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瓦之悠悠情源
时明生/文
……2009年2月由原南京军区向守志司令员题写的《知青纪念馆》在东辛农场东洋分场的校园里落成。知青们当年来农场垦荒建设的实物与照片在展馆里一一再现,常使来场探访的知青激动不已。
……当年南京、苏州等城市的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号召来到农场,用青春和智慧为农场的今天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当年知青们的身影时常在我眼前呈现,令我不得忘怀。我珍惜那段历史,我搜集带有"三团砖瓦场”字样的瓦,因这里有知青的汗水,它为农场房屋改造作出巨大贡献一一使土坯墙的茅草屋告别了历史。
……当我发现标有“青山泉公社唐庄瓦场"字样的瓦时,我觉得好奇,查江苏省地图,找不到瓦的地址,查附近各市旅游地图发现,是在徐州贾汪区。我访问了多位老人,弄清瓦的由来,他们的神情都是凝重的,语调低沉,都常有“那会子"(那时候)一词。
……据当时任一师三团六营管理员李庆余讲:"1969年大批知青从城市来此地插队,三团党委把知青吃住问题当作一项政治任务完成,各农业连队普建知青房。为了有序建设,各营任命一名管理员,负责建材管理。当时团部负责管建筑的领导是一位非常精明的军队干部名叫孙家严。因当时周边砖瓦厂瓦不够用,严重短缺,搜集信息,找战友,托朋友,解决建房用瓦燃眉之急。”其中标有“青山泉公社唐庄瓦厂"字样的瓦就是从徐州那里由火车托运来的,途经柳泉镇、茅村镇、徐州市区,直达新浦站,行程几百里。到站的瓦由所需瓦的连队有计划地全力抢运。当时只有皮轮牛车运输工具,两人负责一辆牛车,把六块一扎的瓦,小心翼翼地运到缺瓦的建房知青点上。参与运瓦的二十八连蔡长余老人说:"运瓦的人自带干粮,连排长亲自带队,起早去,一天来回行程90余里,工分满10分,连队所有人为知青有一安身之处竭尽所能。"
……每当我听到经历过那段往事人们的讲述,万分感动而肃然起敬。当年知青怎知道当地老百姓还有那段鲜为人知为他们建房的艰苦经历呢?真是每片瓦,都浸透着人民对知青的爱啊!
……在得知东辛农场筹建《知青纪念馆》时,我把这片有“青山泉公社唐庄瓦厂"字样的瓦,献给了知青展馆,当知青来场探访时,他们都深情地驻足观看,回忆往事。
……我们感谢知青为农场的发展添彩争光。知青的历史是金贵的,在各行各业骄人的业绩不可磨灭。让我们用心灵和行动去珍藏那段宝贵的历史吧!
……悠悠岁月近半个世纪远去,由瓦诉说军人农民知青情缘。
载于2011年《梦东辛》难忘岁月第三版
感谢张长明先生邮寄此报!
作者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