的欧已是我心中的大学生了。由于羡慕欧背书包的神气,我时常尾随放学的欧到他家,看着欧掏出一本本的书,心想这书里密密麻麻写的究竟是啥,书里到底是怎样的天堂?有一天我指着欧刚要放进抽枻里的一本大书问欧:“这书里讲的什么,那字你都认识么?”欧神气的答道:“当然都认得,这里有很多好听的故事”
“那你讲一个给我听。”
“你听不懂”
. 为了听懂书里故事,我心中惦记着“一定要念书。”
八岁那年,我在门下叔叔的带领下终于上学了。之前连集都未赶过的我第一次见到校圆闹哄哄的那么多人,就象父母常说的城市一般。即惊喜又恐慌。
初人学我连二十也数不到,第一周学习零到九这十个阿拉伯数字,我便落后了,老师将我和其他几个学生安排在前面第一排,老师问我们两天能不能学会写,连问三声,我们都不敢回答。于是老师点名叫我:“徐思成,你说两天能不能学会这十个数?”我稍作思考,为了面子,便大声说“能学会。”
老师高兴的大声对那几位同学说:“好,就以徐思成讲的算,从今天算起,第三天下课前你们六个都必须学会这十个数字。”
——初入学,我成了笨蛋的代表!
当年的黑板两边都贴有红纸黑字的毛主席语录: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老师每天都用教学棒指着语录提醒我们。
“天天向上”这是我好好学习的动力。哪怕是向上一点点,也算我没白过这一天。
少年时代的我坚信别人能做好的事我就能做好。
白天我认真听课,抓紧写作业,晚上,我把语文书拿到灶台煤油灯下孜孜不倦的温习。在灶后切菜的母亲看到我知道用心读书,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从二级起母亲开始拿日历牌让我看,问我何时‘立春’,何时“小满”。她虽然不识字,但懂日历,一年廿四节气记得很熟,先后秩序排的全对。刚开始我接过日历看不明白,母亲告诉我“上面大字是阳历,农民讲的是阴历(农历),在下面小字那里。”有时我报错了日子,母亲当时就说“不对”,并开导我“看看,歇歇”,母亲说的“歇歇”即思考之意。
渐渐的母亲把到食品站割猪肉、到集市国有饭店买散子的差使交给了我。
三年级以后,我的预习课往往走在老师耍求的前面,同时,开启我世界观的两个老师出现了,徐胜平和徐学东。
徐胜平是我读三年级时的班主任兼历史老师,迕近四十,一米七五的个头,很瘦,脸微长,凸显一双大眼睛。这年有了历史课,当时的教科书是一本《反孔和尊孔斗争的故事》。由于历史与政治的变迁,这里我不评孔。从这本书里我知道了国家、民族、人类的源头,懂得了历史进程是尖锐矛盾导致的血与火的残酷发展,更懂得了政治斗争的复杂以及名人的功过是由政治的需要来决定的,没有绝对的是非标准——我初步了解了历史。
徐学东是我四年级的班主任,三十多岁,高大魁梧,略胖的方形脸,稍高的鼻梁上驾一副无色透明钢丝(钢腿)眼镜,讲课始终瞇缝着眼睛,昂首挺胸,抑扬顿挫、表情从容、自然,举止风度犹如大学教援。
他在教语文课时喜欢穿插“闹革命”时期、优其是红军长征的故事,故事把我带到那山高林密、红军出没、悬崖深谷、红旗漫卷西风的环境;目睹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工农穿梭于:妖魔碉堡吐火舌,不畏生死勇夺关的画面。每每这时,我听的如痴如醉——新中国原是这样得来的,鲜血染红的江山!
从此我萌发了参军的志向。
独忆校园鸿鹄志,共嘲落榜梦空时。
但我起码不负当初。
难忘童年大铁勺里的油炸鸡蛋,那装入纱布小袋投进大锅米茶中单煮的浅黄色香米。
作者简介

徐思成,网名余志,1964年出生,皖,怀远县唐集镇山西小郢徐庄人,现住唐集镇唐怀路世纪家园小区二栋三单元601室,诗词吾爱网会员,大中华诗协会员,近几年诗词多见于吾爱网及大中华诗词论坛。2008年春在《华东知音》发麦散文处女作《一种情》电话18757735397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