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府奇人】吴万哲 ‖ 《李文祥:麟游山中一个乡村文化人的自觉坚守》
●吴万哲 西府新传奇

李文祥:麟游山中一个乡村文化人的自觉坚守
●吴万哲
阳春三月,正是桃杏花绽放的时节,我回到了麟游老家。领略了家乡美好春光,感受日新月异的故乡风土人情。在与八旬高龄母亲相处几日的间隙,忙中偷闲,拜访了文友李文祥先生。
先生比我大几岁,是个乡村教师,从教40多年,2013年退休。他虽然身体瘦弱,但人很精神。一进他的家门,映入眼帘的是书房门上写的一副对联:“积德行善传承文明,著书立说歌颂党恩”。走进他的房间,一张办公桌上,放着一台电脑,屋子堆积了许多报刊和文稿,旁边还有一架电子琴。他正趴在电脑上写东西。一看到我,很是热情,忙让座,递烟斟茶。

(李文祥先生在直播间说快板)
他和我一样,从上学到工作,一直对文学情有独钟。在从教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写过不少作品。至今仍然爱好不减,笔耕不辍,老而弥坚。我们攀谈起来。他告诉我,在今春新冠肺炎防控期间,他将近年收集到的许多民间社火小曲加以修改整理,有《访朋》《戏秋迁》《女看娘》《八仙上寿》等,计达60多首。他不光整理成文字,还利用现代网络传媒手段,在快手等平台演唱交流,受到许多粉丝点赞欢迎,成了麟游大山深处的一名“老年网红”。
社火,是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常见的有舞狮、舞龙、秧歌、高跷、旱船等,但麟游的社火却很特别,表演形式类似哑剧,演员身着了古装戏剧人物的衣服,手持刀枪剑戟等道具,表演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忠、孝、节、义、礼、仪、廉、耻故事,且一转与一转大不相同。家乡社火分“文武”两种,“武社火”多是战争戏,而“文”社火则类似古装剧的“软点戏”,大多表演“相公拐姑娘”之类剧情,表演与唱腔相合,有耍有唱。人们便将这种唱词称为“社火曲子”,著名的有《绣荷包》《十盏灯》《打秋千》《姐儿怀胎》等。唱词多以历史名人、历史典故、生活情趣等为主,曲调清婉悠扬,悦耳动听,内容纯朴、贴近生活,诙谐幽默,耐人寻味。

他近年走访许多社火“母子”、老民间艺人,搜集记录整理,在基本保持原貌情况下,大胆对一些酸曲、酸故事、低级庸俗的东西进行了改动。同时,又不断结合党和国家的政策,创作了许多表现新风尚、新时代、新面貌的新曲子。
我打开他的作品集,看了几段,感到这些曲子,既古朴、淳真、韵长,又透露着创新和时代气息。他的新作,有宣传脱贫攻坚、扫黑除恶的,有歌颂乡风民情、生态、尊老孝亲的,还有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内容。他不愧为多面手,除了小曲,还有快板、相声、小演唱、诗朗诵等。每篇作品,都浸透着一个大山深处乡间文化人的默默坚守,都在竭力宣传歌颂党的好政策,传播社会正能量。难怪他的作品集刚一整理完成,就受到麟游县有关方面的重视,有的要打印成册,有的拟出书,有的要申报有关项目。
更火火爆的是,夫人、孙子大力劫持他的创作,专门为他开了直播间,一有时间就上网演唱,还教一些网友传唱,人们赞他为一个有文化品位的“老网红”。

(李文祥先生和他的夫人)
李文祥先生创作颇丰。1985年,他参编了《麟游民间故事集成》,创作的故事《梧桐招来金凤凰》获宝鸡市二等奖。他曾参加过市民研会,首届文代会。多篇作品在市、县刊物发表。2005年《当代陕西》刊登了他写的《为了人民落骂名的好村官——记共产党员刘生芳》。他配合青少年教育,编写的《三字歌·行为篇》被湖南省《特立教育》刊载。撰写的小学三至六年级《语文教学概述》《学前教育儿歌百首》等广泛流传,增强了青少年的知识,陶冶了道德情操。同时,有多篇教学论文曾获县级奖励。
他退休6年来,春蚕到老丝未尽,誓将意愿化宏图。与吴万锋先生合编《酒房镇志》,被酒房烟站聘为会计,为镇政府整理档案,为几个村撰写村史资料,为社区文艺队创作宣传资料,写出了大量实用性作品。他曾用笔名李锋,创作诗歌达200多首,歌谣100多首,对联作品一百多副。地名故事、风物传说等20多篇,大半被省市县种类刊物采用。记得前年我回老家,他还拿来新创作的百家碎戏栏目剧本《村官上任》《太太进城》等,让我提出修改意见。我认真拜读他的作品,不揣浅陋畅谈自己见解。我们经常来往,互相关注。我佩服他旺盛的创作精神,更敬重他真诚、热情、助人为乐的高尚人品。

他身居乡村,身处生活第一线,以写农村生活见长,所写作品题材广泛。他还以纪实手法,记录了酒房镇50多位创业名人的典型事例,为宣传家乡起到重要作用。从农村到街镇,凡遇红白喜事,乔迁开业,人们常找他创作楹联,那入俗出俗又不媚俗的联语,往往更能营造气氛,有的佳联,在家乡广泛流传。他还积极关注村镇产业发展,及时报道有关好人好事。
他自觉文化担当,坚持文化人应有的道德情操,是非分明。曾有几次,有人想请他一些不三不四的材料,都被他坚决拒绝。他说,你如若要打官司,去找律师。如若想解决问题,按正常渠道去反映,以积极的态度寻求基层解决。又坦诚地说:我终生从教,领着国家俸禄,绝不做不利团结,违法乱纪的事。一个乡村文化人,能有如此高尚的文化自觉,令人十分钦仰。
“寓居乡村写春秋,满目青山夕照明。” 他的房间里,悬挂着赵朴初先生的《宽心经》,约束着自己的言行举止。他虽已年过花甲,但精神矍铄,平日里还在不知疲倦,坚持写作。写得疲累了,种种菜,养养花,玩玩手机,弹弹琴,为写作寻找新的灵感。他经常坚持看电视,读报纸,关心国家大事,为传繁荣乡村文化,谱写现代新曲增添新的动力。2018年9月,李文祥先生光荣地被评为“最美老人”,受到麟游县表彰奖励。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我由衷祝愿李文祥先生身体健康,写出更多更好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