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山脚下的铁姑娘
一一记庄河仙人洞老黑山避暑农庄曲艳的故事
云峰
这里说的是庄河风景旅游区,仙人洞镇老黑山避暑农庄曲艳的故事。老黑山位于庄河北部,与步云山接壤,海拔1078米,是大连地区千米以上高峰的两座山。另一座就是步云山,海拔1300米。老黑山至今尚未开发。远远望去,黑山的斜坡上有三处,犹如长河倾泻。其中一处长约350米,宽100米左右,浑然天成。当地人称“古石河"。据专家考证,该景象距今约一万到八万年前的末次冰期,由冰融作用,岩石崩塌重力下形成的石河。非常原始,充满着很多神秘的色彩。山上覆盖着5000亩原始次生林。约有4万株天女木兰和多种植物。真是:山高林宻鸟鹊唱,苍翠草绿沐艳阳。天蓝气清聚仙客,农屋佳肴满院香。

老黑山曲艳避暑农庄就座落在黑山脚下。旅游季节,来自八方的游客,络绎不绝,曲艳的农家院是黑山脚下唯一的餐饮旅店,生意自然的红火。凡是到过避暑山庄的游客,无不为其院主曲艳叫好点赞。确实做到了:顾客至上,宾至如归。一流的农家风味,一流的服务态度,给游客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提起曲艳 ,也有不为人知的故事。她天资聪颖,在学校学生中堪称娇娇者。人生曲折,坎坷蹉跎。她,生于六八年,读完小学,上中学时,因家里困难,时间不长就辍学了,帮助大人干点农活,维持生活。闲遐时间,始终没忘记学习。十七岁那年,在岫岩镁矿做工。当过装御工,跟汽车运矿粉,在山上打过矸子,一干就是八年。

在镁矿的那几年,休息时,她除了阅读有关文学外,坚持写作。曾经写过《山头的故事》刋登在《妇女》杂志上。除此余兴,其间厄运曾经降临过。遭遇翻车、放炮被石头打过,头部曾经手术,后来经治疗恢复了好多。九五年辞退了镁矿,回家做生意,倒卖过大茧。由于小曲艳肯吃苦,能帮助父亲贴补家里的燃眉之急!父母却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九九年十月份,她乘大连至烟台的货船卖大茧,因故沉船掉到海里,小艳子幸运的被渔船搭救了。因天寒加之惊吓而染病,一年多不能自理。后来经过多方治疗和加强锻炼才逐步得以康复。她的人生真是五味杂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孩子两岁时丈夫与她离婚,真是晴天霹雳!年轻的她,蒙头转向。几天来,夜不能寐,寢食难安。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她彷徨犹豫过,曾经想一死了之。可是,面临上有老下有小,又怎么能狠心抛弃他们呢?咬咬牙天会晴的。从此,她领着孩子在庄河镇内照过相、开过小饭店、又在某公司做过临时工等。这时的父亲已患病不能自理,无奈,辞退工作,回家照顾老人。老人的衣食起居,擦屎抹尿,已经是顺理成章的啦。小艳子用感恩的心态默默地伺候着父亲二年多。

命运总是造物弄人。2011年3月份的一天中午,刚给老爹喂完饭,只见老爹手笔划着,直瞪两眼说不出话来。急得正要送往医院,只见老爹闭上眼睛,泪水从眼角流了下来,走了……。小艳子哭天喊地,悲痛欲绝。父亲走了,还剩母亲,小艳子顾不了更多,决定照顾好妈妈,让老人愉快的度过晚年。

她,是一位善良、热心的女人,热衷于助人为乐,经常参与公益活动。现在被聘为庄河老黑山护鸟区的护卫员。多次受到护卫大队的表扬。2013年,曲艳将原有的旧房、厦子、猪圈等统统拆除,将多年来做生意、打工积攒的钱用来改建上。重新翻建了六间房子二百平方米,供游客餐饮旅店用。院内设有护卫栏杆,约二百平方米,计四百多平方米。曲艳即是农庄老板,又是旅馆餐厅经理,闲时自己张罗,忙时临时顾工。

几年来,这个避暑农庄在各地的游客中口口相传,迎接不遐。山村里的农家味道吸引了众多游客,饭菜大都是自家耕种的和自采的。主食:大锅米饭、苞米黄面饼子、馒头、大菜饺子、苞米粥等,副食:自家院内种的大白菜、萝卜、地瓜、芸豆、土豆等,自家养护的闯山公鸡,油是买的黄豆冷轧的豆油,自家饲养的以饲料苞米为主的肥猪,在大山采野菜,自捡的蘑菇等,一切均是美味可口的大锅钝绿色佳肴!有汗水就有收获,几十年来,一位娴熟弱小的女子,在死亡线上顽强的拼搏,历练着,几经坎坷几经蹉跎,风雨后的彩虹,更加绚丽多彩。

今天的避暑农庄,一连几年的春暖花开季节,游客会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大车小辆,车来车往。有陌生人,也有熟悉的面孔,大家欢声笑语,热情洋溢,同曲艳热情的招呼着。苦尽甜来,她听到的和见到的赞誉声,常常会使她激动的热泪盈眶。 眼前的一慕,更让曲艳心花怒放…

老黑山曲艳避暑农庄联系电话:15542348845
2020.2.2

作者简介:
张宝粟 生于五二年,辽宁省大连庄河市青堆人,农民。
受长辈熏陶,自幼喜爱书画、篆刻。几十年潜心钻研,艺耕不辍。"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艺术作品被有关大典收录,其传略多次被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宣传报道过。获有关部门举办的市级及全国性展赛大奖几十次。于二OO八年被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列为"张宝粟篆刻、雕刻”项目名录。近年来,对文学很感兴趣。闲遐,写点小文章、以自由体裁写点诗篇,伴随版画作品,讴歌新时代。虽沐夕阳,但余兴不减。
联系电话:15941105747 百度中可查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