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往事(二)上
作者:陈家和
第二章
(一)
我是过完"五·一"去学校报到的。我穿着海魂衫、兰裤子,一身水兵服。(这是胡兰香同学五十年多年后我们在北京聚会时,告诉我说当时的第一印象。)这时开学已经二个月了,班里有十七位男女同学,我是第十八名。从此十八也是我的幸运数字,我心想这正应了一出京戏叫《十八罗汉斗悟空》。

我们班主任是宋学术老师,她非常年轻,有二十来岁的样子,就像我们的大姐姐。宋老师中等身材不胖也不瘦,圆圆的脸很白,两只漂亮有神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她很爱笑,笑起来很阳光、很灿烂,让人感觉很温暖。她有一头剪得整齐的短发,显得精明干练。
宋老师是河北唐山青年,她一心想像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那样开着拖拉机在北大荒黑油油的土地上驰骋,就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报名来到兴凯湖农场,支援边疆建设,又因工作需要当了教师。她对同学们非常好,像大姐姐一样照顾着我们,下了课领着同学们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她当老母鸡,伸开双手护着身后的同学们,不让这些小鸡被高玉柱这个老鹰抓走,可每次排在最后的高平生同学都会被抓走。
我很快就喜欢上了老师和同学们,融入了班级大家庭。

(二)
我们的小学校是一幢长长的砖瓦房,坐北朝南,对面五六十米远的地方也是一幢长长的房子,原来是学生宿舍,后改为家属宿舍。宋老师家、连和平、胡兰香同学家都住在那里。
东西两边种的大杨树还有榆树墙,这样形成了一个四合大院,中间是操场,东面还树立着一个高高的铁架,可锻炼爬杆和爬绳,是男同学的最爱,可以加强肌肉力量的锻炼。我们一年级教室在东面第一间,大约六七十个平方米,窗前种了一排丁香树,五、六月份正是丁香花盛开的时节,花香迷人,令人陶醉,弥漫着整个校园。
下课了各班的同学都在操场上玩耍。男生玩攻堡垒、撞拐、滚铁环、爬杆、扇三角······,女生玩跳绳、跳皮筋、踢毽子、丢手绢、耍嘎拉哈。
冬天操场上泼上水变成一个大冰场,同学们练习滑冰、抽冰尜,进行冰上运动。
上课铃声响起,同学们回到教室里坐好,宋老师耐心地教我们汉语拼音的发音,一遍遍纠正口型,不厌其烦,学习生字生词,有时手把手的教我们笔画。
上算术课时,让我们每人准备20根小木棍,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老师像春风吹拂大地,像春雨滋润我们的心田。一点一滴地教我们学文化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给我们茁壮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六一儿童节我们都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成为光荣的少先队员,高兴地唱着少年先锋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宋老师是我们一、二、三年级的大队辅导员,我们的班长李淑玲是中队长,杨志京是中队委员。(后来为大队长和大队委员)。从此我们班里同学们都用少先队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互相帮助,更加团结,好好贡献力量。
李淑玲

李淑玲
秋天来了,学校组织我们去收获完的庄稼地里去捡稻穗、拾黄豆,争取颗粒归仓。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排成一横排,一边捡一面往前走,有人把我们捡到的一把一把的稻穗集中起来抱着送到大堆上。中午时各班级排队每人领取一个大米面的窝头作为奖励。在那个饥饿的年代,这个窝头堪比无价之宝啊。
有一次我们班在宋老师的带领下去捡稻穗,地里老鼠很多,突然有一只钻进黄月白的裤腿(那时生活困难,我们都没有线衣线裤,只穿一条单裤,冷了再套一条”),吓得她连哭带叫,宋老师跑过来,告诉她快脱下来,这才把老鼠甩掉。这次可把她吓得不轻,哭了半天。宋老师像大姐姐搂着小妹妹那样搂着她哄她。后来宋老师告诉大家都把裤腿系严了,或者卷起来,才没有再发生类似事件。
通过劳动使我们懂得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决不能浪费,要珍惜劳动成果啊。

楊志京同学
(四)
冬天来了,感觉这年的冬天特别冷,北风呼啸,雪花飘飘,门窗有缝漏风,所谓,针鼻大的窟窿斗大的风,教室里特别冷。还有煤也不好烧不爱着。宋老师和高玉良同学每天早晨都先到教室把炉子点着,让屋里有了热呼气,再去吃饭。上课时老师又让我们把三排课桌都并到南面有阳光这面,中间不留过道,上课时里面的同学先进去,下课时外面的同学先走,里面的后出来。很冷的时候讲课过程中会适当停下来,让我们使劲搓手、跺脚取暖。

高玉良同学每天都主动担负烧炉子的工作,尽量让教室里暖和一点。有一天来了一车煤,正好卸在我们教室前面,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往屋里抱煤块,在后面墙角堆成一堆。这车新来的煤好烧一些,而且都是煤块,烧的炉子呼呼响,教室里一下暖和了很多,学校领导康主任看到后,还表扬我们一年级的小同学真能干。下课时老师会让大家戴好帽子、头巾、手套,到外面跑一跑,跳一跳,多活动活动。
有一次我们下课后玩顶拐,有个同学膝盖关节错位了,是宋老师背着他去找了一个老中医正骨,才治好了。宋老师对待我们这些同学关怀备至,让我们终生难忘。
(五)
一九六一年我们上二年级,是鲁洪先老师教我们,鲁老师是南方人,是从部队转业的干部,对班级的纪律和作风要求严格。他给我们讲武汉长江大桥,因为是他亲眼所见,所以讲的绘声绘色,这座大桥是我们中国人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长江大桥,它跨度长,两边的桥头堡雄伟壮丽······ ,听了鲁老师的讲述,我们都很自豪,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们的鲁㓋先老师
然而,就在这时“三年自然灾害”已经在全国蔓延开来,而且情况越来越严重,
由于我们都是普通职工家庭,靠父母的工资生活,本来就家无几日隔夜粮,身无几件御寒衣,粮油供应、副食供应越来越少。从一开始的吃不饱到后来断顿没饭吃,几乎家家户户人人都在挨饿。
于是,人们开始挖各种野菜,吃树叶,吃榆树钱,吃榆树皮,吃所有能找到的能吃的植物和野菜,但是吃这些东西不抗饿,一会就又饿了。而且这些东西也是越来越少,越来越不好找到了。
记得 ,那年我们学校房后种了一片白菜地,大约有十亩左右。下了课同学们不由自主的去白菜地里吃白菜,一开始是间着吃,哪的苗密间下来吃,后来扒外面的白菜邦子吃,再后来逐渐把这块白菜地吃的干干净净,连很小的干菜叶也捡起来吃了,只剩下一片黑土地。可以说这块白菜地真救了我们大家的命啊。
有一天下午放学后,王艳艳同学带着妹妹欣欣,拿着小筐和铲子去采野菜。东一颗,西一颗的找,不知不觉中她俩越走越远,这时天也越来越黑,什么也看不到,迷路了,吓得姐妹俩抱头痛哭。天到很晚也没有回到家。王副场长和王妈妈急坏了找了很多人,分头到四面八方去找她们。大家沿着每一条小路,一边走一边大声呼喊,声音此起彼伏在寂静的夜空里传出很远,直到半夜时分才把她们姐妹俩找回来,家人团聚。真是有惊无险一次不平凡的经历。

(六)
夏天很多人在稻田里和小沟里捉鱼摸蛤蜊的,人真是饿急了,迫不及待的把抓到的小鱼小虾生吃了。有的把捉到的小鱼蛤蜊拿回家做汤,里面放野菜煮着吃,这就是当时的山珍海味。美味佳肴啊
秋天来了,人们无心欣赏秋天的景色,路边、河边、地边、小树林里,到处是撸草籽和捡橡子的人群,草籽和橡子可以碾成黑面,做成贴饼子、窝头,虽然不太好吃,吃了也不好消化,但总比挨饿强。人们拿着被单去康拜因机车收过的麦秸堆里抖落遗留的麦粒,还有人去地里找那偶尔遗漏的小土豆、小 萝卜和白菜叶、萝卜樱子。还有的人扛把铁锹到处去挖老鼠洞,和老鼠去爭赖以生存的口粮⋯…。人们真是饿坏了,想尽一切办法去寻找每一粒粮食,和能吃的任何东西填满肚皮。
有一次我和弟弟妹妹捡了一筐小萝卜拿回家,有小红萝卜和小绿萝卜,有乒乓球大小,洗干净之后煮了一锅,又切了一碗萝卜条,撒上盐当咸菜吃。当天晚上我们一家六口人就守着一盆水煮小萝卜吃起来。一口一个正合适,这才是"群星荟萃,萝卜开会”,这些水煮小萝卜就是一顿丰盛的晚宴。现在的孩子可能很难相信,很难理解。

(七 )
冬天我们用冻的通红的小手在马号的豆皮堆下面翻来刨去,寻找那些偶尔遗留的,已经被冰水泡涨的黄豆粒,东一粒西一粒很不容易捡到,有的还是半拉的,但只要坚持不懈就会有收获。我们冻的哧哧哈哈辛苦半天时间能捡半小碗,回家洗干净放点盐煮着吃,就是最好的美味佳肴。
有一次由于太专心了,我们几个人都不知不觉的钻到豆皮子堆里了,忽然有一匹马从高平生身上跑过去了,我们大家都吓得够呛,只见高平生站起身来,拍拍手说“没事,没事”,还在那哈哈大笑呢。小时候的平生胆子很大,是个假小子,常和男孩子一起玩。她学习好,人又聪明,小嘴很甜很巧能说会道,所以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她。

小时候的高平生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第二章下分解
(未完待续)


【鸣谢】

【鸣谢】

铜雀台推广赞助平台品牌 黑龙江镜泊庆博石板田大米 邮政全国包邮 总经理 :常吉森
包邮电话:17303632789 13101637222@
厂址:宁安市东京城镇响水路
生产商:黑龙江省宁安市庆博米业水稻专业合作社
庆博石板田贡米精彩铜雀台微视频 请点击去看看▼

【主编简介】子线,本名魏子宪,祖籍山东,肖鸡,民族汉,黑龙江宁安人,居大连,有诗歌发表《海燕》《东宁文学》《远东文学》《镜泊风》北京《金色年代》等纸媒和网络,大连海定根诗社主要成员活动组织策划,铜雀台雅乐轩轩主,都市头条编辑,铜雀台文化网络传媒总编 经理,黑龙江庆博米业大连辽宁地区运营营销总监,中国大连李达美容整形医院广宣部总监、 年度形象代言人选拔顾问,中国年度铜雀经典诗(准诗)评选盛典副主评、中国年度铜雀音乐金曲铜雀音乐风云排行榜评选盛典大赛组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