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琳文
师恩难忘!于我而言,每每有人提到这句话,或者提到自己的老师,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陈炯先生,难以抑制的泪水就会流出,此时此刻亦是如此。一直想写一篇怀念老师的文章,却总是有一种自责和悔恨让我无法动笔。
老师给了我学习兴趣上的引导和人生道路的指引,使我深受嘉惠,受益一生。而我,从高中毕业到老师1995年3月69岁去世,都没有去看望过他。这种心里的痛楚和遗憾,许多人无法体会。
1973年初中毕业,因为父亲的问题未能读上高中。因为是学校的家属子女,学校教导处熊述慎主任体谅我姨妈十分难过的心情,提议以照顾家属子女的名义,进入补录的2个名额。得以就读高中的我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
我的班主任陈炯老师,看是大高个、高嗓门,实则外粗内细;看似快人快语、实则忠厚直爽。相貌堂堂,一生正气,典型的山东人的身材和性格。
七十年代,鲜有人讲普通话,陈老师上课,那略带山东口音的普通话,那极富磁性的嗓音,是那样地吸引同学们。

前排左三为陈炯老师
高中毕业40年开同学会,同学们都清晰地记得:
记得他充满激情地朗诵高尔基的《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结语时,大手一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记得他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用手势学着孔乙己护着那几粒茴香豆,又打开来看的样子,用孔乙己的腔调:“多乎哉?不多也!”又让人忍俊不禁。
记得他低沉而缓慢地读着《记念刘和珍君》:“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让我们思考不一样的人生。
而我,觉得陈老师解析课文最有意思。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写作方法。具体到标题特点、修辞运用、段落大意、首尾呼应、层层递进、两头大中间小……无论哪种体裁,都形象生动又好记忆,增长了不少课外知识。
我记得:
记得他或有感而发、或旁征博引。古今中外、典故轶事总是信手拈来。
记得他用我们熟悉或未知的人物、事件打比方,或循循善诱、或娓娓道来。
老师以其渊博的学识和人文素养,将我们引渡到每篇课文的世界中。
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对语文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些写作修辞方法现炒现卖运用到作文中。每次是先打腹稿,临到交作业的头天晚上一气呵成。而如此完成的作文几乎都是5+。我发现了老师在作文本后面的小红框内记分的小秘密,每每发下作文本,先看后面又增加了一个5分自我陶醉一下,再细细体会评语。
我屡次在加入红小兵、红卫兵的过程中受到心理的打击,高中即将毕业,也没有想过还要入团。老师找我谈心,说全班同学都入团了,你为什么不写申请呢?他说,你现在还年轻,不知道政治生命对一个人有多么重要。我第一次领悟“政治生命”这个词,老师是在用的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学生,其情也真,其言也善啊。我写了申请,经过老师的努力,在高中毕业将出校门的那一天中午,我看到了红榜上自己的名字。长期的压抑,今天得以释放,在空无一人办公大楼前,我泪水长流。
一日受教,终身受益。老师是我由兴趣到职业的指路人。我成为一名记者,在20多年的新闻媒体从业生涯中,采访了不少党政军界的领导,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人物,写了数百篇稿件刊发在国家级报刊。不少获得新闻出版系统、中国记者协会等好新闻好稿奖、专题报道奖。这是老师的指引、老师的功劳。遗憾的是,这些成绩都没有来得及向老师汇报。如果老师在天有灵,他一定会很欣慰!
我工作以来,多在外地,忙着所谓的事业,没有去看过一次老师,成为我一生的遗憾和心中永远的痛,总是无法原谅自己而自责。每当我品味今天的幸福生活,就会想起老师的教导,做个平凡的人、做个敬业的人、做个善良的人。老师1982年从四中调到17中,从副校长职位退休,一直住着不大的房间,过着简朴的生活。但老师一生,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我幸运,遇到人生中的好老师,老师是我做人行事的楷模。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昔日的乙栋教室里,我在那里聆听老师的答疑解惑,耳畔时常响起他的读书声;雪松挺拔,我想起老师高大的身影,眼前时常浮现他在黑板前疾书的情景;老师住的地方,已然没有了痕迹,但您的学生想念您,怀念您!那个笑声朗朗的陈炯恩师,音容笑貌永驻心里。
感恩老师的教诲和点拨!斯人虽逝,师德永存!师恩难忘!
齐鲁才俊入巴渝,
渊博儒雅存冰心。
淳淳教诲扶新竹,
朱笔写文谢师尊。
作者简介:郝琳文,曾就读于重庆四中高75级9班。大专 主任记者 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终身会员。曾工作于南岸棉织二厂;重庆市政府三峡办公室;《经贸世界》杂志经济信息部主任;《中外交流》月刊广告部主任、总编室主任、常务副总编;《商业时代》杂志副总编;人民日报《人民论坛》记者部主任;经济日报《中国经济信息》半月刊采访部主任、中国经济战略合作发现联盟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