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秋初上,一层层黄色的波澜开始蔓延。
仔细算算,林夏在北京呆了整整三年零五个月。今天,她收拾行囊,准备回乡。一天前,她还是穿梭于各大高校为公司招聘人才的人力专员,昨天下午接到通知被离职。林夏前思后想,唯一的槽点是昨天面试的一位趾高气昂、目空一切的应聘者。出公司门时,林夏用尽全部力气使劲摔门,她心里暗暗起誓:我爱的不是这个名利场,而是鲜活、如脉搏般有力跳动的人生。
决定回乡时,林夏决定解封回忆。时隔六年,林夏再次拿出那本充满秘密的笔记本。为避免自己一次次拿出来翻看,用密封胶封紧笔记本的边缘。翻开笔记本的第一页,上面刻画着赤裸裸的四个红色隶书字样“生如夏花”。林夏在微信找到生如夏花的昵称,发了一条短信:“今天晚上八点里海路38号等我吧。”得到的是一如既往的“好的”。她的心像被扯了一下,陈年往事一股脑倾泻而出。写这四个字时,林夏还是一名高三文科生,而让他魂牵梦绕的是隔壁班理科生刘同,2011年春天高三模拟考试,林夏和刘同同桌,火与冰的较量,次等生和优等生的碰撞。在林夏眼里,刘同眉清目秀,满眼星光,浑身散发着光芒,两天时间,两人唯一的交流是刘同对她说的“好好考试,加油”,这时候林夏在心里却说了千言万语。只要见到他,林夏的脸庞总是热烘烘的,像在炉火旁烘烤了一晚上。以后,两人无论在哪里相遇,总是会以简单的“嗨”开头和结尾。课间,林夏的位置可以看到刘同伏在楼道护栏唱歌。这时候,林夏会自动屏蔽掉杂乱的外部世界,像是刘同一人的独秀。
林夏从朋友那里要到刘同的QQ,刘同的昵称正好是生如夏花。毕业后,各奔东西。巧合的是,两人在同一个城市。林夏这团热情的火焰慢慢融化了刘同,两人的距离慢慢拉近,却始终以好朋友相处。林夏默默跟随刘同留在了北京。一晃三年五个月过去了,林夏淋过雨,起早贪黑,忙忙碌碌。有那么一天,结束了一天的行程,林夏拖着瘦弱、疲惫的身体走在回家的路上。她摇晃着,像行尸走肉一般,身心被这个噬人心魄的名利场摧残,思想在同样的春风里澄澈,却再也回不到三年前19岁那年了......
晚上八点,林夏一如既往地在里海路38号等候,刘同赶到,两人默契地相视一笑,前后脚走进这家啤酒屋。林夏像往常一样畅谈,叮嘱、祝福刘同,只是酒瓶碰撞的声音略微清脆。林夏玩笑着把一封准备了一天的离别信交给刘同,告诉他回到家再拆。
夜晚,秋风敲击着玻璃窗,落叶为离别伴奏。刘同一如既往地目送林夏去往27路公交车站。
走了八步,刘同叫住了林夏。
“林夏,我有话对你说。”
三年来,这是第一次。
简介: 高建红,庆云县教师,爱好写作,作品见于《庆云文艺》《新时代文学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