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脚下的黄土地》 大一的我想当作家和编剧
考上大学,而且学的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心里颇感自豪。
每逢周日,我们都会走出校门,在郑州的街上转悠。尤其是挤上公交车后,胸前佩戴的一枚“郑州大学”校徽,成了我身份的象征,成了我炫耀的资本。每当看到乘客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之时,就别提我有多高兴了。
一次,几个郑大中文系老乡聚在一起瞎侃。79级的志军突然问:“你们都有啥理想?将来做什么?!”
“你先说,你是学兄”81级的绍武将了他一军。
“我么,如果搞学问,我就当大学教授;如果从政,我就要当一个县委书记!”少军信誓旦旦地说
学兄就是学兄,此言一出,把我们都惊呆了。
“爱民,该你了说了”同年级的安民提示我。
“学的是中文,我要写小说,还想当编剧”我说。
从此,想写小说成了我的梦想,我的追求。
为了实现我的梦想,19岁的我,从每月18.5元的生活费中省出几元钱,自费订了一份名叫《百花园的》杂志。记得这份杂志是郑州市文联办的,以发表小说为主,同时还发表一些散文和杂文。
那时年少,胆气冲天。在看了两期杂志后,便试着写了一篇小说,寄到了《百花园》杂志社。
信寄出后,我便天天盼着杂志社的回信。
大约20天左右,杂志社给我回信了。手拿这封信,当时心里是七上八下,扑通扑通乱跳,不敢打开信封去看。当我鼓足勇气打开信封时,里面并没有所谓的“采稿通知书”,而是一封
手写的回信:
“王爱民同学,稿件及信都已收到。阅读后你写的短篇小说内容不够充实,尤其是人物的心里刻画不够丰满,应再写得细腻一些、具体一些。
最后祝你学习进步!欢迎你继续投稿。”
看完信后,我的头一下子就大了。这毕竟是我的处女作啊,就这样被无情地枪毙了。
打击之下,我并没有气馁。我开始加强自身文学知识的修养。我懂得了许多,我知道我的知识面太窄。
我坚持读一些名著外,开始每天早上6时准时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阅读和欣赏》节目,从古诗词中汲取精华和营养。
这一坚持,就是四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电影事业迎来了一个春天。
张艺谋、陈凯歌等一批青年导演开始在电影界崭露头角。于是,我突发奇想,萌发了相当电影编剧的想法,想通过自己的手,把一些好的小说改编成电影。
于是,我选择了峨眉电影制片厂举办的编剧函授学习班。记不清当时缴了多少学费,估计总共也就是一、二十元吧。
报这个学习班,教材都是邮寄的。估计我们郑大中文系82级152个学生就我一个人参加了这个函授班。
因为是业余的,我学了半年就结束了。从这里,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什么蒙太奇表现手法、什么是画外音,如何编造故事情节等等。
后来,峨眉电影制品厂还给我发了个结业证。我清楚地记得,结业证是纸质的蓝皮,很精美。
我一直保存了多年。
虽然我没有成为一名小说作家,也没有成为一名编剧。但我为我年轻时的闯劲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点赞。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不论是什么时候,信仰和精神都不能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