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梦欣
序言
庚子,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中,大抵是个多灾多难的年份。是以,在国人跨入圆梦小康之始即遭遇一场瘟疫的袭击。换岁入春,江城骤起哨声鹤泪,惊爆新冠造孽。仓皇之际,不得不断路封城,方免哀鸿遍野。然万千受感染民众挤爆医院,终不免有大量无辜者撒手人寰。期间,有良知和正义的诗人,目睹耳闻,经历和感受着周围发生的一切,吟下无数催人泪下、唤人警醒的诗词作品。这里,笔者仅就个人所阅读到的一些好作品,略作评析,介绍给喜爱诗词的朋友们阅读。也期盼大家推荐好作品,共同分享。本人邮箱:mengxin009@126.com

(三)陳仁德篇
陳仁德,當代著名詩人,重庆市诗词学会副会长,香港詩詞學會首席顧問。
疫情逾月,闭门隔离,郁闷不堪,再成一律
江城自古是通衢,岂料流瘟遍井闾。
四海逢春无客到,一时举国闭门居。
可怜赤子精诚意,换得红头训诫书。
浊世颇疑天有病,把杯面壁独唏嘘。
2020年2月17日
赏析:相对于绝句篇幅小进退窘逼无法挥洒叙事与抒情的笔墨这一局限,律诗就有较多使上劲力的空间,但挥洒过度又容易造成分散,有经验的作手通常便会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上下足功夫,使得主题集中而叙述完整,气象浑厚而体势优雅,寓意深远而情感浓郁。此作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整个作品紧紧扣住“疫情--隔离--郁闷”这一主题,展开与收结均有法度,叙事与抒情适得其所,用字精准,寓意深婉。首联引出“疫情”话题,颌联承接话题而描绘“隔离”景象。颈联看似跳开,转说另一个时间段的事体。但却有内在的联系,是对“隔离”之前、“疫情”刚开始发生的事体的回顾。依然是“疫情”中的事,并且是“郁闷”之发端。尾联的收结是情感的发泄,将“郁闷”宣泄至极度。尽管诗中没有涉及“疫情”到底如何而来(实际上至今所有的病毒专家们也都还没有得出确切的结论),但这并不妨碍诗人发泄自己的情感。只是因为缺乏确凿的定论,所以诗人只能于不确定性中模糊自己的感情。一个“疑”字道出心中的愤慨。而当所“疑”之事体又不能明白说出的时候,让地上的“天”来承担罪责是一个合理的选择。是以,“浊世颇疑天有病”这一句,话里有话,曲隐着作者强烈的不满。结句“把杯面壁独唏嘘”是不满、郁闷、愤慨情绪的具象表达。至于诗人到底“唏嘘”什么,相信没有脑残的读者是能够读懂的。古人谓“心有灵犀一点通”,今人说“你懂的”,这都是情感共鸣的思想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说,诗为知己者所赏识。读懂了,便知妙处。
作者是高产诗人,酒喝得多,笔头也来得快,疫情爆发后的这一段时间,创作了大量诗词,但限于篇幅,也依例仅点评几首。
庚子新春杂咏(六)之3
白云黄鹤只添愁,无语茫茫九派流。
怕到疫情平定日,千家遗像挂墙头。
点评:首联于前人诗句化入(白云黄鹤见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茫茫九派见清人黄景仁“君不见茫茫九派东向流,千古万古无时休”),先描绘江城疫情悲寂景象,尾联递进一层,把忧伤心绪推到极致。疫情平定日,本是应当庆祝、破涕为笑的,可是当你看到多少人家室空人亡、墙上仅剩遗像时,你还能快乐得起来吗? 结句以景结情,震撼人心。
庚子新春杂咏(续)之1
鏖战晨昏百味兼,昨宵病患又新添。
官媒不解苍生苦,犹说如今比蜜甜。
点评:“百味兼”当然也就包含了“甜”之一味,但在“病患又新添”的惨烈环境里,要让民众感觉到生活比蜜甜,是有点难。但“官媒”不畏难,执意言之,非“不解”而实是自信过头,以为民意习惯于被“代表”。作者这里用“不解”一语,正有要害处说不得便说旁面、侧面,给读者一个自行寻味的空间,这诗便显得隽永。
同题之4
故人别后不相逢,咫尺犹如岭万重。
忽见春莺窗外过,此身始悟在禽笼。
2020年3月3日
点评:当代诗人江岚有诗句云:“老友半年不曾聚,算来只隔两条街”。余曾点评曰:无限夸张,只为凸显一个“忙”字。此作首联文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作用不同,却是用于描绘疫情封城的“宅家”隔绝景象。有了这一景象的铺垫,三四句的兀地发力始见精彩:见莺飞过,突然意识到自己正被囚于“禽笼”之中。此“禽笼”可大可小,别具象征含义,而这诗,也就在读者解读的不同范围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具无限寻味空间。
《庚子正月初十书感二首》其一
危情汹涌正绵延,咫尺真成万丈渊。
翘首望空形吊影,抚膺坐地日如年。
于无声处仍缄口,到死人时只喊天。
何故吾华遭此难,九州四海共熬煎。
点评:颈联奇警。上句“于无声处”一语,大家都知道来自鲁迅七绝《无题》诗:“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在鲁迅的时代,沉寂之后尚可“听惊雷”,在作者这里,却须“仍缄口”,一对比便发人深省。下句对仗递进一层,尚能苟活,缄口也罢,可到了被病毒夺去几多生命了,人们能发泄情绪的,也只有“喊天”而已。近于绝望。此诗有此发聋振聩之一联,不精也难。

梦欣,本名郭业大,诗人,诗词评论家。籍贯广东潮阳,现居美国旧金山。一生嗜好诗、书、琴、剑。现为香港诗词学会、旧金山诗艺会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