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咏梅
北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胡向前解读:
这首词很可能是陆游因当年宰臣秦桧嫉恨陆游,而遭成他仕途不顺时,在此期间填的词。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身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高祖陆轸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精通经学,官至尚书右丞,所著《春秋后传》《尔雅新义》等是陆氏家学的重要典籍;父亲陆宰,通诗文、有节操,北宋末年曾任京西路转运副使。陆游一生经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和宋宁宗四朝四代皇帝;仕途起起伏伏,被贬或罢官后又因新皇帝登基重被招回任职。他一生主要经历下面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陆游28岁时进京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参加锁厅考试(现任官员及恩荫子弟的进士考试),主考官陈子茂阅卷后取为第一,因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位居陆游名下,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次年(1154年),陆游参加礼部考试,秦桧指示主考官不得录取陆游。因陆游被秦桧嫉恨,仕途不畅。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逝后,陆游初入仕途,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不久,调入京师,任敕令所删定官。
第二阶段是,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以张浚为都督,主持北伐。陆游上书张浚进言北伐之策。乾道元年(1165年),陆游调任隆兴府通判。期间因有人进言陆游“结交谏官、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朝廷即罢免了陆游的官职。
第三个阶段是,乾道七年(1171年),王炎宣抚川、陕,驻军南郑,召陆游为军干办公事十月。后来朝廷否决了陆游的北伐计划《平戎策》,调王炎回京,幕府解散,出师北伐的计划也毁于一旦。
第四个阶段是,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由桂林调至成都,任四川制置使,举荐陆游为锦城参议。范成大统帅蜀州,陆游为参议官,二人以文会友,成莫逆之交。不料又遭南宋主和势力诋毁陆游“不拘礼法”、“燕饮颓放”,范成大迫于压力,将陆游免职。陆游就在杜甫草堂附近浣花溪畔开辟菜园,躬耕于蜀州。
第五个阶段是,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孝宗禅位于赵惇(宋光宗),陆游上疏,提出治理国家、完成北伐的系统意见,建议“减轻赋税、惩贪抑豪”;“缮修兵备、搜拔人才”,“力图大计”,以恢复中原。
绍熙元年(1190年),陆游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再次进言光宗广开言路、慎独多思,并劝告光宗带头节俭,以尚风化。由于陆游“喜论恢复”,谏议大夫何澹弹劾陆游之议“不合时宜”,主和派也群起攻之,朝廷最终以“嘲咏风月”为名将其削职罢官。陆游再次离开京师,悲愤不已,自题住宅为“风月轩”。
第六个阶段是,嘉泰三年(1203年)五月,陆游回到山阴,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辛弃疾拜访陆游,二人促膝长谈,共论国事。嘉泰四年(1204年),辛弃疾奉召入朝,陆游作诗送别,勉励他为国效命,协助韩侂胄谨慎用兵,早日实现复国大计。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请宁宗下诏,出兵北伐,起初出师顺利,先后收复泗州、华州等地。但韩侂胄用人失察,吴曦等里通金朝,西线吴曦叛变,东线丘崈主和,韩侂胄日益陷于孤立。于开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史弥远发动政变,诛杀韩侂胄,遣使携其头往金国,订下“嘉定和议”,北伐宣告彻底失败。八十多岁的陆游听到这些不幸的消息,悲痛万分。于嘉定二年(1209年)秋,陆游忧愤成疾,入冬后,病情日重,遂卧床不起。于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陆游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五岁。陆游的诗文具有很高的成就,词与散文成就亦很高,许昂霄在《词综偶评》中云:“南渡后惟放翁为诗家大宗,词亦扫尽纤淫,朝然拔俗。”。毛晋在《剑南诗稿跋》中云:“孝宗一日问周益公曰:今代诗人亦有如唐李白者?益公以放翁对;由是人竞呼为小李白。”
陆游存世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又有《渭南文集》50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陆游是历朝历代少数的长寿之爱国诗词家。他一生爱国,热情洋溢,他的诗词基本上都是爱国主义题材,满怀北伐复土,统一国土的情怀。现代周恩来评价道:“宋诗陆游第一,不是苏东坡第一。陆游的爱国性很突出,陆游不是为个人而忧伤,他忧的是国家、民族,他是个有骨气的爱国诗人。”。例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诗里写道:“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又在【书愤】中曰:“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还有从【关山月】中写道:“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等等诗词作品中表达他忧国忧民一心报国复土的意志。同时陆游也是儿女情长之士,他于首任妻子唐琬的爱情故事催人泪下,陆放翁与唐琬婚后因夫妻过于恩爱,陆母怕误儿仕途因而不喜唐琬,几年后陆游被迫与唐琬分离;另娶王氏为妻;而唐琬也迫于父命改嫁同郡赵士程。十余年后,陆放翁春游,于沈园偶遇唐琬夫妇,伤感之余,在园壁题了《钗头凤》一词:“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唐琬看到后悲伤不已,也依律赋了一首《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雨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妆欢。瞒,瞒,瞒!”。唐琬自此后,郁郁寡欢病而过逝;陆游四十年后还为此情所困,题诗二首道“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陆游是个至情至性的人,无论是感情方面还是志向抱负都是忠贞不渝的,就像他为了实现北伐复土的决心至死亦未休,还遗嘱给子孙【示儿】诗曰:“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越到晚年他的爱国热情就越高涨、强烈,豪气干云,而他初出茅庐时,则显得有点气馁,受到秦桧的嫉妒而仕途不顺时填下了【卜算子】借梅品的清真孤傲高洁来寄托自己的心境。词家常道“诗真词假”,那词假的假现后面又是怎样的潜台词呢?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起句的“驿外”和“断桥”这二个语码很令人寻味。“驿外”可从秦观的【踏沙行-郴洲旅舍】中窥得其意“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而“断桥”是残破不堪,不能连接彼岸的破桥,为什么陆游要选择这二个词组,又是驿站之外又是桥断不能通彼岸,唯一可解释的是暗指什么,从此可见陆游是借而意喻自己的前途受阻被排斥官场之外的意思。因此起句的潜台词就领起了整首词的潜台词。
因为秦桧的从中作梗,我的礼部考试未中,我被排斥在官场之外,不能通向仕途的彼岸。我孤苦无依,没有人能帮我通向彼岸。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在古代的人寿龄普遍不高,三十岁相当就于现代人的五六十岁,可以说是知天命识大体,已进人生黄昏阶段;此拍是陆游感叹自己的命运多舛。
我已快三十岁了,已进人生的黄昏阶段怎么不忧愁,况且还受到小人们的妒忌而得不到应有的官职,我受风雨交加之欺,前方路途泥泞。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我没有存心与秦桧的孙子秦埙争什么名次,什么官位,怎么还惹来秦桧的嫉恨,至今还不放过我。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我的心伤得虽破碎了,就是没落碾作泥和尘 ,但我也绝不妥协,不退却,我要一直走下去完成我的夙愿,为报国而努力奋斗。
“诗真词假”是写诗填词的格言,词是寄托文学,看词如果只看表面文字之意,那就浅,要是领会其词背后的故事,那就真正体味到了词的魅力所在。词只所以能在文坛上独挡一面,就是因为词有诗不能言之处。特别是在抒情方面,借用物我的共性婉约表达自己的诉求是诗不能做到的。叶嘉莹先生曾讲到“所谓形象与情意的关系,无非是“由物及心”、“由心及物”和“即物即心”这三种。由物及心的是兴;由心及物的是比;即物即心的是赋。”这首【卜算子】就是“由心及物”的填词法,借梅说已之心语,词人常因有晦涩难言之隐不能直抒者,齿于口而借物喻人也。
2020.5.1胡向前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