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岫,1945年生,浙江绍兴人,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著名诗人、学者、书法家,中国新闻学院古典文学教授。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任国务院参事室中华诗词研究院顾问,中央文史馆书画院院委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北京书法家协会主席。主编有《全球汉诗三百家》(线装套三册),《中外文化大辞典》(副主编)等。著有《古文体知识及诗词创作》《文学概论》《古文写作》《诗文散论》等。漫谈书画的学术随笔文章长期连载于《书法》杂志、《中国文化报》等报刊,广受读者喜爱。
读书·问道·笔谈
林岫
平素最怵为他人作序跋,情感深浅难以表述精准,已属不安;倘若据实评述功德,远不及期盼,则更加惶恐。自序自跋呢,类同对镜自话妍媸,褒贬也不轻松,故援笔作文,常以序跋为文案一等难事。近闻上海书画出版社欲拣选若干《紫竹斋艺话》短文,辑集出版,命附序跋之类,随意文字即可。如此宽容,正中下怀,不妨闲话几句,至于序前跋后,听凭处置。
我家寓次京城紫竹桥西隅,前后近五十年,书室虽然简陋,愿得借光地利,自署“紫竹斋”。笔者教授古典文学,日常检书食砚,拙著纷杂。其中,逢着书画艺术的图书或书画老前辈相关论述,顺带受教,砍柴得兔,聊作读书一乐。如此,偶有感触,加上见闻掌故,参酌臆见,或能幸会切磋的长短篇什,名曰“艺话”,实为“笔谈”,大抵古人所谓“杂识”“谈记”之类。
癸亥(一九八三)深秋,曾将六篇杂识短文,求教于书画家尹瘦石和诗书家柳倩先生,不意竟获二位老前辈勉励,曰“照此坚持,月积年久,编辑成集,有望助益艺林”。后来,一次野草诗社社友雅集,借机以初拟的《笔谈》《艺话》等名字恭请诸老选定,诗画家常任侠老前辈以为“如果是漫侃式的对面话语,选《艺话》比较亲切”,诸老亦以为然,由是定名,不胜鼓舞之至。
名正则言顺,从此读书问道,遂更加留意摭拾书画史料,以备扩充眼界,腹充酝酿。
读书,文化人终生的约会。关于读书,唐韩愈《符读书城南》有“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之戒,宋李昉《太平御览》有“学如牛毛,成如麟角”之叹,说得都比较严重。其实,轻松一点,把读书当作人生不可或缺的旅伴,相依相慰,苦乐其间,纯属心甘情愿,也未必在意收获的大小。欲通会古今,读书当然最为方便,但读而不思则有惑,思而无求则无获,博览多闻,且问且思,则容易通透;于此,读书人皆有体悟,然而体悟深浅和实用之适莫,既关系兴趣需求和识达水平,也关系生涯际遇。
紫竹斋中,除专业研究著述外,笔耕最勤的是《紫竹斋艺话》。三十余年来,偶有片思断想,麈谈琐忆,随即录之。选择顺应专长的研究目标,以轻松表述的文学方式,阐述艺术见解和实践体验,这就是自己艺术文学事业的定位。夹叙夹议的情理谈艺,适意到可读可感,原本传统书画艺术文学类著作的撰构方式。当轶闻掌故、艺理技巧、字学文功、人情世道等随笔著录时,书画史料与文学表述的结合,是史笔还是文笔,并不重要。
值兹《紫竹斋艺话》(首选62篇)付梓之际,感慨良久。专业是现实,爱好是梦想,放飞梦想离不开现实,二者又都离不开阅历、研炼和挚诚。古稀回首,此生苦多甘少,幸有诗书慰藉,师长教诲,故而“帆随五湖阔,未与孤云闲”;又笔耕不辍,厚重观念,而观念决定命运,故能学有所用,方始“向上一路”,春华秋实,功夫不负。
如今奉上读书问学之体味,若读者过目以为无谓,姑且闲置,日后随手翻检,或可有益,亦幸甚至焉。如今从爬格进步到敲键,读书的循序渐进,问道的深入明晰,让《紫竹斋艺话》更加丰厚成熟,然遗误难免,谨希读者不吝赐教。
最后,向上海书画岀版社社长和责任编辑致以诚挚谢忱。
己亥正冬大雪紫竹斋灯下
《紫竹斋艺话》是林岫先生书画艺术随笔的集结,内容涉及书画艺术、诗词文学、文史掌故等诸多方面。作者文史修养深厚,又能贯通古今,对当代书画界现象更有独特的观察与思考。作者对书画中的诗词、掌故信手拈来,文章清新雅逸,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向读者展现了文史视角中的书画艺术,对书画、文史爱好者提高文史、艺术修养极有裨益。
近十几年书画界笔下流传的书写错误和对某些常见诗文联语的误读误解,大都与文史知识欠缺、读书过少或者不求甚解有关。例如普遍认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林则徐联,“铁肩担道义”等是李大钊诗联,“事能知足心长惬,人到无求品自高”是周恩来联,“一以贯之”是石涛语录等,皆误。写来写去,最后连写的是啥都没弄清楚,而且还频频重复错误,难免让明白人犯晕。现今出版物浩如烟海,故懒于查检者喜好耳食充饥,读书大都不精,时有张冠李戴、唐花宋开的事……
借书诗联、改联生新、印语巧借……林岫先生与你细细品味书画印章里诗词文学的细腻风光,反复阅读体会,可让人终身难以忘怀。
说清代“开笔书福”始于康熙,大约跟诗人查慎行有关。查慎行诗宗苏轼、陆游,是继踵王士祯、朱彝尊两家之后颇有成就和影响的诗人。查慎行未入仕途前,诗名已蜚声朝野,后来入翰林,荣居内廷侍从,多次被康熙召见应制赋诗。因康熙赞赏其诗“笠檐蓑袂平生梦,臣本烟波一钓徒”,誉之为“烟波钓徒查翰林”,一时传为美谈。康熙曾书“福”字赏赐过查慎行,他有诗记此无上荣耀,后来清帝书福赏赐台阁重臣并内府侍从延续成习,大约自此肇始。
虞公(虞世南)应对大灾、康公(康有为)遭遇“退稿”、贯休善绘佛像……林岫将书画里的历史掌故讲给你听。
03
“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汪曾祺语)。在痛定之后的淡定,那是吾国现代文人的大气。往事确实并不如烟,但如烟的往事中毕竟有过人生路上的爱恨交织、悲喜相随,所以每当面对饱经沧桑,承受过无端是是非非,如汪曾祺先生这样的可敬长者时,望着他们萧疏的白发和坦荡的笑容,笔者都会思考一个问题,是乐观和宽容支撑了希望,还是希望支撑了乐观和宽容?或许吾国文人的清襟清骨,宠辱难忍,更在乎人格的威仪和是非的公正,只要大义大爱惟是,山河长在,就可以随遇而安,就总会有梦,可能有的梦在痛苦滴血的那天结束时,有的梦却在那天凤凰涅槃了。
往时不可追矣,古稀回首,林岫先生讲述与启功、汪曾祺、吴丈蜀、康殷……师友交往的点点滴滴。
04
检点当代,不知我们书画家从何时起变得如此“谦卑”,逢着上市公司业庆、楼市开盘、豪族亲尊大寿、政要儿女联姻、酒店开门大喜等,总会看到一些书画家现场泼墨的身影。大笔挥舞的一张张“德福双贵”“青云腾达”“商界砥柱”等书画作品,作为主翁的“答谢礼品”,最终都会飞向跟书画家“既不相识又无交情”的政商贵宾手里。
……
当我们抱怨当代书画艺术在艺界大环境中没有得到应有的礼遇时,也应该拷问一下,我们是否维护了当代书画艺术作为国艺的足够的尊严?
“谄谀宜惕,正直宜宣”(应当警惕阿谀谋私者,应当赞扬正义勇为者。见《柳河东集》)。唯有维护国艺的尊严,国艺才会赋予书画家以匹配的尊严。
读书之外,阅历、博览、识见,俱不可少。书家官艺、书法人口、书画虚假宣传……林岫先生对当代书画界现象有独特的观察与思考,体现了一位女性诗人、学者、书画家的独特视角。
林岫先生漫谈书画的文化随笔长期连载于《书法》杂志、《中国文化报》等报刊,广受读者喜爱。她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文章中精选出一批用心之作,编成《紫竹斋艺话》一书,62篇文章不仅干货满满、观点独到,文辞也充满诗情画意,体现了一位女性诗人、学者、书画家的才思。
平素留意过充识见,
皆在蕴积必然,
一朝学以致用,
偶而小有收获,
不啻快乐有趣的文化之旅。
——林岫
林岫书房艺话
倾谈书画里的诗词文学、文史掌故
让我们和林岫先生一起品味书画里的诗词文学,
开启快乐有趣的文化之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