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悟老人短篇小说《报国寺》连载一(引言、一、二)/王颖悟(陕西宝鸡)
报 国 寺
●王颖悟 著
2020年3月

报 国 寺(小说)
引 言
陇东黄土高原,林木茂密,沟壑纵横。就在这秀丽的群山环抱中,有一处较为平坦的高原台地,当地人称卧牛岗。实则这是一块背靠莽原,南俯渭水的台地,面积足有二千多亩,腹宽头小形似卧牛饮水状故有此名。古属凉州天水郡,三国时期已是蜀汉和魏国争夺的军事要地。由于地处要冲,交通便捷,商贾云集,人口众多,逐渐成为当地除过清源县城以外最繁华的城镇,也是周围三四十里以内最大的文脉和商贸中心。
卧牛岗这个普通的名字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令这个地方闻名遐迩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里曾有一座“报恩寺”的古典建筑群。后来虽然庙宇毁于战火,然而村镇的名字却因庙而名,在这片饱经沧桑的热土上却涌现过无数名流志士,留下过不少光辉业绩与慷慨悲歌,足以值得后代子孙永久传颂和怀念。

一
相传早在四五千年前,当炎帝教导人们学习农耕和稼穑技术时,此地已有无数先民在这里群居生活,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产生了以物易物和商业交易,人们把自家剩余的东西拿到集市上去,换取自己所缺少的东西,互通有无,就这样逐渐地不自觉地形成一种交易模式,后来又发展成固定店铺。据说至宋真宗时代,这里已发展成为四街八巷,二十四条胡同的商贸中心。来这里作生意的人除过周边四五个邻省的客商以外,还有来自西域和波斯等地的外商,碧眼金发,打扮奇特、穿着奇装异服、说话洋腔怪调令人目不暇接。
宋仁宗时代,那些逐渐富足起来的大户们,把保护家庭和财产安全的希望寄托在求神拜佛上。他们认为只有神圣才是他们的安全屏障。于是大家倡议修一座寺庙,并公推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为会长,主持建庙工程。所需钱款由公众自愿损资,不足部分再由民众公摊。全镇居民齐心聚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定要把这项全民心中的圣殿落成在镇后的高地上。
经过社会各界将近三年的通力协作,一座占地二十二亩规模宏大的“法华寺”终于在世人的期盼中顺利完工,并举行了盛大的开光典礼。其殿宇高大宏伟,灰墙碧瓦,斗拱相托,飞檐翘角。建有大雄宝殿、三清殿、钟鼓楼及僧房等殿宇十余座,供奉泥塑彩绘玉皇大帝、三清教主、送子观音、地藏菩萨、九曜二十八宿及西天诸佛神像,其规模之宏伟,方园百里之内屈指可数。
此庙的修讫,也确实护佑当地几十年间风调雨顺,战祸不兴。老百姓也相应度过了一段安定的日子,都认为是神和佛祖的恩赐,因此这里香火就更加繁盛,前来烧香拜求者络绎不绝。在人类没有能力去主宰环境影响时就只能依赖这种精神的支柱了。
但是好景不长,“法华寺”刚刚迈过它一百一十岁生日之际就遭遇横祸。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一一二七年)金兵大肆南侵,横扫中原,掳去钦徽二帝。而西路军在天水一带遭到宋军顽强抵抗,撒退时疯狂报复,烧杀抢掠无所不为,不能带走的全部付之一炬。这座当地民众心中的神圣殿堂、建筑精美的“法华寺”难逃此劫,倾刻间化为灰烬,只留下断垣残壁供后人赡仰。从此以后山河破碎,国运日衰,也就再也无人提及重修事宜,一直破败不堪,成为世人心中永难抚平的伤痛。
时光流转,光阴飞逝,直到又过了一个半世纪,南宋王朝彻底覆灭以后,有一批外来的客人迁居此地,在庙宇的旁边修建住宅,这座几乎被世人遗忘的古迹又重新返回到乡民的视野中,并引起公众的注意。

二
合州钓鱼城在四川西北,是一座石头城。嘉陵江绕城而过,是十分险要的水陆码头,它更是蒙古西路大军忽必烈部队南侵的最大障碍。要想顺利进军云南大理,征服安南,就必先拔掉这颗钉子。然而这个牢固的城池却在南宋守将杨文和儿子杨邦宪的带领下,动员全城军民同心协力,修筑工事,加固城防,军民参战,共御外侮。直到南宋最后一位皇帝在爱国将领陆秀夫的背负下,在崖山跳海的那一年(公元一二七九年)已整整坚守了三年之久,使得一直所向披靡的忽必烈束手无策,不得已从远地运来大炮,准备决一死战。
忽必烈毕竟是一位有雄才大略、深谋远虑的大汗,他深知“攻城易而攻心难”的内在含意。他明白,要想统一天下,让世人长期臣服,要施“仁”政,单凭杀戮和武力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他对那些矢志不逾、忠君爱国的忠贞之士也心存敬仰,不忍让他们陪葬在无休止的战火之中。于是采取怀柔方略派使送达一封招降书,意欲让他们放弃抵抗、确保一方安全。其书略云:朝廷已亡,大厦将倾,一木难支,负隅顽抗,于国何利,于己何益?”城破之日,难免玉石俱焚,将军徒得“忠勇殉国”之美名,而全城军民数万难逃屠城之祸,予窃此下策,为将军所不取。若能放弃抵抗,确保一切安全无虞。且有襄阳前车可鉴,望深思决断……。
杨文拆书,勃然大怒。然而转念一想书中所言也不无道理。想此弹丸之地,面对敌军二十余万,城中军民区区不过五万,已相持三年之久,况且目前外无救援内缺粮食,伤病者与日俱增,如此下去,终究还会维持多长时间。即就是拼到最后一个人,自己及全家死不足惜,只可怜会累及数万无辜百姓死于非命,纵然青史留名,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也许还会落个“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千古骂名……。
信中所提到的襄阳之役就发生在前年的襄阳城下,又不由得将他的思绪拉回到那惨痛的回忆中——。
南宋末年,度宗咸淳年间,起用贾似道为宰相,全国上下,包括皇帝文武大臣及庶民百姓,都把复国的期望寄托在他的身上。皇帝亲自任命他为水陆三军司令,倾全国之兵,相信一定能收复失地以雪国耻。可是这位民众心中所崇敬的复国英雄却谄媚求荣有余,抗敌勇气不足,欺上瞒下,排除异己,乘机贪财、贪图享乐。襄阳城被蒙古兵团围困以后,累次向临安求援,都得不到救助。贾似道也曾派过几次救兵,但都是些不堪一击的残弱部队,最终都被强捍的蒙古兵吃掉。他反而奏报朝廷,欺瞒皇帝说前线取得重大胜利,君臣在京都大摆庆功宴。他却背地和蒙古签定屈辱的卖国条约,答应每年向蒙古赔银二十万两,绸绢二十万匹,致使坚守在襄阳城的守将吕文焕孤军奋战,军民同仇敌忾,坚守襄阳长达五年之久。后来敌军将领伯颜恼羞成怒,调来大炮,只发一炮,就将襄阳城楼夷为平地,令全城军民闻之丧胆。就在这种武器的威摄之下,订立城下之盟。双方达成协议,只要放下武器不再抵抗,可免百姓生灵涂炭。于是吕文焕面向临安方向大哭祭拜,然后开城撤出,只带了自己的家眷和几个随从消失在茫茫山道之上……。
——想到这里,杨文长长的叹了口气,跌坐在椅子上,他召集儿子和部将商议。大伙一致认为,大宋王朝气势已尽,只是历来闇弱,国力不振。前遭金国清康之辱,今又遭蒙古亡国之恨,实在苦了万众百姓。眼下胜败已见分晓,继续苦斗,结局将在预料之中。为今之计,只有再走襄阳模式,不求虚名,能保全城军民性命方为上策。他又回书忽必烈:“兑现承诺,万勿食言,以诚服人,乃为治民之道。自己乃败兵之将,愧对家乡父老,不受任何封赏,情愿携带家人浪迹天涯,不问世事,终老林泉,以谢天下,望能体察苦衷”。
翌日,围城部队让出一条通道,城门开处,扬文及家属一行人来到城门口,相随而行的还有他的两员付将阮氏兄弟。这二位忠勇仁义,已伴随杨文多年,愿意永远追随效忠。他推辞不过,只得应允。还有很多将领情愿一同离去,被他一一婉拒。他告诉大家,只要心存家国,不论身处何地,都能效忠尽力,何在朝暮相处。于是众人乃止。
军民数千人齐聚城门口为杨文送行。大伙齐刷刷跪地,一霎时“送杨大人”的喊声和哭声响彻云霄,震耳欲聋。杨文明白,这是乡亲们的深情厚意,是三年来并肩战斗所凝结的同胞情深。他热泪盈眶也面向众乡亲跪地答谢。一番泪雨缠绵之后转身招手离去,在众人的目送下消失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
忽必烈进城安民已毕,借机巡视城防。他在寻找一个秘密,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这个弹丸之地,能够顽固的坚守三年之久;他不可思议,使他这位雄心勃勃,横扫中原,远征西域的常胜将军羁留在这区区山城之下,竟一筹莫展?最后他得出结论:一是地势险要。此城依山势而建,三面都是悬崖峭壁,背靠大山,只有一条大道可通外面,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万一外城坚守不住,还可退止深山,继续抵抗。二是城防坚固。构思巧妙,壕沟纵横,迂回曲折,进可攻退可守。此间洞穴相通,运兵快捷,既是防御工事,也可作藏兵洞,军士休息吃饭都在洞内,减少来往奔波。环城又设敌楼和甕城数座,均可独立为战,又可互为犄角之势,相互策应。时人说它是一座铜墙铁壁,一点也不为夸张。
然而最令忽必烈叹服的是全城军民团结抗敌的斗志和决心。在城墙内侧,堆满了层层叠叠的木头和石块,这都是军民从后山搬运来的备用武器,就是对抗攻城敌人的“滚木擂石”。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那可是除过弓箭以外军民都能用得上的得力武器了。城内街巷,排列有序,有几家专门打造兵器的铁匠铺罗列其中,还有制造弓箭的竹木作坊和救治伤病员的药店医馆,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绝无战乱时期的杂乱景象。更使他吃惊的是,军队粮库已无存粮。原来这些天来军民都是以谷糠和野菜充饥,看来他们早已下定和城池共存亡的决心了。
忽必烈生长在大漠,性格粗犷豪放,平生最忌恨那些曲意逢迎、谄媚求荣之人,对世间的铁血男儿倒有几分崇敬之情。他觉得和这些人交战虽然阻力很大,但却畅酣淋漓,这才叫棋逢对手,心中痛快。他明白,两军交战,疆场厮杀,都是各为其主,也无需分辩谁对谁错。“天下本无主,唯有德者居之。”这才是自然规律。况且杨文他们殊死相搏,也是守卫家乡,共御外侮,是国民份内之举,虽然使自己的军队遭受损失,但他觉得志气可嘉,忠勇感人,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这样的人虽死犹荣,应该受到天下人的崇敬。于是他发了一道手谕,交快马送给杨文,晓喻在北进的道路上蒙古铁骑不要难为他们,给他们留一条生路,也以此来征服中原臣民的心。他清楚,这是任何武力都难以达到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