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燃烧的岁月里走来(14)
(根据抗战离休干部苗献龄回忆录整理编写)
文字整理:苗 電
内容提要:
苗献龄,河南西平权寨苗张人,现居河南省郸城县,98岁,中共党员,离休干部,现在身体健康,思路清晰,沟通交流无碍。
1923年,苗献龄出生于河南省西平县权寨镇苗张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年幼时饱受艰辛穷困,13岁为生活所迫,去亲戚家中药铺当学徒,16岁被抓壮丁,在国民党部队10年,49年4月参加解放军。50年4月赴朝鲜作战。
本文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述说了近代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过程,从农村家庭饥寒交迫的生活,到国民党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在毛主席领导下的抗美援朝战争,福建前线山区备战,转业后地方工作创业,文革中的磨难,平反后工作安置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读后给人以亲历革命发展过程的感觉。
———————————————————————
四十,帮助农民抢收抢种
1955年春,六十八军驻地附近的江苏省铜山县大面积麦田长势良好,眼看丰收在望。
可是,就在麦子传花授粉期间,狂风肆虐,并且连续干旱,江苏省铜山县大庙公社大庙村的几千亩小麦,虽然大风过后还都在生长着,但是到了麦收的时候,只有麦秆和麦穗,可是没有麦粒,真的是颗粒无收。
老百姓原来估计每亩地能收二、三百斤,希望不久就变成了失望,几个月的劳动成果完全没有了,人们悲愤交加,指天骂地,竟然不愿意下地干活了。
无奈之下,当地政府请求部队支援。
为安抚民心,争取秋季能有个好收成,经部队领导和铜山县以及大庙公社政府领导协商,我们六十八军二零三师六零九团全体人员,帮助大庙公社群众抢收抢种。
经过三天的紧张而辛苦的劳作,我们手握镰刀,把麦田里的几千亩麦秆全部收割完毕。
因为没有拉麦秆的车子,我们就用绳子捆着,扁担挑着,肩膀脊背驮着,把麦秆全部运到下庙村头打麦场里垛起来,然后才回到营地休息。
四十一,到江苏省东海县挖运河
1956年春,六十八军二零三师六零九团全体官兵,奉命前往江苏省东海县开挖大运河。
上级要求,所挖运河宽五十米,长四十多公里。
动员会上,首长说这是国家级水利工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为了人民的长远利益,我们必须努力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当时,没有任何机械设备,我们全体官兵依靠手推车,箩筐,铁锹等最简陋的工具,一铲铲的挖,一担担的挑,一车车的推,把河道里的泥土,通过二十多米长的河坡,运到两岸河堤上。
那种劳动强度确实是很大的。但是,大家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依然是群情高涨,干劲冲天,在“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精神的感召下,不叫一声苦,不说一声累,积极行动,任劳任怨,踏实肯干。
在此过程中,有时天降大雨,上面的水顺河道涌来,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是部队战士只是稍作休整,就继续施工。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斗,终于光荣地完成的上级交给的开挖河道任务。
四十二,夜间涉河赶回营地救治伤病员
记得有一天,我接到通知,去营部驻地对岸的机关枪连给病号诊病,看完病之后,因为又有其他病号也要看病,所以耽误了时间。
天黑了,还隔着一条三十多米宽的河,白天还有渡船,夜里没有,我想已经无法回到自己单位了,就打算在机枪连住一个晚上。
可是晚上九点多的时候,接到营部驻地电话,说是有紧急病号,要我马上回去。
接到电话,我就觉得义不容辞,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我必须回去,那边,病人在等着我。
我匆忙收拾好行李药箱以及其他医疗工具,来到河边,经熟人指点,找到一条白天行船用的摆渡粗绳,这根绳子三十多米,横跨河的两岸,但中间部分完全浸泡在河水里。我脱下衣服,把衣服和药箱一起捆绑起来,顶在头顶上,摸黑抓着绳子,向河对岸游去。
尽管水流湍急,内心恐惧,但我依然紧紧抓着绳子,勇敢向前,毫不退缩,一步步向对岸移动过去。
经过三十多分钟的努力前行,终于安全到达河的对岸,然后穿上衣服,匆匆回到了营部,为病人诊治了病情,打针,拿药,看病人吃过药之后,我才回到宿舍休息。
那天夜里我一个人摸黑蹚水渡过那么宽的河,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心有余悸。
————————————————————
作者简介:
苗電, 字烈光, 河南西平人,中国西平嫘祖诗社社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理事,驻马店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國新聞報社《盛世诗韵》编辑组主编。近年来主编《盛世诗韵》第一集、第二集;驻马店市《天中记忆·诗词卷·西平篇》编委委员、《西平古今诗词选》副主编、《黉门今古》杂志诗词板块责任编辑,在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新闻报道、人物通讯、散文札记、诗词曲赋百余篇(首)
地址:河南西平县老干局五楼《黉门今古》编辑部。
联系电话:189396763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