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采仙茶品茗香
文/刘 传 培

近日友人相约,去织金县中寨乡石丫口村观赏千年古茶树。虽然很喜欢喝茶,却对茶文化了解甚少,原本不是很感兴趣,但因听说是千年古茶树,加之又是文友盛情邀请,便欣然一同前往。
美景尽藏偏远处,不入郊野赏不成。三十公里乡间公路,蜿蜒崎岖、坡陡弯急,观着山景跑了一个小时后抵达乡政府所在地,虽是暮春,天气却已有些炎热,从县城出发时还一路开着空调,但在乡政府大院下车后,顿觉凉爽了许多,坐在桂花树下,一阵清风吹来,令人神清气爽,同行的友人用手机一查,乡政府海拔近1800米,比县城高了500米,原来中寨气候凉爽的原因在于此。
汇合带路的朋友后,一行人又前趋六公里,中午时分到达了古茶树所在地的石丫口村。石丫口地处织金与纳雍两县交界的偏僻地带,是一座大山环抱的自然村寨,一条盘山而下的公路从村中穿过,可抵达纳雍县水东乡。村里的人口户数不多,可能是扶贫搬迁和青壮年人口外出打工的缘故,我们到达时并未看到几位老乡,感觉有点象个空巢村,但环境十分安静,鸟语花香、空气清新,国家20多年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使这里的森林和植被覆盖率大大提高,放眼望去,周遭都是茂密的森林和草地,绿树成荫、碧草青青,清澈见底的山溪水从村边潺潺流过,各种不知名的鸟儿在树林间飞翔,悠然自得,一片安宁和谐的乡村景象。

古茶树林在一座大山的半腰密林中,距离公路大约两公里。停好车,一行人便开始了千年古茶树的探奇之旅。走过一段数百米相对平坦的田间小路后,进入了茂密的树林中并开始爬坡,一小条人们不常走的、不易被人发现的林中小道弯延着向山上而去,一条清澈的山溪则从山顶沿溪沟跌落着向山下流淌,因不时有断层而形成了好几个超级小瀑布,碎散的溪水如珍珠般四下跌落,周围树影掩映,怪石嶙峋,构成了唯美的山间风景,真可谓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正如宋祖英的两句歌词:“人从高处跌落,往往气短神伤,水从高处跌落,偏偏神采飞扬……”。
可能是环境适宜、水分充足的缘故,进入林中后向上行走的一路上,路边开满了成片的、蓝白色的鸢尾花(豆豉叶花),繁盛多姿,煞是美丽,让人心旷神怡;而那些没有开花的坡地上,则长满了一种叫不出名字的地衣草,如绿绒毯一般厚厚在铺在地上,大家纷纷席地而坐,揩汗歇脚,尽享大自然的风清日丽。
坡越来越陡,路也越来越难行,
走到一半时还差点迷了路,这时碰巧遇上一位去半山密林中寻找耕牛的当地李姓老乡,让我们少跑冤枉路,得以继续顺利前行;而后小段里程简直是没有了路,大家气喘吁吁地在林中的坡坎草丛间摸索着勇往直前。

经过艰难的跋涉后,在大山中部上下数百米的两个断层小瀑布之间,我们终于看到了千年古茶树林,说是“林”,其实严格来说并不是,它们只是分布在大约数百米陡峭斜坡范围内的、与其它乔木共生于溪沟两边的大大小小数十棵古茶树。部分树龄较长的茶树上挂着林管部门制作的、以县人民政府名义落款保护的牌子,树龄有150年的,有350年的,有800年的不等,亲眼所见的也就是十余棵。古茶树的木质紧密,生长速度较为缓慢,树高大都在三至五米之间,但枝繁叶茂、嫩芽吐芳。800年树龄的一棵古茶树,树干直径才72公分。因为古茶树分布在行走艰难的斜坡密林中,大家几经周折,都没有找到树龄1000年的古茶树,只是在朋友的手机中看到挂有1000年牌子的古茶树照片。因时间关系,不得不带着些许的遗憾返程。而这棵800年的古茶树,则是我返程途中发现的,当时无意间看到溪沟边一棵古茶树上也挂着牌子,心里很是好奇,因为之前我们所看到的都是350年以下的茶树,所以内心尚有不甘,便远远用手机照了下来,拉近照片一看,没想到保护牌上竟然标着800年的数字,大家欣喜若狂,又好生欣赏观看了一阵子。
暮春季节,正是茶树发芽的时候,在观看古茶树时,同行的友人悠闲地在古茶树上采摘着嫩芽,我也好奇地加入其中,由于脚手慢,只采摘了大约斤把生芽,这其中也包含了最后发现的这棵800年古茶树的嫩芽。
返回到乡政府时,已经是下午三点半,友人安排在街上的小餐馆里吃中午饭。不知道是友人的刻意安排还是偶遇,吃的是土鸡火锅,但蘸火锅的蔬菜中居然有茶叶嫩尖, 让人喜出望外,刚刚还在古茶树上采摘茶叶,现在却用茶叶尖当蔬菜吃,是不是太奢侈了?也许是我以前口福太浅,但这的确是我大半人生以来第一次把新鲜茶叶尖当蔬菜吃。初吃时心里还想,会不会有些苦涩呢?待吃到嘴里细细咀嚼,却没有丝毫的苦涩异味,有的只是满口清香,于是便大快朵颐。虽是一顿家常便饭、而且是一顿超时的中午饭,但这顿饭的新奇感和获得感让我的心情妙爽不已。

当晚回到住所时已是午夜时分,赶紧将嫩茶尖拿出来晾开,思考着怎样制作茶叶。待到用时方恨无,大脑中一片空白,由于对制茶工艺知之甚少,无奈之下只好凭自己的感觉进行杀青烘焙,没有土砂锅,铁制的不粘锅也充数,经过一番简单重复的折腾,算是完成了我所谓的茶叶加工 。
第二天中午,用800年的茶叶和350年以下的茶叶分别冲泡了两杯茶水,闻香、观色、品味,美美地享受着千年茗茶的醇香和余味。800年的茶汤,深闻香气四溢、浸人心脾;眼观汤色深浅适中,稍许偏淡;入口茶味纯正、回味无穷,一股淡淡的回甜感余留口中。350年的茶汤与800年的茶汤并无什么明显差别,以本人一个茶盲的感觉,只是茶味相对淡了一点。但是我敢说,如果是专业的制茶人士来制作,这千年古茶的香气、汤色、茶味肯定会大大提高,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
这是本人平生第一次如此用心地品茶,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织金本土千年古茶树上的、经本人亲手糙制的茶,这种只能意会、乐意言传的收获感和满足感实在太爽。
何以言仙茶呢?我想350年,800年,1000年这几组数字,相对于人类的生命周期来说,已经足够让人羡慕和震撼,仙成于古,茶原于古,所以,树龄800年、1000年的古茶树上的茶称之为"仙茶",人们应该是理解和认同的。
作者简介:刘传培,微名"蓝衫布衣",贵州省织金县人,国企职工。平时喜爱阅读,喜欢诗歌、散文和音乐,喜欢自驾游,饱览风景名胜,纵情山水之间。特别近年改非退线后,时间充裕,出于自娱自乐和有感而发,尝试写了一些五言、七律和现代诗,也写了一些杂文、游记,以充实自己,丰富业余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