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农民王颖悟耄耋之年作品欣赏】小说《报国寺》连载五(引言、九、十)/ 王颖悟(陕西宝鸡)
报 国 寺(小说)
●王颖悟 著
2020年3月

引 言
陇东黄土高原,林木茂密,沟壑纵横。就在这秀丽的群山环抱中,有一处较为平坦的高原台地,当地人称卧牛岗。实则这是一块背靠莽原,南俯渭水的台地,面积足有二千多亩,腹宽头小形似卧牛饮水状故有此名。古属凉州天水郡,三国时期已是蜀汉和魏国争夺的军事要地。由于地处要冲,交通便捷,商贾云集,人口众多,逐渐成为当地除过清源县城以外最繁华的城镇,也是周围三四十里以内最大的文脉和商贸中心。
卧牛岗这个普通的名字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令这个地方闻名遐迩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里曾有一座“报恩寺”的古典建筑群。后来虽然庙宇毁于战火,然而村镇的名字却因庙而名,在这片饱经沧桑的热土上却涌现过无数名流志士,留下过不少光辉业绩与慷慨悲歌,足以值得后代子孙永久传颂和怀念。

九
所谓贸易货栈,就是货物的中转站和集散地。假若有客商从外地运来一批货物要在这里销售,货栈就成了临时批发站;又有人欲将货物继续运往他处,这里就成了临时仓库,货栈里必须要有足够的场地和仓储能力。再若有那些过往的客商要在此借宿过夜,货栈里就得有停车场,马厩草料和客房,这里又变成了车马店和客店,还得供应客人伙食。……因此上,这里的事务非常繁杂,一般门外汉很难应付。杨文自从变为杨掌柜以后就挑起了这个担子,这时他才真正体会到隔行如隔山的真正含意。他是个带兵打仗的人,指挥作战,排兵布阵是行家里手,可是对于这个只有十几个人的货栈他却进退失据,手足无措。王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很明白,自己的这个“悦来货栈”这些年来一直久盛不衰,靠的就是‘诚信’二字,假若亲家一时考虑不到或处事不周,造成坏的影响,一传十,十传百,这样的损失一年半载是弥补不回来的。于是他便把过去在货栈里干过多年有经验的伙计留下三四个,在每个重要岗位都有熟手把关,这样才不会出现纰漏。经过一月多的试运行,果然诸事顺畅,生意日兴,他这个初出茅庐的杨掌柜才长长的抒了一口气,从心底里感激王老的深谋远虑和倾情帮助。
一日早晨,杨掌柜刚刚洗漱完毕,一位名叫王刚的伙计,手里提着一个沉甸甸的黑色包袱走进账房,说是早起收拾客房时发现的。他估计是住店客人临走时一时疏忽而遗留的东西,因此便送到这里来。杨掌柜问道:“你打开看过没有?”王刚说:“没有。过去店里早有规定,私自打开别人的包裹是不道德的行为,是要被店主除名的。”杨掌柜笑着说:“那咱俩就当面打开,看看里边是啥东西。”说着便将那个包袱打开在桌子上。
两个人打开一看,都惊得目瞪口呆。原来里边尽是些贵重的金银和玉器,有金 锞银锞,金银首饰,玉环、玉佩,还有达官贵人常在掌上把玩的班指。特别引人注目的还有一对精美的玉雕麒麟,不但雕工精细,构思巧妙,而且玉色温润,质地爽滑,麒麟形象可爱,憨态可掬,堪属价值连城。杨文看后啧啧称赞。他想,这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被遗忘呢,看来这位客人一定有燃眉之急,若发觉丢失,现在不知该急成啥样了。再者这些东西花样繁多,显然不是出自一家之手,好象是东拼西凑才收集来的,可见这些值钱的东西关系之大,说不定还关系到人命大事。于是他吩咐伙计,此事先不要对外人声张,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叫他多多注意来往人的行踪,他估计丢主东西的人一定会返回寻找的。

果然不出杨文所料,还不到一个时辰,三匹快马飞奔而来 。还未等马停住,便滚鞍下马交由一个牵住马缰,这二人直向客房奔去。伙计急忙拦住二人,用手向账房相让:“我家店主已在账房等候多时了。”二人转奔账房,杨文已在里边听见迎向门口:“二位客官是否在寻找东西,请进内说话。”二人也不客气,刚一进门,看见放在桌上的包袱,惊喜的喊道:“就是这个包袱”就要伸手去拿,杨文立即拦住:“莫急,既然你们已经认得这个包袱,想必就是你们所遗之物,但要准确的说明内有何物,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所为何事如此急切,又为啥这么贵重的东西仓促遗失,假若说得一丝不差,情通理顺,将原物奉还,若有差池,恕难从命。”
遗失的东西已经找到,二人长长的舒了一口气,紧绷着的心终于落了地。端起伙计递给的茶呷了一口,便向杨文讲起自家的遭遇来。
二人中那位年龄较长者首先开了腔。他说他叫秦锐,另一个叫秦旭,是他的三弟,祖居四川涪陵。还有一位大哥,名叫秦刚,在庆阳府任都头之职。他任侠仗义,喜好结交江湖朋友,不倚仗权势鱼肉百姓,享有很高声誉。由于秉性耿直,不善阿谀奉承,不受上峰钟爱。更兼有些同僚和竞争对手认为他是自己升迁中的障碍,便想方设法,必欲除之而后快。恰巧今年元宵节赏灯之夜,一伙绿林豪杰趁机混进城内,劫走一批库银。有一个名叫刁贵的捕快受人指使,串通一名死囚犯,当面指认他大哥秦刚是抢案内线——这位刁贵原是秦刚属下,因在往日外出公干中乘机敛财,屡教不改,曾被秦刚责罚过,因此怀恨在心,欠欲伺机报复,苦无良机。这次受人唆使,巧设机关,栽赃陷害,硬将秦刚攀扯在内,意欲除去心头大患。——人常言‘贼咬一口,毒深三分’,知府素嫌他碍手碍脚,又可趁此机会恨敲一下竹杠,便下令将秦刚一家下狱,定了一个“私通强盗、劫掠库银”的罪名。并限令一月之内若能补足库银亏空,可免一死,如若超限,就要全家问斩。因此这是十万火急的大事,容不得半点怠慢。在家乡借遍亲朋好友,总难凑足数目。后来还是舅舅忍痛把他家传承了数十代的传家宝玉麒麟拿来凑数。我们都很感激舅舅的慷慨相助,并觉得把这么贵重的东西送给贪官实在太可惜。可是舅舅却说,现在的官吏,贪欲无度,不值钱的东西根本打不动他们的心。况且现在十几条人命都握在人家手里,舍不得又有什么办法,还是快快拿去救人要紧……
杨文听到这里,对二人的身份深信不疑,再无需对证其它物件的数量了。他就立即命伙计解开包袱让他们验看,是否缺少了什么物件。这时弟兄二人急红了眼:“你大小看我们弟兄二人了!我们连感谢都来不及,哪里还敢有怀疑之心,这岂不是连禽兽都不如了么?”杨文把玉麒麟拿在手中反复把玩了一会,为了进一步考评,便问道:“你舅舅说是他家祖传之物,不知还有什么暗记没有?”秦锐忙说:“我舅舅说,在王麒麟底部有一暗印,慌忙之中,我没有细看,今可当面验证。”杨文将手中的玉麒麟翻转达来,果然在底坐的凹陷处有一黄豆粒大小的椭圆印章,就近细看,原是一个篆体‘豫’字,他估计可能这是玉雕匠工的名字。
杨文不解的问:“既是这么贵重的物件,缘何会遗失在客店里?”秦锐说:“总是救人之心急切。天刚放亮就慌忙启程。整晚上为了保险把包袱藏在被窝里,临走时我以为弟弟已经拿走,弟弟外出备马,以为我已拿走。再加上还有别的东西,就这样互相依赖才将包袱丢失,这真是忙中有错。若非恩公拾金不昧,我们几个人这时还不知在哪里胡折腾呢?你真是我们全家人的救命恩人,我在这里代替全家向你致谢,大恩大德容后再报。”说着就要跪地磕头,忙被杨文拦住:“不必如此。快快上马赶路吧,救人要紧!”
杨文送至门外,三人拱手上马飞驰而去。他的心情象今日的天气一样,清风徐徐,纯净而明朗,他深感自己作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能够对得住自己的良心,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欣慰。
过了两天,他表彰奖励了那个伙计王刚。因为他的义举给“悦来货栈”赢得了荣誉,获得了好的口碑。人们都交口称赞,说这家货栈解困扶危,信义当先,是来往客商信得过的放心货栈,也为以后日渐生意兴隆打下了良好的舆论基础。

十
自从阮云召在各位族长的帮助下,建起第一座书馆开始,在全镇又相继开设了四五家,对那些有读书条件的学龄儿童应收尽收,不让遗漏一个。就连那些由于多年动荡不安而停办的学馆,也一个个重新开张,接纳学生。至于有些学生因生活困难交不起学资的,也适当予以减免,遵循孔圣人‘有教无类’的宗旨,让每个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他们的这些善举,受到当地有识之士及广大民众的极大欢迎。大家认为,这是一件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好事,对于改善乡风民俗、增强文明意识、净化社会风气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走遍全镇各处,时时都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再也听不到孩子们追逐打闹、奔跑嬉戏的喧嚣声,打群架、聚众斗殴的现象也相应的减少了许多。就连年前几家为了地界而发生的械斗今年也改变了方式,终于在众人的调停下合理解决,化干戈为玉帛。孔孟传统的文明教育,似乎净化了每个人的灵魂,使大家懂得了什么是文明礼貌,如何才能做到与人为善,道德高尚,不尔虞我诈、损人利己。从而作到诚实守信、谦和待人,这样才不会辜负兴教办学的初衷。
在此期间,阮云召四处奔波,日夜操劳,为各家书馆的开张功不可没。大家都从心底深处佩服这位来自军营的文武全才,感谢他为本地开创了兴学重教的先例。只要有了这种气氛,再通过不懈的努力,持之以恒,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也将会出现人才辈出、英才荟萃的繁荣景象。
然而周老心中却有他的焦虑。前不久他劝阮云飞成婚时,曾对他许下承诺,要尽快为他哥哥物色配偶。可是时间已过去一月有余,事情还没有动静,怎不令人心急?不是他没有努力,而是一连托了几位朋友四处张罗都因条件不中意而被他辞掉了。他把云召看作是自己的孩子,他要为孩子严格的把好这一关,决不能让这位从死人堆中爬出来的汉子再受任何委屈。于是他选择的条件就特别苛刻,要品行端正、知书明理、性格温顺、会体贴人。初婚二婚倒是其次,因为云召已是三十以上的年龄,超过最佳婚期,也就难以求全责备了。
在急切遍访无果的情况下,周老忽然灵机一动:何不去找专门牵线说媒的媒婆呢?这些女人神通广大,消息灵通走乡串村,无处不熟,谁家有姑娘待聘,哪户有男子当婚,她们都了如指掌,求她们帮忙,岂不是一条捷径。于是便托自家的女人们和她们联系,一定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果然不出三天,有一位叫张妈的媒婆传来消息,说离镇上不远的杜家洼有一位已经二十五岁的老姑娘,名叫杜红英,尚待字闺中,未曾婚配。周老不解,心存疑虑。按照当地风俗,女孩一般十六七岁就到了出嫁年龄,最迟也不会超过十八九岁,缘何这姑娘能拖到如此年龄,这其中必有缘故。他急忙询问,张妈就向他讲起这位姑娘的经历来。
这位红英姑娘,是杜家的掌上明珠。她的父亲杜长庚是一位秀才,虽不是书香世家,却也算是诗礼传家,并非粗俗之辈。同乡有一刘姓大户,曾和杜家为通家之好,又是姑表亲戚。刘家有两个儿子,长子刘锋利和红英同庚;次子刘锋刚比哥哥小三岁。由于两家经常往来,孩子们耳鬓厮磨、互相玩耍,彼此混得很熟。红英和锋利从小就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及至年长就更加情深意笃。两家老人看在眼里觉得这真是天造的一对,地设的一双,便订立了婚约,等到了婚配年龄便择日完婚,了却家人心愿。
红英十八岁那年,定好年底出嫁,已经准备好嫁妆。天有不测风云,谁知九月间元兵南侵,朝廷征兵,两丁抽一,刘锋利名单在列。外敌来犯,人人责无旁贷,刘锋利慷慨赴难。临行时,二人依依惜别,海誓山盟,谁知此次一别竟成永诀。红英一直苦等六年,绝无消息。她曾听人说宋军和元兵在剑阁一带有过几次大的交锋,曾经重创了元军的锐气,后来终因双方力量悬殊,寡不敌众,被元兵打散。但剩余部队化整为另,在剑门关附近继续和元军展开游击战,进行着殊死的战斗。直至现在,杜红英始终坚信,她的锋利哥哥仍然活跃在这些为民族而战的英雄中间,与敌兵进行着巧妙的周旋。他不会死,他走时曾许下诺言,等胜利返家时和她完婚,他没有兑现承诺,怎么会提前离去呢?她曾多次梦见站在她面前的锋利哥仍然是那样的威武帅气,那样的和蔼可亲,那样的让人爱戴和尊敬。

去年,有位当年和锋利一起从军的同乡携妻带子回到家乡。他说他俩一直生活战斗在一起。在一次和元兵搏斗时,抱住敌兵一同滚下山岩,十几个弟兄同时遇难,只有他被挂在半崖的树叉上,被当地山民救回家中,疗养数月才得伤愈。老者无子,被招为女婿,生有一子一女,这些年虽然日夜思念故乡亲人,但因老人染病在身,为报救命之恩一直不忍离去。前不久,老人病亡,便和妻儿一同返归家乡,以慰父母及家人悬挂之心。
听到这个消息,红英嚎啕大哭,简直跟疯了一样。她没有想到她苦等了六年,等到的却是这个噩耗,为什么苍天竟是这么无情,偏偏降下龙泉剑,斩断人间如此美好的真挚爱情。她让这位给她带讯的乡党,领她去找锋利的遗骨,要将他带回来埋葬在故乡的土地上。那位乡党说,大山深处,到处是断壁悬崖,事隔多年,他也记不清在什么地方,这个念头才算作罢。继而她又数日水米不进,要为锋利守节殉情,后经家人多方劝解,心情才得到释解,恢复了常态。至今已一年有余,口气有所松动,答应婚嫁。不断有人上门提亲,俱因不能令她中意而耽搁至今……
听罢张妈的讲述,周老皱紧了眉头,他觉得这事有些棘手,决非一般平常婚姻。他听到此女性情刚烈,是否也会有偏执任性、固执己见的因素在内,假若能与云召成为夫妻,生活中遇到些磕磕绊绊,恐怕云召难以驾驭,反而会给云召带来更大的伤害。再者未见其人,也不知她择婿的标准有多高,既然已有几家已被拒绝,想来条件一定十分严苛。然而云召好似水上浮萍飘泊而来,一无根基,二无祖业,年龄又比她大六七岁,在她的心目中未必就是她中意的丈夫。看来此段姻缘要想促成确实困难不少,必须另谋良策,多费波折,方能达到目的。
周老想,这件大事必先征得云召同意。过去虽说婚姻大事是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把云召当作自己的孩子,但毕竟他已不是小孩子,可以为自己的终身大事作些主见,征得他的同意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假若云召不乐意,老人们费尽周折,硬将二人生拉硬扯的凑合在一起,组合成一个并不美满的家庭,老人们必将追悔终生,也将会给孩子们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云召表示同意,并深深感激周老对他的体贴关怀。周老想,单凭媒婆来回传话是很难传递真情的,他必须动员镇上有威望的头面人物,推举一个既和杜家谈得拢又能深明大义的人出面,去做姑娘她父亲杜长庚的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务必促成这段奇缘,这样才比较稳妥,少走不少弯路。
李氏宗族的李奇族长担当了此任。原来李家和杜家祖上就互相交好,来往频繁,情谊非比一般。李老向杜家详细的述说了云召的根底和经历,如何随杨文坚守钓鱼城抗击元兵,如何定居本镇,又如何兴学重教、恢复学馆,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只可惜生于乱世未得大展奇才。红英的父亲杜长庚也听说过镇上新来了一位兴办教育的人,不曾想却应验在女儿的婚事上。他原来也曾发愁过,心想女儿年龄过大,在择婿上就不能随心所欲,只能听天由命。孰料今日却有如此奇遇,岂不是美事一桩,于是他满口应允,对李老说:“既然李兄看着合适,想必是不会错的。我相信你,全按你的安排办。”
李老欣然返回复命,接着纳聘,行礼自不必说。数日后便在云召的临时住所里举行了婚礼,众位乡亲邻居都来祝贺。至此,阮氏二弟兄转辗半生之后,终于各自圆满的组成了自己的小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