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笑中带泪的奉献
——评范小青长篇小说《桂香街》
作者|陈鸣鸣
近四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桂香街》,范小青在2016年完成,并出版,文中的主人公是阴差阳错当选为桂香街居委会主任的林又红。这是一本写社区工作者爱与忧的小说。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中国抗击疫情有两个阵地,一个是医院救死扶伤阵地,一个是社区防控阵地。在这场前所未有的疫情防控斗争中,全国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坚守一线,作出了重要贡献。
突然读到范小青的力作《桂香街》,不由得为此震惊。范小青作为无可争议的优秀作家,她的前瞻性同样也令人敬佩。她在四五年前关注到的社区工作者无私的奉献,在2020年抗击疫情中,风起云涌,尽收全国人民的心中,人们像赞美白衣天使一样赞美社区工作者,他们和白衣天使一起,筑起了中国抗疫的铜墙铁壁。
范小青创作的小说主人公林又红,一定是作者喜欢的人物,林又红不仅在书中铺展故事的承转起合,也一定融入了作者对民生、民情、民意的态度。林又红身上,有范小青的影子,范小青的血肉、爱恨、喜怒融合成了立体的林又红。熟悉范小青的人,都对她的人品,犹如其文品一样尊重。林又红在小说中,以自己为民解忧、事无巨细、赤诚奉献,获得了桂香街居民、桂香街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尊重、肯定、热爱和敬意,不属意外。
范小青的这部小说,笑声中饱含泪水,泪水中不失希望:

一、艺术性。读范小青的《桂香街》,艺术成了第一首肯的要素。很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从末踏入过居委会。居委会每天接触到的都是鸡毛蒜皮的事,但寻求居委会帮助的人,一定知道,这是和他们切身利益有关的困难能够得到切实解决的最后底线和屏障。居委会工作人员,拿着微薄的薪水,体味着最基层人民的酸甜苦辣,仿佛是最基层居民衣食困苦中问题能迎刃而解的最后一根稻草。
崇高的主题一定要配上匠心独运的艺术外衣,才能成为首屈一指的文化艺术精品。《桂香街》是长篇小说,不是音乐作品,阅读的时候,却仿佛小提琴在伴奏,如泣如诉,优美优雅。小说中的人物:林又红、宋立明、江重阳、小陈、俞晓、赵镜子、余老师、姜军、小西、赵园子、齐三有、臭豆腐K佬、罗桂枝、丁大强、老辛、田军、老书记、孙一光、何小娟、周书记、浦见秋、老马……甚至是一只可爱的狗小熊,都配上了特定的音符,精彩而不零乱,准确到每一个亮相者的扮相:唱腔、唱段、台步、舞姿、身段,一眼识别。他们出现的时候,乐章在习习展开,生龙活现,特点鲜明。夏老太成了定睛之笔的一个人物:对于林又红作为居委会主任而奉献的各种努力,有精神之疾的夏老态心中却时刻是清醒的。夏老态仿佛半梦半痴,却又作为桂香街的一位居民发出居民肺腑之声,赞美林又红,自己身虚体弱,还要时时表现出保护林又红。“历史从来是帝王将相的历史。”但是,在范小青的笔下,她敏锐、执著、真诚,人民才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把人民的生活,在构思精妙中,精心呈现,人民更热爱人民自己,人民更热爱创作者。
最基层的人民,登上大雅之堂,读者在欣赏《桂香街》这部作品时,为居委会、居民牵肠挂肚,不得不佩服作者行云流水的构思、精彩巧妙的刻画,精道有趣的讲述、恰如其分的把控。
文学常常与音乐联想在一起。文学也是有它的特点的,翻开第一页,阖上最后一页,读者心满意足,作品没有瑕玼,读者和作品讲述的故事、和作品中的人物共命运,担惊受怕,欲知下文,却获得了精神释放和美的享爱。
也许范小青本来就和林又红一样,也许林又红是范小青心中的准则标杆,范小青投入地创作完成《桂香街》,也许伴听的音乐可以关上了,但小说亦然深入了读者的心灵,让人们喜欢林又红,喜欢桂香街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自然而然也佩服范小青。范小青以文学家的情怀、科学家的精准、音乐家的节律,完美地在“放大镜”下展现了百姓的人物风情。基层社区工作者和居民走进了文学作品,走进了长篇小说,让故事中的人物穿上精彩纷呈的戏装,人物就是故事,故事就是感人,拨动心弦,让读者同忧、同悲、同昐、同喜。

二、深刻性。记得有人说过,范小青的小说里,好像没有专门出现过处以上的干部。《桂香街》貌似讲述的是寻常百姓事,其实深入到宏大的国计民生主题。“要当官解决三个问题:一、能为同事做更多的事,二、能为朋友做更多的事,三、能为人民做更多的事。”落脚点是三:为人民。同事和朋友在心中,都是人民,一切缠绕在心中剪不断理还乱的杂念,当必如明镜台上无尘埃,出现的都是清官、有为的官、有建树的官、有政绩的官。
林又红,市食品药品检验局食品安全处副处长,因与江重阳的情感纠葛,退出市局,成功应聘美国知名食品企业联吉氏,后任副总。一场“毒牛肉”事件,让联吉氏在中国所有的门店关门打烊。林又红成了“下岗女工”。正当酬筹满志、寻找新的工作岗位、等待东山再起的时候,桂香街居委会在工作人员、大学毕业生、富二代小陈的“阴谋”下,林又红全票当选桂香街居委会主任。是范小青摸准了林又红的软肋?还是小陈、居委会的余老师?还是那位八十多岁带病坚守岗位、一生心系居民、直至倒在工作岗位的八十多岁的居委会老书记?还是桂香街三教九流都有的居民?他们都需要有林又红这样的居委会主任挂帅?范小青在创作前,不仅有三十多年前作为专业作家在居委会体验生活的经历,而且为创作走访了大量的居委会,采访了大量的居委会工作人员和居民,她由此深信,居委会藏龙卧虎。高素质的居委会工作人员,为人民实质性地排忧解难,想群众所想,急群从所急,这不仅是范小青的理想,也是基层人民的愿望,更是国家基层工作的走向。
召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即胜。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没有白天黑夜,没有周末节日,着手的似乎都是鸡零狗碎的小事,但对居民来说,关乎一日三餐,关乎一家生存生活。一家居委会管辖的地段,折射一座城市,折射整个社会。
中国的社区工作常抓不懈、突飞猛进,实现了质的飞跃,高素质、高效率、高覆盖,2020年的抗疫,不仅把高责任赋予了社区,也是全面凸显了社区工作者的高奉献。就像举国打脱贫攻坚战一样,政府有决策,人民有信心,国家有希望。
在办公环境如此恶劣的居委会,五色人等纷纷造访,有怨就诉,有难就哭,居委会的工作人员隐藏了自己也食人间烟火的喜怒哀乐,脚踏实地,为民造福,中国的制度优势,一滴水而见大海——人民至上。

三、诙谐性。范小青:人民作家,声出金石。桂香街美食一条街问题成推,居委会困难重重,林又红家庭、工作、感情充满纠结,居委会工作人员余老师家有个身患唐氏综合症重病的女儿只字不提、频频让人误解,一幕幕,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看到自己熟识彧不熟悉的生活,风清云淡,会心一笑。人物形象的塑造,得益于巧夺天工的叙述故事能力和完美的框架体系,范小青小说特点鲜明的架构能力,使小说交待过程中,竟然频频让读者忍禁不俊,捧腹大笑。
奉献中带泪。林又红哭了很多次,哭出了一个柔中带刚、充满主见、富有能力、同情弱小、敢于担当的主人公形象。
小说中人物的对白,充满个性化的幽默、诙谐特点。这明明是一部正剧,有时候,不得不让人怀疑,这是不是一部轻喜剧?这就是作者对待作品和生活的智慧和能力显现。幽默的人,看得见风雨,看得到阳光,举重若轻。困难像海浪翻卷而来,又在引力的作用下,风平浪静。
市井百态,烟火世情,如果说范小青有一枝如椽巨笔,仿佛她的构思、叙述与她热爱的人民有一种生分感,但她细腻、独到、精准、睿智的语言处理能力,使读者不由自主对范小青有信赖感、亲近感。一位真正的人民作家,反映、描绘的正是人间疾苦、人民心声,为百姓代言,为社会宏扬正气,那么,可以这么说,握在范小青手中的笔,是一枝神来之笔。
风雨飘摇的桂香街美食一条街终于被搬进改造后的金吉宾馆,毒牛肉事件终于被查清,居委会办公室得以被改造,林又红的婚姻危机终于平复……一位心中布满正能量的正义作家,有责任为社会、为人民、人百姓指明光明。
林又红的家庭危机,不也正是跟她一直忙于工作而疏忽了家庭而有很大的原因吗?这也正是很多职业女性应该正视的问题。
笑着哭、哭着笑,小说中的居委会工作人员小陈,就是一枚开心果,她看上去口无遮挡,没心没肺,其实代表着新生代的年轻社区工作人员,是辨得清良莠的,理得清是非的,有头脑、有观点、有方法,需要关心、传帮带和培养、重视。如果能解决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也能留下像姜军这样家庭背影贫困却极希望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和超越的大学生,在居委会安心工作。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像潘师傅一样,不拿一文薪水,在居委会做义工、为居民无偿提供修理服务等种种工作。
小说在高超的艺术创作手法中铺陈了真实的社区生活状态,解决了问题,释疑解惑,舒心一笑,但又提出了问题:社区往何处区?居委会往何处去?范小青有先见之明的洞察力:忧国之所忧,急民之所急。
这是四五年前的小说,中国在这段时间,一直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正因为在中国,有很多为人民服务的人,像一棵树扎根大地,深情回报、服务人民。《桂香街》的最后一句话是:”你是我的大树”,是用来形容桂香街居委会主任林又红的。那么,作为一名优秀作家、苏派小说掌门人的范小青,读者也可以真诚地送她一句话:“你是我的大树。”
(2020-05-27)

陈鸣鸣简介:女,笔名千山暮雪,二十年从军生涯,任职江苏省消防总队,当过兵、灭过火,上校警衔,著名军旅作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入选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出生于江苏启东,现居南京,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文学硕士。曾任《江苏消防》、《火警》、《橙色风》、《东方潮》、《东方文化周刊》东方诗坛副主编、主编。她涉猎小说、散文、新闻、诗歌、评论、文物、摄影,发表作品500余万字,获中国青年编辑骏马奖,“恒光杯”公安文学优秀奖,中国作协“金秋”文学一等奖,南京机关作家协会“最佳诗人”奖、“优秀创作奖”,大江诗歌奖之“华语诗歌奖”等多种奖项,荣获2015世界诗人大会“杰出女诗人奖”、2020“优秀抗疫诗人奖”。被誉为“将爱情写到极致的中国作家”。出版著作:《心桥》(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年)、《定格的记忆》(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7年)、《我的爱情为谁》(作家出版社 2011年)、《像爱情一样的春天》(作家出版社 2011年)、《网络公安散文随笔精选》(作家出版社 2011年)、《消防历史的祛魅》(南京出版社 2012年)、《我这一生 就跟爱情过不去》(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年)、《精神之恋》(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0年)。主持国际东方诗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