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 峪 揽 圣
魏文森
最是芳菲四月天。2020年4月28日,我第一次来到岚峪村,就被这里的红色革命基因和优秀历史文化震撼了。
岚峪村是瞻仰大峰山革命纪念馆的必经之地。随着纪念馆的开放,就像当年中共第一届县委成立时一样,坐落在大峰山脚下的岚峪村,其战略枢纽地位和战斗堡垒作用就再次凸显出来。从古村东侧高坡上抬眼东望,清清楚楚地看到,与泰山一脉相连的大峰山和岚峪紧紧牵手在一起。据中共长清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的《长清党史资料》(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专辑)载:“中共泰西特委建立后,特委书记段君毅亲到大峰山去筹建中共长清县委。1938年6月初,段君毅在岚峪村主持建立起中共长清县委(因大峰山地处长清、肥城、平阴的交界处,故也称中共长肥平县委),书记万晓塘,委员为袁振、魏金三。后来,段君毅大峰山下岚峪村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定,指示部队和地方党组织分建”。 大峰山是泰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清人民革命的摇篮,被称为长清的延安。岚峪村无可争议的是长清县第一届县委的诞生地,也是我党开展革命活动的核心区。当时的大峰山党组织因形势的需要,活动多是流动和秘密的,位置优势独特的岚峪就自然成为了大峰山革命烽火的燎原之地。作为革命堡垒,在岚峪旧村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第一届县委办公的一排排石屋。虽历经岁月沧桑,却仍威严屹立。斑驳疏影中依然见证播散革命火种的光芒。石屋中长长的火炕通铺上,在马灯的熹微中,浮现出党员、战士、民兵、百姓,一同攻打日寇据点的群策群智场景。仿佛又看到石屋院落中一处处储存粮食的仓囤(在岚峪方形叫仓、圆形叫囤),源源不断地输送了给战士们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给养。青石板路上的一簇簇青苔、羊肠小径上一块块磨光石阶,穿梭着“我们队伍向太阳”厚厚的足迹。因势而建的古地道,在战乱纷飞中保护了全村人的安全。后来成为大峰山独立营纺棉花、织粗布、做军衣、修枪械八年抗战的藏身地和解放战争中打击敌人的防空洞。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激励起岚峪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革命情怀,岚峪村的老百姓踊跃参军参战,有的家里兄弟二人同时加入革命队伍和组织。妇救会、儿童团的活动热火朝天。时至今日,岚峪村是孝里镇上革命烈士最多的村庄之一。赵清吉、赵立和、张寅汗、张保旺、赵立金、张甲田、查文平、付文香、张金水、刘同景、赵立刚、查玉新、张新旺等有名有姓的烈士达13人之多。让岚峪人引以为豪的是从阡陌石巷走出去的军长刘广桐(1921年7月出生,1992年1月逝世)。1938年9月,刘广桐在岚峪参加了山东省第六区抗日游击第十支队大峰山独立营。之后,他从一名普通的战士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师长、副军长。为宣传岚峪的革命堡垒意义、继承岚峪的红色基因文化,镇里酝酿筹备修建刘广桐革命纪念馆。这些红色元素已经成为 “信仰如山、一心为民、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峰山精神最好的注脚诠释和教材读本。
岚峪村氤氲着峰山堡垒的气息,她是红色的。同时又传承着华夏神州的历史文化,她又是古铜色的。如果说风水,这些当是岚峪村最好的风水。
岚峪村在孝里镇驻地东南4公里处、大峰山西南山脚下,村北为古齐长城的最西端。据《长清县地名志》载: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大峰山重修“泰山行宫碑记”有懒峪庄记载。相传因该山峪自古缺水而得名懒峪。明朝燕阳秀道人来此,见大峰山四季雾气腾腾的美景,更名岚峪庄,俗称岚峪。由懒改岚,村名格局洞开。清道光版《肥城县志·地舆志》载“岚峪”。1939年由肥城县划属长清县。
沧桑古村,无处不在展示现着传统文化的圣迹。相比于其他来自明代洪洞县的移民村庄,岚峪村更加古老一些,从乡民口口相传的“先有大峰山,后有岚峪村”民谣中便可得知。岚峪是个名副其实的石头村。旧村的老房子朴拙典雅,房屋的构造基本上全是石头垒砌。牢固结实,如果不是人为毁坏,都能够屹立几百年。在古朴单纯中清晰窥探出烙印传统文化的底蕴。这些房子大门石刻图案精致华美,彰显着吉祥文化的深邃大观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荷花图案的和美、鱼跃龙门的兴旺、竹报平安的喜庆等枚不胜举。还有些大门上,文革时期用黄色瓷釉书写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主席诗词依稀可辨。征得主人的同意,我们登上了一处石屋的房顶。发现房子与后院院墙相隔很近。让我们惊异的是两个对向拐角90度的地溜子。雨大排水时,不会飞溅流淌到邻居的墙上(俗称尿墙)。这种地溜子,当地土话叫做“拐头搁流”,乡土味道很浓,很直白也很形象,凸显尊重礼让相待、邻里和睦相亲的情景,堪比桐城六尺巷。踱步旧村,你随时都能感受江南的景致风韵。过去不足360户、1000余口人的村庄竟然有5处小桥,有一处还是三孔桥。小桥贯通整个村落,小溪在村中蜿蜒穿梭。夜晚波光粼粼,流水潺潺,透着灵秀静谧。如果没有天灾匪患,岚峪村民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真是惬意极了。岚峪古村处处真有“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的意境。村中还有躲避战乱的私家地道、关帝庙中四柱四棱的石钟亭、御赐金石其心碑等,文物古迹繁多,物件比比皆是,堪称鲁地山区博物馆的典范。岚峪古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块活化石,是记载乡愁、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会心达意处,未必在远游。人物考、风俗考、收藏考,岚峪村的文物在讲话诉说,慰藉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印象岚峪:旧村旧颜,新村新貌。岚峪被列为齐鲁样板村,正在大兴土木建设中。我们建议将岚峪的文化精髓渗透到规划和改造中。因为这里的每一处古迹即可独立成篇,又能集成片区。硬件物质建设,有财力保障并不难做。而软件文化建设不仅仅是财力、物力,更需要功力、阅历。现代化程度越高,古村落的文化价格就越大。乡愁文脉、乡贤文化只有不断层、不断代,有岚峪文脉传承的样板村才会可借鉴而不可复制。文化是软实力,也是重要的生产力。追溯红色文化圣地,追寻传统文化圣迹,让精神品格在敬畏中升华。挖掘发扬红色革命圣地、优秀传统圣迹的先进文化就是我们的职责担当。值创建国家旅游示范区之际,响应孝里镇党委号召,村里正在规划建设好红色岚峪教学点,全力发展红色旅游。扛起峰山堡垒大旗,设计经营红色儿童团、第一届县委成立会址等等纪念标志。设置返璞归真的“岚峪代销店”,售卖春芽、山鸡蛋、五彩斑斓石等地域特产。让这个村真正成为主打红色和古铜色的旅游村,通过红色游、研学游、寻根问祖游、齐鲁样板村示范游,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本次岚峪考察研究同行者还有中共岚峪村党支部书记张承广、岚峪村岚峪村委会主任赵玉合、岚峪乡土研究专家张金河、孝里民间文化学者王守学、长清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曹建民、青年学者、大峰山革命纪念馆策划者李现新等。
(长清区教育体育局 魏文森 )
投稿热线:13325115197(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