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伟大
一个人一生中最早的教育来自于家庭,来自于母亲。母亲对孩子的影响,犹如一股永不间断的泉水,将持续孩子的一生。
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只要说出或听到“妈妈”这句原始、古老而又鲜活、稚嫩悦耳动听的声音,无不为之感到温暖,充满信心和力量。
推动世界的手是推动摇篮的手,推动摇篮的手是母亲的手。母亲,只有母亲,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英国哲学家洛克说:“我们幼小时候所得的印象,哪怕极微极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样,水性很柔,一点点人力便可以把它导入他途,使江河的方向根本改变……”这段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母亲对孩子早期影响的决定性力量。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母亲叫章兰娟,她喜欢给钱学森讲岳飞及杨家将精忠报国的故事、闻鸡起舞的故事、文天祥舍生报国的故事,还有杜甫忧国忧民、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故事等等。每当听到这些故事时,钱学森总是那么认真、投入,对故事中的人物充满了崇敬,他们的高风亮节在幼下的钱学森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长期浸染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钱学森的心底里滋生了对民族灿烂文明的崇敬和热爱之情,同时也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深厚的民族自豪感。正是他母亲章兰娟的用心教育,才有钱学森后来伟大的操守和博大的情怀,才能为祖国和人类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母亲的言传身教像无形的春雨,滋润着孩子的心田。
红学泰斗周汝昌的母亲虽然是富家的独生女儿,但却没有赶上有女子学校的时代,未能接受正式教育,她发愤自修,最后竟也学到能看懂小说和唱本。周汝昌的大舅于是送了一套《红楼梦》给周汝昌的母亲李彩凤。幼年的周汝昌翻过母亲的《红楼梦》,可是一开头,就读不下去了。但母亲却对《红楼梦》津津乐道,经常在小儿子面前提到这部小说。对母亲的絮叨赞叹,周汝昌虽然似懂非懂,却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这种无形的熏陶,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推动力,使他终于成了红学专家。
晋代名将陶侃小的时候,家境非常贫寒。母亲靠纺纱织布,供儿子读书。陶母不但能吃苦耐劳,而且很志气,严于家教。陶侃长大以后,曾在浔阳县(今江西九江)任职,管理渔业。一天,他见渔库中新进的咸鱼干很好,就利用职务上的方便,取了一坛,派人给母亲送去。当陶母问明渔干的来历后,非常生气,立即把盛鱼干的坛子原样封好,并写了一封批评信,请来人连同鱼坛一起带回给她的儿子。陶侃读过信后,非常惭愧,立即将鱼干原样送还库。从此,陶母“封坛教子”的故事传了下来。
作家刘心武小时住在重庆南岸狮子山。有一天,七岁的刘心武与母亲去真武山游览。真武山有段路非常危险,靠里是峭壁,靠外是悬崖。母亲紧靠里侧慢慢走动,而刘心武故意贴在悬崖边上走,还蹦蹦跳跳的,顽皮地投掷。按说,母亲应该是惶急地朝他呼喊,快速走过去把他拉到路段里侧,但她却是一派沉静,没有呼喊,更没有吼叫,也没上前干预,她只是抿着嘴,沉静地望着他走完那段险路。直到刘心武中年,有一天忽然问起母亲那天为什么那样沉静?母亲告诉他,那种情况下必须保持沉静,因为如果慌张地呼叫斥责,会让他紧张起来,搞不好造成失足。

刘心武写的《钟鼓楼》得了茅盾文学奖,他写信向母亲报喜。母亲也很快回了信,但那信里只字未提他获奖的事,也没什么祝贺词,但却语气沉静地嘱咐了他几件家务事,这都是他在事业有成得意忘形时容易忽略的。
刘心武的母亲已经去世多年了,她遗留给他的精神遗产非常丰厚,每遇大险或大喜时的格外沉静,是其中最宝贵的一宗。


作者简介(正文157字)
王兴忠,青岛市作协会员、青岛市诗词学会会员、青岛开发区作协理事、城阳作协会员、西部散文学会会员、青岛子衿诗社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老干部诗词学会会员、西海岸新区网络作协会员、东夷文学社社员、“六汪文联”会员、《在水一方》总编、《西部文学》编委、青岛西海岸新区诗词学会首批会员,曾在《文汇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