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王颖悟耄耋之年作品欣赏】小说《报国寺》连载二(引言、三、四)/ 王颖悟(陕西宝鸡)
报 国 寺
●王颖悟 著
2020年3月

报 国 寺(小说)
引 言
陇东黄土高原,林木茂密,沟壑纵横。就在这秀丽的群山环抱中,有一处较为平坦的高原台地,当地人称卧牛岗。实则这是一块背靠莽原,南俯渭水的台地,面积足有二千多亩,腹宽头小形似卧牛饮水状故有此名。古属凉州天水郡,三国时期已是蜀汉和魏国争夺的军事要地。由于地处要冲,交通便捷,商贾云集,人口众多,逐渐成为当地除过清源县城以外最繁华的城镇,也是周围三四十里以内最大的文脉和商贸中心。
卧牛岗这个普通的名字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令这个地方闻名遐迩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里曾有一座“报恩寺”的古典建筑群。后来虽然庙宇毁于战火,然而村镇的名字却因庙而名,在这片饱经沧桑的热土上却涌现过无数名流志士,留下过不少光辉业绩与慷慨悲歌,足以值得后代子孙永久传颂和怀念。

三
原来,这位坚守钓鱼城的将军乃忠良之后,系宋初名将杨业第一十二代孙。祖父杨业自太祖赵匡胤起就一直为国效力,一门忠烈,誓保边疆,可是却屡遭陷害。每逢太平无事,就被贬离朝堂,一旦国家有难,便又想起忠臣良将。但他们不记前嫌,总以民族大义为重,慷慨赴难,令一代代杨门儿郎命丧疆场。他们虽然早已懂得“自古忠臣多磨难”的道理,但是任何兴衰荣辱和民族安危相比较,就都无法相提并论了。于是便又大义凛然,重振雄威,奔驰在卫国保边的最前线,在国家危亡的每个时段,都能看到杨家忠勇的身影。
跟随杨文出走的二位付将也是名门之后,据传是水泊梁山好汉阮小七数代子孙。梁山英雄被招安后,即被分化瓦解,各个击破,一场气势磅礴的革命运动就这样销声匿迹了。各位英雄流落江湖,各自谋生,后代们有的重操旧业,有的改弦更张,大部分都隐迹在荒野草莽之中,有国难投有志难伸。
兄弟二人都是将门之后,均有尚武传统,自幼练就一身好功夫。而大哥阮云召兼修韬略,研读兵法,以备将来报效国家;二弟阮云飞练就一身水上功夫,元兵入侵中原以后,二人投入杨文麾下,大哥任参军,二弟任水军统领,成为杨元帅的左臂右膀,得力助手,“学成文武艺,贺与帝王家”,这才使英雄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
然而,现实并不能令人那么乐观。宋王朝历经三百多年,已经穷途末路,政治腐败千疮百孔,已成百足之虫。前遭全人清康之耻,苟安江南以后又不思复国,苟且偷生,淫乐度日。今遇蒙古兵团铁骑,横扫中原,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颠覆南宋朝廷。纵有万千忠贞爱国志士,面对如此气势将尽的历史潮流也难挽狂澜了。
当接到元军的招降书后,兄弟二人怒不可遏,坚决不能接受敌方的条件,要和元军拼个鱼死网破。宁作刀下鬼,不作亡国奴。最后和元帅再三盘恒,在敌我双方军力对比极为悬殊的情况下,这样的鲁莽已不可取。不如暂且忍辱负重,苟且偷生,积聚力量,以待日后东山再起。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为今之计,保存实力方为上策。于是便随元帅一同出走,做到死生与共,福祸同担,永世不离不弃。
他们一行三十余人一直沿着古商道向北行走。他们谁也不知道,到底何处是归宿,只得随遇而安。他们大部人原籍在北方,走遍天涯总是牵挂着这片热土,希望到了老年能够落叶归根。于是翻过秦岭,二十多天后来到陇东地面,算是远离了他们艰苦卓绝为之战斗的伤心之地。
这天傍晚,因错过了宿处,就在法华寺镇街尾的货栈里歇了脚。谁料从半夜开始就下起雨来,竟淅淅沥沥连下三天,使得他们不能继续起行。真是天缘凑巧,就是这场秋雨,成了他们在此地安家落户的根本起因,也奠定了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传承数百年稳固的基础。
这伙人的到来,立即引起当地人的关注和猜测:说是商队却没有货物,而且还有女眷和小孩,哪有携带家眷做生意的?况且在最近几十年来,蒙古铁骑横冲直撞兵荒马乱的,庶民唯恐性命不保,难还敢远途奔波,做生意赚钱?在穿越古镇的千年商道上,当年那种热闹拥挤车流人流川流不息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要说他们是逃难的饥民,又似乎不象。一是穿着,虽不齐整,却也不是破败不堪,且有马匹驮着行李,所到之处,自家埋锅做饭,从不单独行动。礼数有度,秋毫无犯,倒有几分家庭整体迁徒的样子;也有人猜度他们是从战场上溃逃下来的散兵,其理由是,这些人中有人露出受伤包扎后的绷带,也有人还穿着沾有血迹的军人短靴,但这里远离战场数百里路,又重山阻隔,如何能来到这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这里最关注他们行踪的还是这里的最高长官——州长莫里奇。
蒙古帝国统一了中原以后,对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文化古国实行了最残酷、最野蛮的统治,用弯刀和高压政策迫使汉人无条件屈从。建立了等级森严的管理制度,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当然掌握最高统治权的必须是蒙古人,其次是色目人,最下层的就是“南人”,即是南宋逸民。这些失去生存权利的大批农耕者,连同他们祖祖辈辈赖以活命的土地,都成了亡国奴,成了统治者的奴隶,任人压榨驱使。当权者又把所有从业者分为十种:即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将一直支撑中华道德文化的儒家体系,践踏得支离破碎。使得农田荒芜,农业凋蔽、到处黎民流离失所,致使原来的万里沃野几乎退化到原始的荒蛮时代。
元对汉人最基层的统治方式就是“保甲”制。将二十户居民编为一“甲”,它的首领就是“甲主”,均由蒙古人担任。他就是这二十户人家的最高长官,所有衣、食、住、行费用全由这二十户人家负担。他们全由“甲主”驱使,理所当然的就成了“甲主”的奴隶。除此而外,还得负担政府沉重的徭役和赋税。据说当时农民的负担和宋时相比,竟增加了将近十余倍,因此满目疮痍,哀鸿遍野就成了普遍现象。
这里的州长莫里奇是个“千户”,是个蒙古种魔王,因在作战中杀人如麻,功高权重,被授为“千户”——即管辖一千户奴隶和土地。他有开疆拓土和炫耀武力的专长,却无辖民理政的才能,不知休养生息,体恤百姓,而只是加倍的高压索取,就象一头未经驯化的野牛,横冲直撞有余,而不会拉犁套磨,那些衣食无着、走投无路的饥民不得不攻村夺镇,抢劫粮食以求生存。据说在他当政的十几年里就发生过五、六次这样的民变,这就叫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听人传言,镇上来了一群来历不明的人,他喜出望外,认为这又是给他送来一个发财的好机会。于是便亲自出马,带了一帮兵丁,气势汹汹而来,径直闯进货栈里,凶神恶煞般的吆三喝四,让领头人出来见他。杨家父子和众人早已从窗口看见院内的阵势,便让儿子杨邦宪出来应付。刚说了几句,他便带领手执刀枪的兵丁冲进屋内,四处搜索打探,活象一个见了群羊的恶狼,在每个人的身上扫来扫去,搜寻破绽。这时杨文问道:“不知你们在寻找什么?”莫里奇恶狠狠的说:“在搜查逃犯。”杨文答道:“我们不是逃犯,有关文在此。”说着便将关文递给他。他将关文看了一遍又一遍,狐疑的目光总在盯着眼前这群人。他不相信这是真的。要真按关文中所说的那么做,那他的美梦就落了空;若不按关文中那么做,他又不敢违抗命令,如若不慎稍有差错,不只捞不到好处,或许连性命难以保全。有心撒手不管,这块到口的肥肉实在不忍抛掉,再三思索之后,只得恋恋不舍地悻悻离去。
经过这一番折腾,倒给本地民众透露出一个信息:大家这才知道,原来他们竟是坚守钓鱼城三年之久的民族英雄。虽然城池最终失守,但他们的英名传遍大江南北,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他们的事迹永远振奋人心。如今突然来到这里,岂不是这里的荣耀。这个消息不胫而走,迅速传遍四邻八乡,引得各地百姓都争相前来争睹芳容。几天来,一直把这家货栈挤得水泄不通。后来还是当地几位长者出面调停,组织商会和宗族,借助各界力量,既能表达民众对英雄们的崇敬心情,又不喧哗张扬,以免引起当权者的注意和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次日,有三位老者前来拜访。为首的一位自我介绍说他名周信,是这里周姓的族长,其余二位也是李姓和王姓的族长。三人约同一起是来请求义士们在此安家落户的。希望他们能够慷慨允诺,以英雄胆气为此地壮壮声威。周老六旬开外,精神矍铄,苍颜长须,很是健谈。他向客人介绍说,这个镇子因地处卧牛岗上,所以原称卧牛镇,是商贾云集之地。后因建成法华寺,又改名法华寺镇。再后来寺院毁于兵燮,虽寺庙不存,而镇名一直沿用至今。全镇四百余户人家大部以周、李、王为主。大伙公推我等前来相求,望勿推辞。顿了一顿,他又补充道:“乡亲们一致同意捐资,给你们修一处住宅,地址就选在庙侧的公地上,暂时先委屈大伙住在这里,等完工后再行搬迁。”
杨文听罢深受感动,他实在没有想到,这里的乡亲竟如此热情。他明白,这都是民族情怀在起着主导作用。他急忙抱拳致谢:“败军之将,岂敢蒙如此厚爱,让我等无地自容,总觉得羞愧难当。诸位盛情受之有愧却之不恭,等今夜商议之后,明早定有回音。”
翌日大早,周老复来讨讯。得知众人答应,周老喜不自胜。杨文一再拜托他向诸位乡亲致谢,如此大德容后再报。周老满意而去。就这样,这群似乎步入穷途末路的英雄们绝处逢生,一个重大的居住问题就如此尘埃落定了。

四
过了一月有余,杨文一行人住进了当地民众捐资为他们修建的临时住宅。虽不豪华雄伟,但却宽敞明亮,坚固实用,使这群飘泊了将近四十多天的游民终于有了定居之所。他们感激零涕,不知用什么言语来感谢这些素昧平生的乡亲们,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慷慨相助,这样的深情,实在是难能可贵。特别重要的是,他们所资助的是曾经和当权者作过争斗的人,以后这些豺狼成性的统治者难免不会撕下伪装的面皮,来个变本加厉的报复,那时乡亲们将会大祸临头,后果不堪设想。这里的族长和乡亲们当初作出这样的决定时,不会不考虑到这一点。可是他们仍然大义凛然,甘愿冒这个风险。究其根源,也不外乎是对抗敌英雄的崇敬和爱戴,希望他们撑起民族的脊梁,驱逐鞑虏,收复中华。自己以后假若甘作奴役,无所作为,平平庸庸的过日子,岂不愧对这里的父老乡亲,辜负了他们的良苦用心!
有了固定住所只是第一步,以后的日子怎么过,生活的来源出自哪里,周围的关系怎么相处,这都成了当务之急。于是杨文召集大伙共同商讨方案,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性格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谋生方式,以求得对付外界认可的合法身份,这也是特定环境下一种特殊的求生方法,唯有这样,才能保障安全无虞。
杨文作为一家之主,他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大家的安危。他年已五十开外,魁伟的身躯,仪表堂堂,虽年过半百,英武仍不减当年。他文武兼备,韬略满腹,时至今日他总觉得钓鱼城一战,输得憋屈。虽说是全城百姓免于一难,但自己却临阵脱逃,终归在古今战史上留下不光彩的一笔。这些天来,他痛定思痛,更觉得作为一个将门之后,对不起列祖列宗,对不起当地同胞对自己的厚爱,人们的每一句赞美的话语都似乎在鞭笞着自己的良知。他又不由得联想起他临危受命时的动人情景。
——那是在七年前的川西重镇博州。那时南宋王朝危如累卵,在蒙古大军的威逼之下,已频临崩溃的边缘。朝政在贾似道的把持之下发来一道圣旨,策封他为川西镇守使,全权统帅西部兵马,务必将敌兵阻挡在秦岭以北,不能让敌军南渡,以减轻长江中下游的压力。当时全体将士群情激奋,斗志昂扬,他信心满怀曾向来使夸下海口:誓与城池共存亡,决不让敌军越雷池一步。他自信,他们杨家忠勇爱国,十几代以来,一直转战南北,为国守疆戍边,前赴后继,从未退缩,忠烈保国,有口皆碑,难道这些光荣传统会因为敌强我弱而丧失在自己手里?于是他让来使带回口讯:“人在城在,请朝廷静听佳音。”
但是转战两年之后,兵士减员严重,申报数次,又得不到及时补充,而且军需粮草亏空更甚。虽有各地百姓自动捐助,毕竟杯水车薪,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在这种内缺供应,外无救援的危急形势下,只得退居钓鱼城,恁险而守,使这座石头城成为西南方向唯一没有遭受蒙古铁骑蹂躏的一方圣土。
毕竟理想和意志不等于现实,英雄的末路铺落着血汗和泪水。要么流尽最后一滴血,玉石俱焚;要么暂避锋芒委曲求全。两害相权取其轻,最终选取了这条路,可是在他的心中却留下了永远也愈合不了的伤痛。为今之计,唯有隐忍韬晦,效仿当年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把满腔激情深埋心中,教育后代,永勿忘本。他相信,这些炽热的爱国火种,必将遍地燃烧,变成燎原烈火。
杨邦宪和父亲杨文性格截然不同。他是那种象炮仗一样一点就着的脾气,遇事不假思索,莽打莽撞,勇敢有余,沉稳不足,只有在象他父亲这种有智谋之人的引导下,在战场上也确实称得上是一员虎将,也只有他父亲才能驾驭他。他也很崇拜父亲,处处以父亲为榜样,言听计从。可是这次却一反常态,令父亲焦燥不安。他对父亲的作法极为反对,认为这是丢了军人的脸,宁愿一死也不能向敌人低头。他暴跳如雷,无人劝止得住。作为父亲,他完全理解儿子此时的心情。他何偿不愿去和敌兵拼个鱼死网破,可是城中四五万军民鲜活的生命却成了他的最大顾虑,他悔恨自己没有能力率领两万疲惫之师去对付二十余万蒙古铁骑;没有更坚固的工事去抵御吞噬血肉的钢铁大炮;自己更没有任何奇妙的法术拯救处于生死边缘的数万生灵,这种百般无耐的行为虽然为后人所不齿,但他杨文至少不会看到血流成河的惨烈景象。
在众将领和家人的苦苦劝告下,儿子的情绪才慢慢平定了下来,并答应出城那天,一切按商定好的程序办事,不会出现什么差池。
杨家祖居山西雁门关,这里山峦起伏层峦叠嶂,自古以来就是胡汉相争的古城场。杨元帅因转战各地,居无定所,因此家属就随军迁徙,在某个地方往往一住就是几年,谁也不知道明年会被调防到哪里。元帅夫人吴氏携带三个儿女也随军而动,以减轻丈夫的后顾之忧。
儿子邦宪二十二岁,在他之后还有两位妹妹。大妹月英年方二九,二妹月红,也已十七,二人俱生得聪明伶俐、乖巧可爱。吴氏出身书香,锦心绣口,平时就教儿女断文识字,给他们讲些古往今来的英雄故事。儿女们耳濡目染,自小就懂得了忠孝仁义和忠君爱国的道理,同时教导女儿们学习女红针工。但是丈夫却坚持要让两位女儿和他哥哥一样,也要练习武艺,学些拳脚功夫。夫人却不赞成,她说习武保国是男人们的事,女孩缝衣作饭,相夫教子才是本份。杨元帅觉得夫人的看法有失偏颇,就耐心的开导她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只文不武,会成纸上谈兵;只武不文,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介武夫。要想治国安邦,就要文武兼备,这也就是我们杨家的将门家风。这样儿女们就又增加了一项新的生活内容,从早到晚孜孜不倦。
孩子们日渐长大,也该到了男婚女嫁的时候。夫人几次向丈夫提起,可是丈夫总不把这当一回事,常以“国之不存,何以家为”为借口敷衍搪塞。事实上,丈夫此时心 情沉重,战局的形势已使他不堪重负。战事日紧,守城部队的喊杀声不绝于耳,敌军攻城日甚,眼见城内粮尽援绝,城池朝不保夕,自己哪有心思去办理儿女的婚事?全城的军民又会如何看他这样的作法,是会冷了前方将士的心。
吴夫人是何等聪慧贤明之人,她深明大义,认识到当前形势的严峻和丈夫的苦衷,她无言辩驳丈夫的训斥,但仍然向丈夫发泄她的牢骚:“难道说战事十年不休,我的儿女就永远不能完婚么?”……
话虽如此,可是从此以后直至撤离钓鱼城,她都没有再向丈夫提起过此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