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万哲:行走贾村塬(1)
● 吴万哲 西府新传奇

【编前话】贾村塬是西安的白鹿原,是一本无字天书。我的心灵自小有一种贾村情结。我用多年时间去解读、去熟识。近日受贾镇邀请写点教育与名人的东西。我又一次来到贾村,行走塬上,感受不一样的风景,挖掘厚重的历史文化。本戏还未开台,却按压不了心中的激动,写出几段散行文字,作为热身吵台。
贾村塬的故事无穷无尽,我不一定写得精彩,但一颗热爱塬上之心却是赤诚滚热的。欢迎塬上朋友转发、拍砖,更欢迎大力提供更多名人、名事。谢谢!

一座古塬。一座逶迤数十里的黄土古塬。
我行走塬上,任强劲的山风拂动我猎猎作响的毛发,游弋于林立的现代小洋楼和绮旎风光组成的村舍,让思绪的光焰穿越历史的隧洞,照灼这个有着几千年丰厚历史和名人辈出的地方,炽热出丝丝缕缕的人生故事和生命的点滴感悟。
在宝鸡,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贾村塬,就好比北京人不知道中南海,西安人不知道大雁塔,是会让人笑掉大牙的。
第一次知道贾村塬是在很小的时候。
我有个姑爷,是个万事通的“社火母子”,世上没有他不知道的事。每到他家串亲戚,总会给我讲一通“贾村塬”。他说贾村塬原大野阔,土质肥沃,庄稼长得十分繁茂,人皆富庶得流油。一年四季有吃不完的白面馍馍,就是来个叫花子也将雪白的杠子馍用老碗端。还说塬上文脉深厚,“上了贾村坡,秀才比驴多。”文化人多,做大官的多,经商的人多。街市林立,古会集日,人山人海。讲得最多的是“党阁老”的故事。党阁老“怒斥镇痞”“巧治恶霸”“三帮穷人”“为民请命”等等。姑父嘴茬好,那讲说不比后来誉满全国的著名说书家单田芳差多少。但也说到,贾村塬人一般说话都特别冲,脾气特别倔性。家乡便流行一句俚语,谁对人态度不好,会说“倔得像从贾村塬上下来的一样!”还说,贾村塬人特会来事,特精明,把人卖了还得帮着数钱……
那时年少,不知贾村塬在何处,只知那是个好地方,有白面馍馍吃,但人的脾气都不怎么好。

家乡麟游县酒房镇与贾村塬并不搭界,但直线距离却不足百公里。古时,渭河川多是日夜咆哮的黄水,官路便在塬上,属“秦陇大道”一段。家乡人南下四川、汉中,便翻越一座高大的老爷岭,经凤翔县董家河、柳林、长青,越过千河,爬一扇顶得住额颅的坡,便是贾村塬。贾村人北上陇、宁、蒙、新,驮盐,贩皮货,买棉花,也走这条道。家乡的川道里,便常有赶着胶皮大车,或拉着人力架子车操着“牙(我)”口音的贾村人走过。“宝鸡贾村塬、麟游酒房(镇)店”等,都是重要驿站和著名集镇。家乡力壮年盛者,鸡叫出门,掌灯时分一站就能奔到贾村塬,在塬上歇点叫饭。家乡人说谁起夜早,会说“你赶得急得早上贾村塬了”。
在老家,爷字辈的老年人,似乎都与贾村塬很熟悉。还传说,有个做生意的大爷,拐了一个什么财东家的小妾。走到凤翔城,女人走不动,让大爷背,大爷买了头毛驴,女人很高兴,骑了优哉游哉走。可越走山越大,女人不悦了,要跑,大爷也不说话,抽出菜刀一把将驴杀掉,女人还撒娇让大爷背,大爷却把带血的菜刀一扬:走!吓得女人乖乖跟上走。
及我记事,家乡早通了汽车,下凤翔,走宝鸡,不用双腿11号,坐了“嘀嘀呜呜”的汽车,虽然有些绕,在青山绿水中不知要划多少圆圈才能出山,但毕竟快捷多了,那条直线便被抛弃。上世纪六七年十年代后,便再也没有了胶皮大车、人力架子车的踪影。(未完待续)

塬上的故事说故事就是故事,说不是故事就不是故事。
塬上的故事说是就是就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不是也是。
故事里有真故事,也有假故事,真故事里有假语,假故事里也许有真言。欢迎“塬上人”拍砖,欢迎塬上人提供更多名人、名事、翔实素材,更欢迎您作为主人公走进老吴笔下。
精彩正在继续,感兴趣了,点个赞,转个发,不感冒了,呵呵一笑!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