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诗读诗·水金笔记】之《宜居与宜诗,深入与浅出》(第112论)
= 文/萧水金 =
万物维度,诗也一样。懂得分寸才是真正的聪明。同理,法度自如,也令阅读自如,才是诗家高手。
我们是人类,有固定属于自己的宜居空间。不可能常年深及地下三千米而存活,也不可能整日飘在三千米云空之上而不死。
同样,做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诗也频谱波段一样,有它固定属于诗的宜诗维度。任何技法、流派、时期、地域,诗也不可能长期陷进黑洞而以为得意于高深鬼道,也不可能普遍高飞天外而以为修成了世外逸仙。
一如我们的任何学习和体验,都是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
深入是启蒙学习的浑沌阶段。晕晕昏昏,甚至浑浑噩噩,是它的基本状态。但偏在此时期最是自以为"世人皆浊,唯我独醒",初生犊子一样,有着浅薄的傲慢而不自知。还特别喜欢洋不洋、土不土地急于卖弄深刻,实则狗肉上不了砧板,完全糊涂一滩。说不出个什么东西,但又很想说。
浅出才是修成正果的类似常识一样的光明阶段。是深刻中的深刻。真正的深刻而明了,像一项成熟了的科技如当时的大哥大通迅水壶到如今薄薄的数码手机。能把一个深奥的问题说得很明了值得多么宝贵,但它要么是天赋异禀,要么需要再深入一会儿,有待勤加练习。
这其中的要点和终极目标,都是为了筒洁而精准切中人类的精神脉搏。唯有精准才能生动,唯有生动才能感人,它也唯有来源于深入之功坐结的浅出之果。
我做为很多所谓"名师大家"眼里的"不见经传者"、"幼儿园童"、"小学生"甚至"偏激小丑",已有数十年头,创作了很多喜朦胧晦涩的所谓后现代类者认为的"无火候"、"笑话"、"不地道"、"浅显、直白、说教"的非"诗语言""诗作用"诗歌,已不下两千余首(面世才三百余首)。各种风格各种体裁都有。我喜欢捂诗。
但任何一首抛出去,不管是在诗坛唯一正宗的国家级政府性官网《中国诗歌网》,还是在任一民间自媒体,都无不广受欢迎。只要有缘读到我的诗文者,都给予好评高评如潮。贬损率不到千分之一。
这千分之一的贬损又绝大部分来自那些所谓的"名师大家",特别是那些到处招摇,我却没有及时上去一拍马屁、一拜码头的"名师大家",或者还被我不小心误伤了的"名师大家"。最主要,贬损的理由还没有几个沾得上文本的边。不亦可笑乎?
今天,我又作为一个"文盲",虔诚拜读了所谓"名师大家"之一的"胡来先生"在其"胡来主义"个人公众号里顶礼推出的"陈超论诗如何判断一个诗人作品的成色"一文。是他"觉得不错"和"比较科学的"可以支持"胡来"的"诗歌理论"。
但我读后,只令我唏嘘哂笑不已。还真要再次为"自己的无知"而"沾沾自喜"一番。喜于不被毒害;喜于从此弃如敝履,再不用去读他的诗文;喜于又淘汰掉泥沙般的个人公众号里他这样一粒烂沙,不致它再有机会坏我肉眼。害人啊,那样子做诗文,再过三辈子也活不明白。还真是胡来。
我以为的"世界真理",我通过数十年学习、思考、写作、比较、实践所掌握的"诗歌真理",绝不害人,更不害初学者,但也绝不敢完全苟同陈超所言,"诗歌的本质一一生命的咽喉被扼住无法吞吐而又吐出来的东西便是诗"。这样吐出来的东西大部分必是恶痰或食物垃圾,而绝不可能是美妙深刻的诗或诗歌。
通篇所言,正是本人初学写诗阶段的感受。我从朦胧诗走过来,当时深入下去,他的、还有许多同类的理论正合启蒙学习的浑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刚深入时期之假性深刻、另类做作,像一个青春期与父母长辈叛逆的浑小子。
在没有足够以文字驾驭思想感情的能力形成阶段很是符合,正中下怀。这样的诗,在我初期作品里多如牛毛。这类的大部分草稿(手稿)及这样的黑洞,随着时间及我领悟的不断加深、清晰而早已被我抛弃。现又重新读来,当然令我哂笑不已。
想要标新立异,却大部分似是而非。东抄西裁,碎片拼凑,根本不成体统。完全没有自成系统而可信可行的来自躬行的绝知感。不敢苟同。可能他自己写诗太少太差,没能突破蒙圈。在此,我不想浪费口水、笔墨,引经据典,结合实践实例去一一反驳了。太费周章!
简单说,诗写有两种离谱必须反对。一种就是掉下黑洞而不知自拨,结果是越掉越深,变成了鬼和鬼写鬼诗。一种是升上云空而不知自降,结果是越升越飘忽,变成了魔和魔写魔诗。两种共同的结果就是,都不是人和人诗,没了人的轴心,离了人间脉动。
"深入"阶段还没毕业,定是拿不到"浅出"的毕业证的。当然就进入不了"宜居""宜诗"的空间。所书所写自然不知所云,不足为人道矣。
2020.03.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