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军区大礼堂:南山著名的历史建筑物
文/潘云国 郭 纯
到树木蓊郁、繁花似锦的重庆著名旅游风景区——南山踏青或郊游,上了一定年纪的人大都记得,逶迆群峰之间以前有座具有川东地区特色的建筑物一一川东军区大礼堂。在此笔者给您聊聊它经历的半个世纪岁月。
(一)
重庆解放之初,四川省人民政府尚未成立,政务由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下设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署。川东行署办公地点设在南岸区黄桷垭复兴村原南山中学校园内(即现在的重庆中药研究院内)。
据史载:重庆刚解放,二野三兵团奉上级命令很快就完成了汪山地区的军产、房屋、土地等接管工作,1949年12月22日在汪山开始办公。1950年1月1日,以二野三兵团为基础组建的川东军区宣告成立,司令部设在重庆长江之南的汪山。
川东军区隶属西南军区,由王近山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委,曾绍山任副司令员,阎红彦任副政治委员,王蕴瑞任参谋长,钟汉华任政治部主任。川东军区辖万县军分区、壁山军分区、涪陵军分区、酉阳军分区、大竹军分区、重庆警备区及第11军、12军等。
川东军区司令部落户汪山后,配合川东行署及西南服务团,很快完成了对川东地区各级旧政权的接管。当时的工作是十分繁重艰辛的。
一方面,保卫新生红色政权,组建农民自卫队,清匪反霸,严防暗藏特务与盘踞在台湾的国民党残余势力遥相呼应,造谣破坏,暗杀革命干部和农会干部,颠覆人民政权。另一方面,分田分地,扩大就业,尽快恢复生产,发展社会经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
(二)
川东军区司令部落户于汪山后,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接踵而来。那里山高坡陡,连一个面积较大的操场和礼堂都没有,给开各种会议,指战员们的政治学习、军事训练、战术演习等带来一系列困难。司令部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在驻地附近尽快新建一个大礼堂和大操场。
建设需要财力和人力,难题摆在了以王近山等军区首长面前。
王近山(1915—1978年),湖北红安县高挢人,15岁从军,16岁任连长,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时任川东军区司令员,后任志愿军三兵团副司令员,1955年授中将军衔。他的一生充满传奇,据说电视连续剧《亮剑》的主角李云龙,就是以他为原型塑造的。
王将军入伍时个头小,当上连长后人称“小连长” 。有一次战斗中与敌人肉博,对手人高体壮,力大如牛。他上下腾跃,左右开弓,用蜘蛛捕食之巧、螳螂斗黄雀之智,两人扭打着滾下山崖。敌人毙命,王近山死里逃生。据传他作战时,常骑一匹枣红马,在战火纷飞的硝烟中,一手握缰绳,一手挥枪,奋勇当先杀敌。
王将军外貌面善目慈,举止斯文,但其性格却十分暴烈,别名“王疯子”。有人形容是:性之所长,师莫能瑜,父莫能劝,虎狼难阻,刀斧莫能切,鬼神莫能惊,雷霆莫能撼。王将军自从参军入伍以来,以善打硬仗,恶仗而勇冠三军,独树一帜。他一生曾多次负伤,战功赫赫,在解放重庆的战斗中,更是功不可没。但他很谦虚,曾多次对部下说:勇敢是向徐向前司令员学的,指挥是向刘伯承司令员学的,果断是向邓小平政委学的。
(三)
王近山司令员不仅打仗是“疯子”,修建川东军区大礼堂也是“疯子”。他和军区其他首长商量后,决定组织军区全体指战员,采用义务劳动的形式进行。
大礼堂在汪山双堰塘旁原“幼幼小学”后边的小山堡边开建。王近山司令率先垂范,不顾自己浑身伤痕累累,多次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不少指战员吃睡在工地上,肩头磨破了皮,累倒在工地上,也没一个叫声苦喊声累。
整个建设,军区后勤部仅有偿聘请了少数建筑技术人员来“掌火拿墨”,凡属繁重体力工作,包括所需石料的开采和运输,土方的开挖、转运、回填,夯筑土墙,开挖排水沟,屋面断水,墙壁內外的粉刷,室内外地坪平整等,几十道工种均由指战员们完成。从一九五零年三月初开始破土动工算起,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礼堂主体工程,
礼堂造型为小青瓦,坡屋面,石木土墙结构,层高约十米,房屋空间跨度宽,内安有多排人字架。礼堂长约三十五米,宽约二十米。为节约建设费用,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地基石是用当地开采的青沙条石,为利于防水避免墙体受潮,高出地面一米有余,石头上面再用沙泥加少量石灰夯筑土墙,能延缓土墙风化。
川东军区大礼堂座南朝北,礼堂大门用清沙条石彻成,高约六米,宽约5米,门正中上方镌刻着“川东军区大礼堂”七个大字,据说由西南军政委员会主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题写。川东大礼堂圆满峻工后,成为昔日汪山上最大的单体建筑物,面积六七百平方米。
一九五零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九周年纪念日。竣工的川东军区礼堂被列为献给党的生日礼物。那天在广场上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当年8月,川东军区首届英模大会在大礼堂召开,刘伯承、邓小平等首长出席。
后来,政府在当地安装了自来水,开设了商店、粮店、煤店、理发店、邮局,汪山逐步达到了一个集镇规模,为汪山乡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因汪山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特别是随着地区人口增加,水资源严重不足,使发展受限。1952年6月,川东行署和川东军区同时迁往北碚,1952年10月1日,川东军区与川西军区合并组成四川军区。
(四)
已退休的原南山风景管理处代理处长、工程师卢抗迈热情地介绍了不少川东军区大礼堂的历史情况。他说曾给大礼堂照过像,用皮尺量过大礼堂前的大操场。大操场长40多米,宽30多米,面积1200多米,是挖掉一个小山包建的。当时没有机械使用,不知费了多少人力。
在西蒇参加过剿匪平叛退休回家,曾任真武山居委会主任的王帮才说:1950年初,我在川东军区当兵,当年庆祝八一建军节 ,军区司令部在大礼堂举办过一场文艺演出,有多位军区首长前来观看节目。一名警卫连战士在巡查中,发现有人躲在大礼堂后面墙角十分可疑,立刻大叫是谁?口令?并迅速持枪跑了过去,那人立刻逃跑,消失在深山密林中。结果发现在现场堆了多颗手榴弹。后来破了案,才知那人是名潜伏特务,准备在川东大礼堂演出节目时,混入礼堂內乘机暗杀首长。那名巡查战士因此立功受奖!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南岸区煤矿的职工户囗关系在南山人民公社,粮油由南山粮店负责供应。那时在南岸区煤矿上班的笔者,曾多次走进已变身为南山粮店的川东军区大礼堂。礼堂内开间宽大,隔音效果好,杉木作的龙骨,木板条做吊顶,抹了一层白石粉,平整的吊顶空间中,画了一个大大的“八一”军徽,礼堂后台也很大,有两个侧门供演职员出入,成为粮店后成了收购农民交的公粮库房,里面堆满了包谷,麦子,黄谷。
家住汪山张家坡的原和平生产队张文禄回忆说,小时候我们喜欢看电影,只要听说川东军区放电影,我们就会邀约去看。放电影时很闹热,解放军坐在礼堂或操场中间,我们站在两边。有时我们看了一场不过瘾,听说第二天黄桷垭新市场还要演一场,笌二天天没黑就赶紧又去了。记得《白毛女》,《红孩子》等电影就是那个时候在川东军区看的。
解放军经常帮助当地群众做好事,打扫卫生,挑水劈柴,农忙季节帮村民割麦栽秧。南山植物园公路两旁那些大香樟树,现在树身两人抱不拢,就是当年川东军区的指战员们义务植树时种的。
家住联合村原苦竹村民小组的唐尚富告诉笔者:他小的时候,经常到汪山去,从张家坡到双狮子都有川东军区的营房,住了很多战士,在双狮子附近还养了很多战马。我们几个娃儿经常去拣牙膏片,毎个要卖2分钱。我还经常看见一队一队的军人在军事训练,能听见军号声,出操的军令声,训练的刺杀声。那时的汪山闹热得很。
1989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南山南泉风景区为省级名胜风景区。随着经济发展,1993年全国粮油市场全面放开,号票时代正式宣告结束,设在川东军区大礼堂的粮店随即撤销。
南山风景区需扩大建设规模,将川东军区大礼堂和操场那一大片地纳入规划建设红线。再之后,在那片土地上新建了南山植物园大门广场和游客服务中心。
川东军区大礼堂从此留存在文史资料及人们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