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随想
岳青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知道是杜牧的诗渲染了清明的迷茫气氛,还是清明的凄迷气氛触动了杜牧的诗情。在中国人的心里,总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已故的亲人,思念故乡的亲人,思念浪迹天涯的亲人,也思念自然灾害、大小战争以及各种原因罹难的亲人,更思念护国的英烈。清明节又快到了,那些已在天堂的人们,可否感受到人间的思情?
每一个家庭,必有渊源所自,也必有已故的亲人。他或她们很可能一生无所成就,籍籍无名,但是却可能曾经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一个家庭的幸福所系,一个家族生生不息的链条中的一环。清明祭扫,寄托哀思,表达感恩,向往美好,当属天经地义。当然,如果能有更大的眼界更宽广的胸怀更深入的思考,清明祭的意义价值就会更加不同。家国情怀,就是家国并立,没有小家,何来大家?没有大家,小家谁来庇护?
生老病死,原本就是自然规律。我们的祖先却升华到了哲学高度来认识。人们反复追问思考生之价值,死之意义。自从司马迁高声吟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不知道影响了多少人的观念、思想甚至行动。为了重于泰山,古人总结出人生"三立"——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更是以四境界说阐释生之意义。他认为人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人不同于动物,总喜欢在这不长又不短的生命河流里泛起涟漪,激荡生命,怒放灵魂。因此上,便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就有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从容,就有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义。这种精神气质,不仅专属于男子,也属于那些巾帼英雄。不仅专属于古代英雄,也属于现当代英雄。秋瑾女士的《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就是她的英雄大义的宣言:"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这就是家国情怀啊。
当新冠病毒肆虐猖狂,数十万医护人员人民警察公务人员逆行而上,不计生死,终于遏制住瘟疫的势头,有不少人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代价。这就是民族自强不息的基因!这就是家国情怀的基因! 因为不满于国运衰败,因为不忍生灵涂炭,因为不愿做沉默的羔羊,才有了奋争有了反抗有了牺牲。这些民族英雄和逆行者,就是国家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清明祭,我们不仅要祭奠亲人,还要缅怀英烈;我们不但要祭奠逝者,更要祝福生者。祝愿在天堂的人没有痛苦和悲伤,祝愿活着的人生活幸福,更祝愿祖国繁荣昌盛,人类持久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