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农民王颖悟耄耋之年作品欣赏】小说《报国寺》连载四(引言、七、八)/ 王颖悟(陕西宝鸡)
报 国 寺
●王颖悟 著
2020年3月

报 国 寺(小说)
引 言
陇东黄土高原,林木茂密,沟壑纵横。就在这秀丽的群山环抱中,有一处较为平坦的高原台地,当地人称卧牛岗。实则这是一块背靠莽原,南俯渭水的台地,面积足有二千多亩,腹宽头小形似卧牛饮水状故有此名。古属凉州天水郡,三国时期已是蜀汉和魏国争夺的军事要地。由于地处要冲,交通便捷,商贾云集,人口众多,逐渐成为当地除过清源县城以外最繁华的城镇,也是周围三四十里以内最大的文脉和商贸中心。
卧牛岗这个普通的名字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令这个地方闻名遐迩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里曾有一座“报恩寺”的古典建筑群。后来虽然庙宇毁于战火,然而村镇的名字却因庙而名,在这片饱经沧桑的热土上却涌现过无数名流志士,留下过不少光辉业绩与慷慨悲歌,足以值得后代子孙永久传颂和怀念。

七
阮云飞生性耿直,武艺高超,但却平易近人,粗中有细。到底给他在当地选择一个什么职业呢,大家正在苦苦思索。突然有人喊了一声:“我看在镖局当一名镖师最合适!”大家一看,原来是李姓族长。他见大伙都看着自己,便接着说出他的理由:“镖师要胆大心细,既要果断勇敢,又要临危不乱。论起武艺,曾和元兵大战过的英雄,对付几个毛贼,我想是绰绰有余的。这样的差使正合他的本行,我估计,他是不会有什么挑剔的。他若同意,我就陪他去跟人家协商。”阮云飞经过仔细思忖,便慷慨答应,从此他便在这家镖局当了一名镖师,总算没有丢掉自己的本行,又有了安身立命的职业。
说起镖局,历史上从汉唐直到当代在中原地区普遍存在,民间大大小小的镖局不计其数。而押镖就是替货主武装押运货物的有偿服务。假若押运顺利,货物没有损失,镖局将会得到相应的报酬,假若路上被强盗劫掠,镖局就得赔偿损失。所以押镖者必须具有武艺高超、机敏沉稳,有极强的应变能力,以应付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挑战。既要保障财物的平安到达,又要保证人身的万无一失。有人形象的比喻这一行当,是天天把脑袋挂在裤腰带的生活方式。
押镖是一种对付强盗抢劫的无奈行为,假若社会上没有了强盗,那镖局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而强盗的产生与多少,又取决于社会的安定与否。社会安定,民众安居乐业,人人能得温饱,有谁会去干那些伤天害理的罪恶勾当?反之,如若朝廷内政不修,民不聊生,生活无着落,饥寒无保障,不偷不抢就得饿死,正所谓“饥寒生盗贼”就是这个道理。至于那些聚哨山林的强盗,其人员结构更为复杂,有不堪忍受苛政和压榨的仁人志士;有遭受不白之冤的英雄豪杰;也有混迹江湖、因杀人越货而逃避灾难的亡命之徒;更有那些玩世不恭,贪图“大口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的投机分子等等,总之,社会越动荡不安的时期强盗越多,百姓越贫穷的地方强盗越盛行。古语云:“林密藏虎豹,山高强盗多。”他们往往在深山险要处建立据点,经常下山劫掠客商。因险而守,难以攻克,就连官府也对他们奈何不得。为了保护货物和客商安全,设立镖局,派人押镖这一行业便应运而生。在当时也确实起到了保护作用,一直沿袭了数十代。直到蒙古王朝统治中国以后,这种机构才被取缔,镖师和押镖这些概念才慢慢地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元王朝建国初期,下令禁止一切涉及武器的政令,目的是为了防止各族人民的反抗,收缴武器,禁止练武健身,企图将所有的武装斗争都消除净尽,以达到巩固统治集团的目的。但是过了几十年之后,随着宫廷斗争的日趋激烈,无暇顾及基层的某些琐碎事务,所以关于武器的管制程度有所松动。而且下层官吏贪腐成性,只图聚物敛财,只要不触及自己的切身利益,许多事情索性置之不理,所以乡间民变及集会结社等逐渐多了起来。然而直接导致陇东地区镖局重新出现,却源于郡守衙门一批金银被劫。此事既不敢公开追捕,又不宜大肆张扬,有人认为,假若有人押镖决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于是在政府官员不敢公开准许开放的情况下,镖局就重操旧业,慢慢的兴盛起来。
阮云飞所投靠的“振威镖局”,就是当地几家同行中最有声望的一家,据传已经传承了二百余年。不只信誉好,严守行业规则,而且保险系数高。每次押镖都有高手带队,武艺精湛,一般人难以轻易得手。据说当年有位武林高手,外号“飞刀李”,身背一把双背九环大砍刀,武功高强自不必说,特别的绝招就是善用飞刀伤人,四五十步之内百发百中。飞刀长约寸许,装于箭袋之中,且可数刀齐发,专伤咽喉及面门,人人闻之丧胆。有一回,四五位绿林豪杰不信这个传说,要和他当面较量。各骑高头大马,带领小卒堵在山谷卡口,横枪挡住去路。但见几辆镖车上插着两面旗子,分书八个大字“振威镖局,威镇天下。”“飞刀李”纵马向前厉声喝道:“何方毛贼,敢挡爷的马头?”对方有人答道:“俺们是四大天王,还不快快留下买路钱,可以饶你不死!”“飞刀李”听罢哈哈大笑,“有眼无珠的草寇,也不打听爷爷是谁。今日不给你一点颜色,你也不知道马王爷是三只眼。”说罢,抽出背上大刀和四人混战在一起。只斗了三四个回合拨马便走。四人以为他怯战,便跃马紧追不舍。只见他不慌不忙,从箭袋中抓出几把飞刀,向着追兵顺手向后一扬,但见飞刀响处四人应声落马。众人呐喊助威,娄罗四野逃散,一场危局倾刻化解。从此“振威镖局”声名大振,方圆百里,强盗们唯恐避之不及,早早就让出通道,让他们通行无阻。
由于镖局声名远播,一般强盗无人敢向他们下手,所以阮云飞押运了几次贵重物品都安然无事。但是却在一次返回途中,因解人危难而促成了一段奇妙姻缘,说来也算是天缘巧合。
一天中午,他们一行人路经一处村镇,官道从一座乱坟岗旁经过,忽听远处传来一声女人尖利的呼叫声。阮云飞本能的勒住了马缰,仔细辨别,发觉呼救声来自不远处的一片树丛。他意欲救援,同伴劝他少管闲事。然而此时女人的叫声更加凄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原是英雄本色,人有危难岂能袖手旁观?于是不听同伴劝阻,翻身下马,向那里飞奔而去。待到跟前,但见一女子披头散发,袒胸露乳躺在地上,正和一男子搏斗。那歹徒手持短刀欲行强暴,女子托住持刀的手臂,力暂不支。这时阮云飞不容细想,一把抓住歹徒衣领,将歹徒象老鹰抓小鸡一样提在空中,另一掌击在歹徒腰部,打得那人杀猪般嚎叫,翻滚在地。那人不识好歹,从地上挣扎起来意欲反扑。阮云飞来了一招“秋风扫落叶”,一个扫堂腿又将歹徒踢得骨断筋伤,连滚带爬向远方逃去。并边跑边喊:“好小子,你等着”!
这一连串搏击如急风骤雨,惊得女子眼花缭乱。她穿好衣服,理顺了头发,双膝跪地向恩人叩头,感谢救命之恩。这时阮云飞才仔细打量这位小女子,年纪约有十七八岁,容貌端庄、秀丽可亲。他吩咐女子快点回家,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可是女子仍然跪地不起,她说她有一件事,希望恩人应允,如若恩人不答应,她就永不起来。阮云飞急于赶路,忙问是什么事让她快说,她就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述说起自己的遭遇来。
她说她叫林小红,父亲去世早,就和寡母相依为命。家有破房三间,就住在前边镇上。去年母亲病逝,因无钱买棺材,就借了人家高利贷。不到一年,连本带利就翻了好几倍。因无力偿还,债主就强占了房屋欲纳她为妾,她不愿意就到母亲坟前哭诉,谁知又遇歹人相逼,要不是恩人相救,又险遭毒手。最后她哭诉道:“如今我无家无舍,又无父母亲戚,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我恳求恩人能收我为奴,浪走天涯也随你左右。既然我的身子被你见了,就该是你的女人。你要是已经成婚,就是二房三房也都愿意。我情愿为你做饭洗衣,铺床暖被,生儿育女,伺候你一辈子……”。说着说着,又唏嘘起来。她看到恩人面有难色,将要拒绝她的请求时,便擦了擦眼泪,决绝的说:“既然恩公不愿收留我,我迟早都是人家的盘中餐,口中食,不如就死在恩公当面,以表心志,了却尘缘!”说着就将头向旁边的碑石撞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正在深思的阮云飞象从梦中惊醒一般,猛的从旁拉了一把。就是这一拉,她的头才没有碰到石头上。这一闪,使得二人同时跌扑在地滚在一起。阮云飞忙说:“不必这样,我答应就是。”小红听了乘势偎在他的怀里,脸上顿时泛起幸福的红晕。
阮云飞年近三十,从来没有接受过来自女人的温存,没有嗅到过女人的气息,一时间手足无措,神魂好似飞向了九霄云外。但他马上清醒过来,必须马上离开这里。自己有重任在肩,还有几位随行的弟兄必须保证他们每个人的安全。他是带队人,心中必须经常有这个担当。于是向众兄弟说明原委,带上小红踏上了归程。至于这个女子,等返家之后和哥哥、杨大人一家商量之后再看如何安置。
小红聪明伶俐,又善解人意,大家都很喜爱。尤其是对待杨文和吴氏夫人,更是一口一个伯伯,伯母,奶声奶气,叫得人心里直痒痒。又和两位姐姐相交甚欢,比亲姐妹还亲。见了杨邦宪,一声哥哥,亲昵而不失尊重,有节有度。吴氏夫人心里美滋滋的,对她看待得比自己的女儿更甚。另外她还有着一个小心眼,万一云飞这孩子执意不收留小红,她就把这孩子收为自己的儿媳。因此几回想把小红收为义女的话总没提出来。到底以后彼此间如何称呼,等待诸事妥当再作商议。
杨文早就看透了夫人的心思,他对夫人解释说,云飞口说不同意,那是他的托词。年轻人哪有一见面就说“我愿意”的道理。这都得长辈人给拿主意。咱家有这个意思,千万不要提出来,‘君子不夺人之美’。何况是自家亲人,咱更要从中撮合。况且小红是云飞救回的,这也正是天意的安排,不要过于执拗。要是换了别人,小红不一定会心悦诚服,反而会痛苦一生。
最后他对夫人说:“云飞不答应这桩婚事,不是他对小红不满意。我想最重要的是他觉得哥哥还未完婚,自己先办婚事,有僭越之嫌。这也是从古至今礼仪之家不成文的规定。它教导人们,办事要有长幼先后之分,是正统的儒家思想的具体观念,也是无可厚非的道理。看来这件事情还得我亲自出马,只恁他哥哥云召恐怕难以说动他。”
果然不出杨大人所料,云召曾劝过弟弟几次,都无果而终。云召无耐,也央求杨文出面。于是他便让人把云飞约到自己家里,当面和他晤谈,以期达到满意的效果。
双方坐定,杨文单刀直入。他语重心长的对云飞说:“你兄弟二人随我多年,是我耽误了你们。总以战事倥偬为借口,误了你们的终身大事,为了国家,忘了小家。如今稍事安定,早该谈婚论嫁。现今婚事找上门来,你却推三阻四,岂不冷了人家姑娘的心?小红为了报答你的救命之恩,情愿以身相许,多情多义,精神可嘉,人家哪一点配不上你?若再支支吾吾,错过这天缘巧合,恐怕你后悔莫及!你若能听我良言相劝,就立即完婚,我再约同几位族长,为你兄长云召物色配偶,也及早完婚了却大家一片心愿。古语云:‘大行不拘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不必墨守陈规,生搬硬套,一定要坚持兄先弟后。在这动荡不安的时局中,也该改改规程了……。”
阮云飞听后没有说话,只默默的点了点头。对于长者的谆谆教导,自己有何话可说?杨大人向他们道歉,说是耽误了终身大事,可是他连自己儿女的婚事都未完成,他又该去向谁道歉呢?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将心比心,他觉得他们杨家的损失才是最大的,自己再若执迷不悟,岂非不通人性了么?
众人皆大欢喜。收拾了简单的洞房,准备了几桌便饭,只邀请了左邻右舍和几位族长老者,给二位新人举办了既简单而庄重的婚礼。这一对经历不同而都饱受磨难的新人终于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的小家,大家都默默祝福他们白头偕老、幸福一生。

八
生活初定,吴氏夫人为了儿女们的婚事心急火燎,经常向丈夫唠唠叨叨:“现在总该为儿女的婚事操心了吧!三个都已到了成婚年龄,可是至今连一点动静都没有,你不心急,我还等着抱孙子哩!”丈夫劝慰说:“婚事没动静,是说明机缘未到。古人说‘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若是机缘一到,保不定三件大事一年之内都能办成!”
吴氏夫人心里清楚,这是丈夫宽慰自己的话,其实他的心里比谁都着急。可是他却能沉得住气,能把千思万虑深藏在心底,自己一身担当,从不向外人表露。单从他那日益憔悴的面容,以及晚上睡梦中的叹息声,她就体察到他的焦虑有多重。她也明白,丈夫之所以不愿提及此事,他有他的隐痛。一是择婚不易,急切没有合适的主儿。单就儿子来说,因为他们是初到此地,人生地不熟,一般人对自己的家境和根基还不甚了解。况且目前居住简陋,又无祖业可守,谁家会把女孩放心的托付给一家来历不明的人家。再者还有那些品行不端、趋炎附势、官宦家庭出身的千金小姐,自家却不屑一顾。于是在左右为难之间,就只得望而却步,难下决断。
另外,两个女儿的婚事就更令夫妇二人难以定夺,尤其是大女儿月英。她本是丈夫同僚的遗孤,父母在隋州战役中相继身亡,托付给她时,还不足三个月。而自己当时已身怀六甲,就接下了这个重担,答应一定要把这个唯一的根苗抚养成人,将来找一户好人家,让她一生幸福。于是在生下月红之后,因一个妈妈同时喂不饱两个婴儿,就将自己的女儿抱给外人,托人喂养,直到一年以后战事吃紧,要转移地方时,母女三人才得团聚。
对于这个托养的义女,夫妇二人倍加疼爱。每每看到孩子天真的笑脸,就会想到她母亲诀别时那满脸鲜血和凄绝的祈求、抖颤的双手把一个鲜活的生命,递给她这位值得信赖的人。她怎能不尽心竭力把满腔的激情都倾注给这位英雄的后代?于是,生活中百般呵护,比自己的女儿更加疼惜。就连小女儿也娇嗔的埋怨母亲心偏,只爱姐姐不爱自己。母亲只得用话搪塞,她不能把真情透露给孩子们:“你姐姐是我左半个心,你是我的右半个心,你说我该爱哪一个?”逗得大伙都会心的笑了。
对于这个孩子夫家的选择,就得更加谨慎和费心。她曾听丈夫说过,给月英择婿时他要亲自过问,通过密查暗访,他要弄清这家人的祖宗根基、道德修养、知识层次及人缘乡兴、平素作为,因为只有这样的好家庭和优良家风,才能孕育出好后生,即就是最差也不会偏离大的方向。他要不负嘱托,对得起她长眠地下的父亲和母亲。假若一时不慎误听人言,使孩子得不到幸福或受了委屈,他将追悔终生,无颜见英雄于地下,也彻底背逆了烈士殷切的托咐之情。
二女儿月红生来就好刚任性,和他哥哥的性格一般无二。小时候常常为和姐姐争抢玩具时拒不相让,把姐姐欺侮得痛哭流涕,为此没有少受母亲的指责。她不但不承认错误,反说母亲偏袒姐姐。最后还是母亲从中周旋,才使一场场争斗得以平息,姐妹俩又重归于好。
吴氏夫人曾和丈夫商量过,二女儿的婚姻确是一件棘手的事情,让父母一手包办吧,又怕女儿不中意,以后闹将起来不好收场,终会埋怨父母一辈子。作为父母,看到女儿生活得不舒心或受了委屈,也会后悔终生。要是让她自主选择,又怕她阅历不深看走了眼,也会造成终生的痛苦。左右为难,急切难定主意。经过仔细斟酌决定,由媒人牵线,自主选择,父母把关,当好参谋。
吴氏夫人更清楚,为了儿女的婚事,最令丈夫头疼的是银钱的问题,这三件事要办下来,确实不是个小数目。虽说诸事从简,可是最起码的事情总是省略不了:儿子媳妇的聘礼,两个女儿的嫁妆,招待亲朋的酒宴,事事都得面面俱到,“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何况如此大的开销,能不让人心焦上火?
丈夫是个带兵的武官,每月只领朝廷那点固定的俸银,家中其他人的开支用度全部包括在内,要养活全家五口,确实也够难为的,后来儿子也有了俸禄,总算能宽裕一些。按理说丈夫最终官拜川西制置使,统帅十余万兵卒和地方政务,在当地也算是显赫一时的地方大员,稍微有点心计,还不愁赚个盆满钵满,银钱聚个车载船装?谁知这个主儿却是个“一根筋”,经常不厌其烦的向下属和家人宣讲他的口头禅:“国难当头,同心戮力;国之不存,何以家为?”以此来激励将士,与国土共存亡,把爱国放在第一位。
他不只对家人要求严格,对待下属同样严苛,尤其对贪腐和不守军纪深恶痛绝。有一次外出巡视,他的贴身侍卫刘某收受地方官吏礼金。有人举发后,他震怒异常,立即绑赴刑场,经核实后确有其事,便下令处以极刑。众将轮番求情,他俱不允诺。他说:“非常时期,必须有非常之法。国难之时法度不严,不足以震撼军心。”最后众将哀告说前线正在用人之时,让他戴罪立功,他才勉强答应,仗责二十,以示惩戒,方才罢休。
疆场厮杀二三十年,腥风血雨,九死一生,经他过手的钱粮何止数十万,到头来却落个两手空空。吴氏夫人始终理解丈夫的心志,也支持他的作为,甘心情愿、无怨无悔。虽然如今手头拮据,但她胆正理直心地坦然。不象有些人为了一己之利而遗臭万年,将一生的灵魂浸泡在铜臭之中,满身的污秽,倾尽长江之水也终难洗清。
一日午后,杨文正在家中小憩,周老族长登门造访。寒喧几句后他对杨文说:“不知近日过的可好?还有啥困难请当面告知,我等将尽心竭力!”杨文忙说:“承蒙错爱,实是受宠若惊。我等何德何能,逢此殊遇,真乃受之有愧。唯有竭尽忠诚,效力地方以图后报!”周老急忙制止:“都是自家同胞,有什么后报不后报,这话就有点见外。我今日前来是特地向你道喜的。”杨文忙问:“有什么喜敢劳你大驾?”周老正色道:“我是受人之托,前来为你大女儿提亲来的,岂不是喜事一件!”“噢,原来如此,怪不得周兄刚一进门就面带笑容喜上眉梢,原来是应验到这件事上。敢问老兄,托你提亲的是何等人家,人品如何?”周老回道:“别急,这个事情是必先告诉你的。我先告知你一个信息,这家的主人就是王家宗族的族长王福田老先生,你没有想到吧?”
关于这一点,杨文确实没有想到。他只和这几位老者有过表面接触。王老先生在他的初步印象中是谈吐儒雅、待人谦和、慈眉善目、礼数有度,其余的情况包括家境、人员结构、经济状况都一无所知。只怪自己完全忙乱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把那些曾经鼎力资助过自己的乡亲们抛置脑后,未曾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及社会背景。慢说以后知恩图报,就连眼前的关心都谈不上,对此他深感抱歉。在此他拜托周老代他向诸位道谢和抱愧。
杨文陷入了深思,周老以为他有些迟疑,便向杨文述说王家的身世。他说:“王家和周家李家都是这里的老住户,据族谱记载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王老的曾祖父曾在徽宗宣和年间中了进士,首任在山东曹县任过知府,后升迁为枢密院付使。因秉性耿直,屡遭贬谪,终因看不惯朝政腐败、官场倾轧,托病辞官归隐,在家乡著书立说,研读经典,逍遥自在,终老林泉。王老秉承祖训,耕读传家,早年中举以后,曾在清源县任过教谕之职,后来异族入侵排斥汉人,他便返家经商。数十年来,成效颇丰,置有田产三十余亩,街房商铺三处,成为当地亦农亦商的书香门弟。由于读书已难成为求取功名之道,所以所有子孙和家族都投身于农耕和商道之中,求取谋生之路。”
讲到这里,杨父插了话:“几十年间能有如此收益,一定是巧取豪夺,发的不义之财了,这样的姻缘,不谈也罢!”周老连忙纠正:“非也,非也,他们家是数代书香门弟,岂能干这等龌龊的事情,五六代来能有这点家业实不为过。就在前年,这一带百天无雨,庄稼绝收,饥民流离失所,他还带头散饭施舍,搭建粥棚,救济灾民。你想,一个广施仁德之人怎能忍心去赚那昧心钱?他要是个卑鄙小人或品行不端,我还不屑给他跑这个腿呢!”他越说越激动,急得满脸通红,唯恐别人不相信他这话是真情实话。
杨文点了点头若有所思。他相信周老的话是真的。他更相信周老这位朴实正直的老者。从初次接触到现在,他们一行人处处都得到了他的帮助,如今为了儿女的事又奔波劳累,连这样的老人都不相信,世上还有什么人值得信赖呢?想到这里,他马上向老者致谦:“不是我不信你的话,只因我这个女儿非比一般女儿,因此特别小心谨慎,不然,我的良心就终生不得安宁。”接着,他就把女儿的身世和经历讲给了周老。周老听得如痴如醉,不住的点头叹息,并一再赞许杨文的义举。最后他告诉周老,暂时先给他保守这个秘密,等完婚之后再告诉她,让她明白,自己也是英烈的后代,明白以后应该怎样洁身自好,如何对待生活及教育子女。
通过这番叙谈,周老对杨文更加肃然起敬,这种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精神更是难能可贵。他见事将促成,心中高兴,庆幸这趟路没有白跑。突然他又想起王老向他嘱托的事,险些被他忘却,于是他向杨文说道:“王老临行时一再嘱咐,假若杨家应允了这门亲事,他就将一处货栈赠送给他,让他们全家以此谋生,也寥表我对英雄家庭的敬仰之情。”杨文听罢,连连摆手,“不可不可,这事万万行不通,街房商号哪有相赠之理,要叫外人听见,说我杨某是为了人家财产才答应婚事的,叫我日后怎么作人,难道我为了一己私利就毁了一生的清誉?”“你别急,听我慢慢说给你听”,周老连忙截住了杨文的话头,“当初我也估计你不会答应这事,可是他却对我说,假若你不答应,就权当是给你女儿的聘礼,不论多少都是他王家的一点心意。结了亲就成了一家人,总不能眼看着你们一家人受难吧!另外,他还对我说,他人手有限,无暇把每个商铺都经营好,去年有人出面要买,他没有卖,怕落个‘败家子’的恶名。如今让给亲家,正好两全其美。他还对我说,给后代留的财产越多愈发会滋长他们的惰性,不思进取坐享其成,会误了他们的一生。只有把有限的钱用在该用的地方,才会产生最大的货币价值”。
二人促膝而谈,十分融洽。又经一番解释,杨文终于勉强答应王老的安排。但他又提出了一点要求:是否能让他的夫人见一见王家公子,给她女儿把把关?他说夫人对女儿的择婿比他更看重,因为她更疼爱这个苦命的孩子,一定要给她找一个如意的郎君,了却她一生的心愿。周老满口答应,思谋着想个什么法儿能将这一件事办得圆满无误,就去和王老商量。王老倒是十分爽快,他说:“这是光明正大的事,不必藏藏掖掖。叫咱孩子给他家二斗麦子,直接送到他家里去,不就省去了许多絮絮叨叨。”周老转达了王老的意思,杨文同意,于是如法实施,杨家如愿以偿。
翌日,周老送来一只玉佩,作为定情信物,吴氏夫人交给女儿妥善保管,这一段天赐良缘在周老的撮合下,终于促成定局,只待择日顺利完婚。
世界就是这么光怪陆离,说来也怪,时机未到之时,杨家的三桩婚事连一点动静都没有,令人干着急。一旦时机成熟,机遇又会一桩接一桩到来,使人措手不及。大女儿月英的婚事刚定下没几天,又有人前来保媒,说是有一家大户欲将女儿嫁给杨家公子为妻,其中还涉及几位牵线搭桥的人。一时间消息繁杂,令杨文理不出个头绪来。人地两生要想摸清底细,必须依靠当地人来提供信息,无奈之下,他只得去找周老帮忙,共同商讨方案。
周老来到杨家,献茶已毕,周老哈哈大笑:“看来我这个‘月下老’今年是交了红运。你家姑娘的喜事刚刚定了下来,令公子的婚事又有了动静,你说这是不是双喜临门?”杨文一头雾水,忙对周老说:“我请你来,就是商议这事的,怎么也有人找你说合这件事,不知是否是同一家,可知那家主人姓甚名谁?”周老说:“女孩的父亲名叫马瑞华,家就住在本镇正东二里多远。”杨文又问:“不知是马家亲自找了你还是他还托别人带的话,怎么这样曲离拐弯的,让人摸不清头脑!”周老解释说:“说来还有点话长。这位马瑞华从外人传言中得知你们是忠良杨家的后代,就决心和你家缔结姻缘。他生怕被别家抢占了先机,就四处放风,造成联姻的声势,好让别家闻而却步。他先托他的好友徐公给你带信,让你在众多的选择对象中,对他家有个初步的印象。接着他又求他的好友王老出面撮和。他深知王老在这个镇上德高望重,一言九鼎,有亲和力,一定和你家有过至深的交往,他也一定会不负重托。谁知王老听了却连连摇头,并明白的告诉他,自家已和你女儿订了婚约,再去当月老有点不合适,最后他才央求王老找我成全此事,意想不到你已预先知晓,这就更好商量。”
“噢,原来如此”,杨文恍然大悟,这才明白一场本来简单的婚事怎么会这么繁琐复杂“怪不得最初给我传话的人说他年老体衰,腿脚不便,这件大事难以胜任,之后自有高人前来叙谈,看来这位高人想必就是仁兄你了!言归正传,但不知这马家景况如何,还望仁兄明示。”
周老见话归正题,已知这事有了眉目,便向杨文讲起马家的根基和身世来。
他说马家是这里的老住户,可以说是根基久远,名震四方。祖上可追溯到东汉时期,是东汉末年西凉太守马腾之后。马腾之子马超曾为西蜀诸葛亮帐下五虎上将之一,武艺高强威镇天下。蜀亡后病逝归葬于清源县马家庄故居,子孙为他修庙建坟,四时祭祀。马瑞华乃是马超数十代后裔,族人多依经商务农为业,但仍保留尚武好义精神,结交四方志同道合之人,呤诗作赋,寄情山水。这些年来,在元政府的严酷统治下更使他有国难报,有志难伸,致使英雄气短。
宋仁宗时代,杨家将守卫在固原三 关口抵御西夏的侵扰,马家的将军马致龙拒守于陇西一带,抗击西羌,两家共同捍卫西部边陲的安全,为国效力。虽然身处两地,然相互垂慕,真可称作世交。如今偶然相逢,这种久远的用血泪凝结的友谊能不碰撞出炽热的火花?所以刚一得到杨家的消息,得知有位公子尚未成婚,就急切地想和杨家联姻,以结通家之好。
杨文听罢,心中顿觉宽慰。他想马家既是名门望族,家教礼数自不必说,至于相貌倒是其次。他注重的是家风和女孩品德,两家又都是数代行武,意气相投,再若联姻,岂不是珠联璧合、天赐良缘。于是便转入后堂,和夫人商量之后,就用夫人当年陪嫁的金簪作为定情信物,交给周老,让他带回复命。周老喜孜孜而去,这件让全家人牵挂很久的婚姻大事终于有了着落,吴氏夫人从此也可抒展眉目了。
婚事虽然定了下来,杨文总觉得心中不畅,接受货栈是权宜之计,假若当时执意违拗,会拂了王老的美意,闹得两家都不愉快,不如暂且答应,等以后家中经济状况有所好转,那时完璧归赵也为时不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