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巷米醋,“酸了韩城几代人”
作者王安德
醋又名苦酒,中医认为,酸有散瘀,敛气,消肿,解毒,下气消食的作用,适当吃醋,有益健康,醋,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以有效的预防感冒,而且酸中可以促进体内过多的脂肪转变成体能消耗,还可以消除吸收糖和蛋白质,促进新陈代谢。

“醋味香飘千里外,享誉城乡万家知”,门额“传家承业”。
这副对联出此韩城古城学巷“醋坊”的庭院大门两侧。
当你站在“它”的门槛下,你会让随风飘过的“醋香味”为之一振,眼睛为之一亮,情绪为之一奋,情不自禁地跨进这个显为天下人知的“学巷醋坊”,去分享它的快乐。
韩城百年学巷醋坊,始建于民国年间,经过几辈老人的精心研制,不断揣摩试验逐步改进酿醋的配方和操作工艺,终于形成了一套米醋独特的酿造方法。
目前,拥有400多缸年产量25万斤。
学巷米醋以小米,玉米,大麦,小麦,豌豆等粮食而做,经过浸泡、粉碎、蒸煮、糊化、液化、糖化、淋汁二次高温灭菌,加曲封缸自然发酵等流程。
制曲工艺。制曲过程中加适量的陈皮,白芨,党参,黄芪,当归,砂仁,丁香等中等中草药混合。
具有醋味醇香,酸而不涩,色泽纯正,且有佐餐,开胃,祛火,安神之妙,更有养颜,降脂,消食等疗效。
学巷米醋经过三个月到半年的反复发酵,日光暴晒、蒸发浓缩、制做工艺长、夏不生花,冬不结冰,醋味醇正,清香甘润,酸香可口,赢得韩塬大地,四面八方客户的赞誉。多次获得工商、消协诚信单位、信得过产品、金牌商户。
醋香、醋醇不怕巷子深,“学巷醋坊”虽然不在“商业区”、更不在“大庭广众”之下,但古城的“学巷醋”让几代韩城人记住了它的美名。
住在古城的时候,每日三餐离不开学巷醋,就连单位的集体食堂使用的一定是“学巷醋”。
在单位楼房居住时,楼上楼下有十几位双职工,每日中午下午两顿饭,主妇都在楼道做饭,锅碗膘盒交响曲,一瓶“学巷醋”大家共用。
后来,走进新城,远离古城,住进了小区,听不到热热闹闹的碗碟交响曲,吃不到“学巷醋”,我的心有些发慌,知我、了解我的妻子奇着自行车,跑到古城,一次带回两大塑料桶,这一举动,十几年从未改变过。

醋是人们正常饮食生活中离不开的一种调味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山西老陈醋己经常时间“霸占”着韩城市场,其它柿子醋、包谷醋也在攻克韩城市场,这对几十年雷打不动的“学巷醋”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传承人在“守”字上坚持始终,在“改”字上寻找突破口,在“味”字上很下功夫,在“实”字坚持始终,让“学巷醋”始终稳定和战领韩城市场,逐步向“外”迈进。 
“守”就是遵循传统工艺,守住祖辈传承,不随意添加对人体有害的东西。
“改”,就是改造落后的生产设施,改变服务态度和方法,倡导“一切为了用户,一切有利用户”。
“味”,就是传统的味道不容改变,不能仿制仿造、或借鉴别人的味道,打造“真真正正学巷醋”。
“实”,就是做人做事,实是求事,诚信用本。
只有坚持“四字”精神,方能站稳“醋品”市场,立足不败之地。这是当今“学巷米醋”传承人的追求和目标。
坚持“醋”文化,传世酿佳醋。
醋是东方最古老的调味品之一,她又是一种特殊的饮品,醋有几千年的历史,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人墨客的诗文中少不了它的身影。锅、碗、瓢、盆的交响曲中也不泛它的音符。
醋文化既古老又很年轻,古老的是它的历史,年轻的是它的作用,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醋的功效在不断地丰富,其寄予人类意识形态的内涵在不断延伸,醋文化作为历史文化现象,一直随着人类社会物质产生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而发展,总是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俗相适应。
这一切说明,人类离不开醋和醋文化,人类在自觉不自觉地创造,继承与更大的发展着它。
作者简介
王安德,男,1960年6月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陕西,韩城,卫东人,1980年参加公安工作,历任派出所副所长,所长,交警大队副大队长。
自由撰稿人,文学爱好者,现系韩城市作协会员。曾参与韩城市公安局史志编写工作。
几年来,先后编写《红色家庭》巜暴乱冶户川》巜白叶树梁》《201》巜过年了》等文稿,撰写的巜我的女儿是第一书记》荣获全省精准扶贫奖。有多篇文稿发表在都市头条,部分作品在陕西农村网和韩城作家,韩城文学,韩城文学园网站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