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燃烧的岁月里走来(20)
(根据抗战离休干部苗献龄回忆录整理编写)
文字整理:苗 電
内容提要:
苗献龄,河南西平权寨苗张人,现居河南省郸城县,98岁,中共党员,离休干部,现在身体健康,思路清晰,沟通交流无碍。
1923年,苗献龄出生于河南省西平县权寨镇苗张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年幼时饱受艰辛穷困,13岁为生活所迫,去亲戚家中药铺当学徒,16岁被抓壮丁,在国民党部队10年,49年4月参加解放军。50年4月赴朝鲜作战。
本文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述说了近代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过程,从农村家庭饥寒交迫的生活,到国民党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在毛主席领导下的抗美援朝战争,福建前线山区备战,转业后地方工作创业,文革中的磨难,平反后工作安置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读后给人以亲历革命发展过程的感觉。
———————————————————
五十八,带队参加郸城县发电厂基建
1976年春,上级要求在郸城县建立发电厂,厂址选在化肥厂对面,凡是县直各单位都要派人到发电厂参加县里领导组织的义务劳动。
郸城县人民医院在郸城来说是个大单位,按照任务指标分配,每天都要派出去三十到四十人去参加义务劳动。为了完成当时县里基础建设的这一中心任务,县卫生系统领导研究决定,把我调回县人民医院,领导医院参加电厂建设人员,完成上级交给的劳动任务。
县发电厂建设指挥部,分配给我们医院义务劳动的任务,主要是土工作业,平地,挖基,清理场子。
医院派出参加义务劳动的人员,是流水作业,今天是这几十个人,明天是那几十个人,而我是坐镇指挥的,必须天天参加电厂建设的劳动,没有哪个领导来换我的,早出晚归,坚守阵地,就成了我的工作习惯。
经过一个多月的轮番上阵,我们终于完成了电厂建设指挥部交给的劳动任务,向党交出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五十九,任郸城县肿瘤研究所长的日子里
发电厂义务劳动任务完成之后,郸城县卫生系统从县医院抽调三个医生,四个护理,成立了郸城县“肿瘤研究所”,我被县卫生局(原来的卫生科现在已经升级为卫生局)委任为研究所的所长。
地址选在县医院门诊旁边,房舍是原来医院家属居住的小房子,条件十分简陋,一样像样的医疗器材和设备都没有,更没有用来检测,化验的任何工具和设施。
牌子是很大,实际上就是接收几个癌症患者住院治疗。
我虽然从事医疗工作几十年了,但对肿瘤病变原理和治疗却知之甚少,平时对于住院患者的检查治疗,都是有三名主治医生操作,我不过是协调一下各方面的关系,传达一下上级指示精神和对我们的要求,监督一下工作纪律。
因为几十年的辛勤劳作,加上文化大革命中遭受的磨难,自己身体状态每况愈下,年龄也五十多岁了,所以对安排在哪个岗位,自己也不是很在乎,反正都是为了干好工作,完成上级布置交代的任务。
郸城县“肿瘤研究所”存在了四年多,在缺少科研经费和化验设备等情况下被迫撤销,我也被重新安排到了新的工作岗位。
六十,到郸城县卫生学校担任党支部书记
1978年春,郸城县“肿瘤研究所”撤销之后,我因为胃部切除手术没有完全康复,身体状况不太好,在家赋闲休养了一段时间,感觉自己拿着国家的工资,不给国家做事,心里过意不去,就找到了当时主管县卫生工作的杨文远主任,请他和县里协商一下,让我到哪个医院做个医生就行。
过了几天,我接到通知,经县政府研究,县组织部下文,调我到郸城县卫生学校担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同时还是卫生局党委委员。
我走马上任没干多久,中央有个新的政策,把“拨乱反正”作为当前重点工作来抓。
县卫生局又将我抽调到县里,参加了对全县过去二十多年来错划的所谓“右派分子”进行审查平反工作,县里组织成立了平反领导小组,我也算是这个小组的主要成员。
我们经过四个多月的辛勤工作,查阅了大量档案资料,调查核实了三千多人的具体情况,为将近一千人平反昭雪,并安置了工作,圆满完成了上级党组织交给的任务。
————————————————

作者简介:
苗電, 字烈光, 河南西平人,中国西平嫘祖诗社社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理事,驻马店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國新聞報社《盛世诗韵》编辑组主编。近年来主编《盛世诗韵》第一集、第二集;驻马店市《天中记忆·诗词卷·西平篇》编委委员、《西平古今诗词选》副主编、《黉门今古》杂志诗词板块责任编辑,在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新闻报道、人物通讯、散文札记、诗词曲赋百余篇(首)
地址:河南西平县老干局五楼《黉门今古》编辑部。
联系电话:189396763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