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或善饮酒 难喜饮之和
——酒与养生
王志成
人不善饮酒,唯喜饮之多;
人或善饮酒,难喜饮之和。
饮多成酩酊,酩酊身遂疴;
饮和成醺酣,醺酣颜遂酡。
此诗题为《善饮酒吟》,为北宋哲学家、诗人邵雍所写。他在诗中提出了正确对待饮酒的问题,是一醉方休,还是适量?因为“饮多成酩酊,酩酊身遂疴”。而适量饮酒则可舒筋活血,有益健康。为此,他警示饮酒过量有害,而告诫人们应善于饮酒,即适度饮酒,是谓“饮之和”。
人类最初的饮酒行为虽然还不能够称之为饮酒养生,但却与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者一般认为,最初的酒是人类采集的野生水果在剩余的时候,得到适宜条件,自然发酵而成。由于许多野生水果是具有药用价值的,所以最初的酒可以称得上是天然的“药酒”,它自然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保护和促进作用。当然,这时人类虽然从饮酒得到了养生的好处,但他们可能并没有明确的养生目的。
酒有多种,其性味功效大同小异。一般而论,酒性温而味辛,温者能祛寒、疏导,辛者能发散、疏导,所以酒能疏通经脉、行气和血、蠲痹散结、温阳祛寒,能疏肝解郁、宣情畅意;又酒为谷物酿造之精华,故还能补益肠胃。此外,酒能杀虫驱邪、辟恶逐秽。《博物志》有一段记载:王肃、张衡、马均三人冒雾晨行。一人饮酒,一人饮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饱食者病,饮酒者健。故作者认为,这表明“酒势辟恶,胜于作食之效也。”

酒与药物的结合是饮酒养生的一大进步。酒之于药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酒可以行药势。古人谓“酒为诸药之长”。酒可以便药力外达于表而上至于颠,使理气行血药物的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也能使滋补药物补而不滞。
2.酒有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酒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媒,中药的多种成分都易于熔解于酒之中。酒还有良好的通透性,能够较容易地进入药材组织细胞中,发挥溶解作用,促进置换和扩散,有利于提高浸出速度和浸出效果。
3.酒还有防腐作用。一般药酒都能保存数月甚至数年时间而不变质,这就给饮酒养生者以极大的便利。
古今关于饮酒利害之所以有较多的争议,问题的关键即在于饮量的多少。少饮有益,多饮有害。邵雍在这首诗中说“人或善饮酒,难喜饮之和”,这里的 “和”即是适度。无太过,亦无不及。太过伤损身体,不及则起不到养生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饮酒养生较适宜于年老者、气血运行迟缓者、阳气不振者,以及体内有寒气、有痹阻、有瘀滞者。这是就单纯的酒而言。药酒随所用药物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能,用补者有补血、滋阴、温阳、益气的不同,用攻者有化痰、燥湿、理气、行血、消积等的区别,因而不可一概用之。体虚者用补酒,血脉不通者则用行气活血通络的药酒;有寒者用酒宜温,而有热者用酒宜清。有意行药酒养生者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作选择。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适量饮酒对人体有兴奋作用,使血管扩张、循环加强、精神振奋、疲劳解除。然而,酗酒或饮酒成瘾却危害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幸。千百年来,人们对酒可说是褒贬不一,赞者说酒可养生,但反对者认为是 “祸害”。故当今世界上一些国家和我国的一些特殊行业,还专门颁行有《禁酒令》。有资料显示,我国的交通事故死伤人数近些年来一直高居世界首位,其中,酒后驾驶成为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肇因之一,有的事故动辄数死数伤,造成车毁人亡的事例甚多,其后果触目惊心,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危害。为此,笔者曾赋七律《酒驾》一诗,予以谴责:
时闻酒驾酿凶灾,多少无辜惨剧开。
杀手飙车飞血路,行人罹祸化尘埃。
遗孤祭父杜康致,老妪殇儿宝马摧。
奉劝狂哥收酒胆,重拳严典尔当裁。
鉴此,公安机关曾多次在全国范围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打击“酒驾”的专项治理行动。令人欣慰的是,2011年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实施,醉酒驾驶作为危险驾驶罪被追究驾驶人刑事责任。酒驾入刑的实施,大大加强了对酒后驾车犯罪的震慑、打击力度,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再者,嗜酒能败德误事。君不见,社会上打架斗殴的事层出不穷,其中不乏醉酒闹事。酒酣耳热之时,气壮如牛,在酒精的作用下失去理智,结果一言不和就大打出手,醒来已是追悔莫及。更有甚者,因暴饮当场毙命者也屡见报端。嗜酒还易滋生腐败。君不见又有多少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公款山吃海喝,这不仅挥霍了纳税人的血汗,而且还极大地败坏了社会风气。总之,酒是一把双刃剑,饮之有度,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饮之无度,则可化为穿肠毒药,于人于己,于国于民都大有损害。古人深谙此理,故戒酒、止酒诗不胜枚举。世人都知道陶渊明向来是嗜酒如命,离酒不行,但陶渊明为了表示戒酒的决心,还写了一首《止酒》诗呢!请看他说: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
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
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
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
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
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涘。
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
作者写“止酒”,首先写艰巨性:“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诗人一生与酒相依为命,对酒之情,何其浓也!一旦要止酒,暮不能寝,晨不能起,天天想戒酒,又怕气血不和,不能适应。是很艰难的。接下来强调止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当认识到止酒对身体健康有利,“始觉止为善”时,下决心“今朝真止矣”。最后诗人写道:“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涘。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表明下定决心止酒,坚持到底,就能清颜永驻,如日出扶桑,延年益寿。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相传自杜康酿酒醉倒刘伶以来,便于中国的骚人墨客结下了不解之缘。纵情的喜悦、相思的苦闷、寂寞的凄凉、失意的感慨,乡情的思念等复杂的内心情感世界,都会通过饮酒得到抒发,以诗词的形式表现出来,李太白、陶渊明等历代文人雅士更是给后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在贯穿中华文明史的英雄乐章中,总不少见酒的音符。荆轲别燕太子,对酒悲歌,发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铮铮誓言;曹操对酒当歌,发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英雄抱负。被誉为“亘古男儿一放翁”的陆游,困顿终生,仍高吟“先生醉后即高歌,千古英雄奈我何?”,表现出诗人一腔热血从未冷的志向。民间对酒更是还有“善助英雄忠义胆,更浇文人锦绣肠”一说,是说武松过景阳冈喝了十八碗老酒,孤身打死了凶猛的饿虎;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在这里,酒与诗,酒与勇,又成了孪生兄弟。看来真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啊!
但从民间的日常生活来看,饮酒确还有以下一些功用:
一、消除疲劳,有益健康。如劳累一天归来饮点酒,一觉醒来,周身舒服,乏意顿无,体力精力得到恢复,自感神清气爽。
二、有助喜庆,浓烈气氛。席间宾朋举杯互敬,使欢声笑语更多。春节、端午、中秋等各类节庆,以及男婚女嫁,高考中第,升迁提拔,增岁祝寿,喜添贵子、千金等等,无一离不开酒来助兴。
三、应酬友朋,加深情谊。请客待客,离不了酒。故民间有“无酒不成宴”之说。如杜甫漂泊入蜀,尽管生活并不宽裕,但“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还是拿出酒来热情招待客人。这也是国人好客的一个传统。
四、增添豪气,催发文思。在古代,酒的功能还要多。如出征前要饮酒,“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凯旋庆功也要饮酒,关羽温酒斩华雄即是也。即使沙场征战也少不了酒,不然怎么会有“醉卧沙场君莫笑”的千古名句呢?不过在今天这两项功能已演变为外出饯行,远行归来接风罢了。至于当今耽吟诗词曲赋,雅好书画的三五朋友,隔三差五的相聚在一起,喝点小酒,一时兴起,步韵唱和,挥毫泼墨,挥洒丹青,也自当别有一番雅趣。

不过,话分两端说,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喝点酒确实对身体有好处。现代医学最新研究发现,少量饮酒有助于减少罹患腿部动脉疾病的几率。据美国贝丝•伊斯雷尔医疗中心的研究人员对5635名志愿者进行了7年半的追踪调查发现,每周饮酒1―13次的人,上年纪后患腿部动脉疾病的几率比不喝酒的人要低44%。研究人员解释,随着人的年龄增加,腿部动脉血管会逐渐硬化,从而影响到腿、脚踝和足部的血液循环,导致腿部疼痛、烧灼感、手脚冰凉和皮肤变色等,而适当饮酒正好能改善这些状况。但即便如此,很多人对此还是心有余悸――保健和伤身之间的“度”该如何把握呢?一般情况下,酒的酒精度数越高,则酒量就应相应减少,从一天的总量上来说,白酒一般应控制在50毫升左右,药酒控制在100毫升左右,黄酒也可以在100毫升左右,红酒控制在150毫升―200毫升,啤酒控制在500毫升左右为宜。当然,这也要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而定。

作者简介
王志成,字士心,陕西南郑人。曾在省市检察机关和县市公安机关工作,已退休。系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陕西作协会员。有《诗疗与养生》《高扬生命风帆》《苍山霜叶》等著作刊行。近些年来,沉潜于传统文化、生命伦理与心灵保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