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耀华Ⅰ
履痕如斯
一一李国立书法诗词集《诗梦墨韵》序
我与李国立先生从相识到相熟相知,是一个极其自然的过程。
2006年8月,我从乌鲁木齐飞赴郑州参加首届豫商大会。其间在兄长史建华陪伴下,到黄河书画院观摩名人名作。只见几幅李国立书法高悬展厅,顿觉眼前一亮,不禁击掌叫好!竟脱口说出板桥来矣、乱石铺街!我兄则笑说不然,告我这是中州书法名家、郸城李国立首创的"大河书风"体。
大家知道,现如今真想把字写好还比较容易。但想要突破传统、创新出一种新体来恐怕比登天还难。当时就想,若能认识一下此等高人老乡,虽不是为了附庸风雅,也肯定对自己多少有所裨益。
大约又过了两三年。一日,我兄突然来电说书法家李国立欲往新疆搞些创作交流。我不禁喜出望外。当即表示为其安排。这就实现了我和他在乌鲁木齐机场的初次相见。熟悉的乡音没有距离。他很快进入工作状态。一连几天,连一次近郊的放松都没能做到。至今我仍然心存遗憾。后来又利用一些机会分别到杭州、西安进行书法创作。这三次活动我刚好全程在侧、未有怠慢。其作品自然是洛阳纸贵、索之者众。
持续频繁的近距离接触,我了解到国立兄书法艺术造诣达如此高度,绝非一时之功。完全是他长期刻苦勤奋的结果。令人欣慰的是,如今其书法作品已经拥有了广泛的受众。在天山南北、在太湖之滨,在中州大地、在岭南福建……也都不时闪现着他繁忙的身姿。他的大河书风、他的六尺草书,也早就被作为礼品赠与了韩国时任总统李明博收藏;也还辗转到宝岛台湾进入地方领导人连战、马英九的书房。他公公正正、毕恭毕敬抄录的《道德经》长卷已经被无数的爱好者珍藏。
李国立,一个农民的儿子,曾经的民办教师、曾经的赤脚医生,再到一个印刷厂的设计青工,自学成才,艰难跋涉,不知经历过多少磨难、承受过多少压力、面对过多少困惑、经受过多少失败,终于成长为自成一家的书法达人、篆刻高手!这中间该是怎样的付出?该是怎样的顿悟?又该有着怎样的执着和坚忍不拔?给人的共鸣竟如此强烈!令人想象的空间已然足够辽阔。令人钦佩和仰慕的榜样力量更是足够强大!
事实上国立兄给人的印象总是谦恭绵软、细腻溫婉的。说话慢条斯理,未语先笑,常常是羞怯盈腮。一副儒者作派。这就很难将他冲刺书界盲区的勇气与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不急不愠的平和气质统一起来。难道这些就是人们常说的隐忍和修炼吗?
记得有一次他忽然发来几篇诗词。我第一次拜读,简直无语了。书法家原来是诗人,这是先前压根不曾想到的。本来诗书同源同道,也无可厚非。只是毫无思想准备。我忽然意识到,我那别离久远依稀糢糊的、相对偏僻也还比较贫穷的、不仅拥有着女排朱婷这样的世界名将、也还同时拥有着"诗词之乡”、"书法之乡"两大桂冠的我的故乡郸城,事实上又该是如何富足!李国立同样何其了得!细读下来,一股暖流涌遍全身,久违的气息扑面而来。他在诗词中表现出来的火热真挚的情感、朴实美妙的语言、细致入微的观察,都让人感奋而激动。他的奋斗、苦闷和烦忧,令人奔泪、牵挂和心恸。诗为心声、诗言志。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他对父母及亡妻的追念、对亲人的呵护,都跃然纸上。他对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群鸥鹭、一坡骏马,一场瑞雪、一记雷霆,一滴露、一帘雨,一缕风、一片云的挚爱,都是那么敏感和痴情。而这敏感和痴情又升华为直抒豪迈之气的华美诗章!
是的,李国立是一位极其热爱生活、极其刻苦勤奋的人。又兼具清新儒雅、聪敏慧智的特质。他没有显赫的背景,没有理想的学历。全凭一己之力,从底层崛起,实现了人生的完美登顶。他非常成功地塑造了丰满快乐的自我。其书法其篆刻其诗词,无疑构成了一道绚烂夺目的风景,极其自信地呈现给了这个波翻浪涌的时代。而这个时代又绝对不会辜负任何一个勇于攀登、锐意进取的战士!李国立的确成功了。他已经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他也应该理所当然地得到和接受社会的反馈和回报。
"好在诗书常作伴"。这是李国立的诗。读者有能力理解其中的全部意义,也有理由去寻找其背后的精彩故事。
《诗梦墨韵》,是李国立即将付梓的心智结晶。诗之梦,墨之韵,一定会给人们带来莫大的启迪。读者也一定能尽情分享到他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
国立兄早来上电话,嘱我为他的这本新书作序。只好从命。我当时正和家人在缙云山看朝霞。当一轮红日冲破雾霭喷薄而起的时候,千峰万壑顿时五彩缤纷起来。生活是如此美好,如此绚丽夺目!我们完全应当以最大的努力去热爱生活、以满腔的热情去讴歌生活!
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
行者无疆,履痕如斯。
是为序
史耀华
八月二十五日 深夜急就于红岩村听风楼
(此文略有修改。将作为附件一收录于本人即将付梓的诗词集《听风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