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文老师的作品《写给自己的信(1—8)之四: 见证》山东诗人
编者按:
山东诗人李德文老师,四天来在《都市头条》连续发表诗文12篇,收获近50万个阅读点击量。其中:热点三篇,五万以上;精华五篇,三万以上;关注四篇,二万以上。可谓成绩显著,反响强烈,来之不易。有读者朋友询问写诗如此成功的原因,我们通过联系协商,作者答应以其自传记叙散文《写给自己的信》(1——8)来回报广大热情读者的关心与厚爱。共用八天分八个章节发表,每天发一个章节,希冀能继续得到广大读者们的厚爱与欢迎!

信 之四: 见证
文/李德文
这次叫你德文吧,你的好友都这样叫你,感觉满亲切的。你也当一次自己的好友吧。至于爱着你的人叫你文,那是你们两个人私下的昵称,还是别公开让世人来见证了,好吗?
人生在世,见证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难免的。因为人从娘胎里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便自然而然地睁开了眼,看你周围的人和事儿。不论是好是孬,你都得看,那是不由人的事儿。除非有先天不足而无法去看。看到了你就要自觉不自觉地去见证,人是在见证中成长起来的。既见证别人,见证世事,更见证自己。只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而已;如果你真的什么也见证不到,那也只是因为你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罢了。
德文,不知是该说你有幸还是不幸?你小小的年纪,还在上初中吧,你就见证了你不想见证也得去见证的那场所谓‘动乱’的文化大革命或曰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并过早地引起了你的许多政治上的敏感,思想上的沉思以及情感上的迷茫。
如果从历史的高度来见证那场国家大事件的话,那是你的学识阅历和内在能力所不能企及的。凡是历史的,都是应当沉淀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应当过滤的。好在当时看来已经有了权威性结论文件,但是,起初发动者和最终结束者都是中国的领导核心层次,只不过因决策拍板者不同而结论有所或异罢了。一些伤痕文学者流认为是“十年一觉神州梦”,有资格作回忆见证者的作品则因种种原因而看法上甚至大相径庭。也有一些深谋远虑者见解颇深地加以记录和感叹,这是非常令人感到欣慰和充满希望的!只是还不够啊,还有待继续发掘整理的。
“世界上的事情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这是革命者的理论。
凡是存在的,都是美好的;凡是美好的,都是应当存在的。这是保卫者的理念。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是革命者和保守者都可应用的思想。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人生事业的成功,是需要正确的理论、理念打基础,指方向的。在你看来,人世间的事情纷繁缤纷,错综复杂,无非就是革命与建设两件大事而已。革命就是破旧为新吧!破坏掉沉旧的,过时的,腐朽的;建设就是化无为有吧,创造崭新的,需要的,适用的。看来,只革命不行,只建设也不行,需要中和相生,推陈出新。光革命,破坏太大了,社会成本太高了,难以承受的,但若不能在革命基础上搞建设,沉醉于改良往往也会迷梦破碎,难以弃旧布新,甚至最终会因陈腐不堪而死亡的。你的意思是说,做个能动的、进取的革命建设者最好,是吧?嗯,是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你在费县八中上初中十四岁的时候的时候,信笔写了一首叫做《学习革命亦中庸》的诗:
行动中庸意气平,
决心斩获不留情。
古今自在难成事,
足下追求砥砺程。
遗训勤思善积累,
苦学梦想恋骚风。
温习預设多欢快,
复课欣开少患生。
因你是个社会‘小名人’,被初中十级五个班三百多名同学一致推选进入学校革命委员会,一个小学生,懂些什么啊,滥竽充数吧。但因你的文字尚可,由你负责出学校的黑板报,你便把你的诗抄写在黑板报上了,这下可不得了了,有人说是反诗,政治老师找你谈话,问你:中庸的意思你知道吗?那可是封建主义的东西,小小年纪,不知事情的深浅轻重,是不好瞎写一气的。实际上,中庸的意思你是知道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有点和谐相生的意思吧。中庸还是“五经四书”之一。你虽小,却知道话多有失,便未置知否。最后,政治老师以‘年少无知’为由,未做什么组织处理。只是让你把二字改掉便好。后来听说,事情并非那么简单,是学校革命委员会委员的职务保护了你。现在看,你后来一直对政治比较感兴趣,当由此肇端吧。到部队后,什么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你都干过,转业后做检察长秘书,搞反贪综合,也与政治紧密相关。看来,你的命运真的有一只手在抓着你的吗?也许吧。
可是,你是个彻底的辨证唯物论者,是不相信天命论的啊。也许,是机缘巧合吧,无数个偶然便成了必然了吧。你是想着以自己的微薄之力,给政治增加些人情味吗 ?能做得到吗,尽力而为试试吧。今后,你还是要好好见证的。这是一种人生的责任,也应是人生的一种自觉吧。
李德文,山东临沂人,大学文化,军人出身,检察官退休,自幼喜欢文学,在部队和检察机关工作时即有比较多的文字写作经历和文学创作作品发表,曾做过军报和检察刊物特约记者,还兼职过文刊编辑,特别是退休后仍笔耕不辍,尤其诗歌散文创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