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分量》连载 61
第五章 历史的涟漪
四、御赐名讳
● 刘畅、刘松林 著

四、御赐名讳
在中国众多的城市中,被皇帝直接命名的没有几个,被一个皇帝三番五次命名的更是少之又少。但宝鸡之名却是皇帝所赐,不仅宝鸡,宝鸡所辖的凤翔县也是皇帝御赐。这与其说是幸运,不如说是必然。这主要得益于宝鸡地理上的优越性和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当然这也与唐王朝国运的转换相关连。
这一年,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这一年,还有一个大背景,就是安史之乱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唐玄宗进入四川,已经两个年头了。
1、一切皆有缘
惯出来的毛病。安史之乱与其说是安禄山野心膨胀、发动叛乱,不如说是唐玄宗纵容的结果。
当时,唐王朝为了加强边防,设立了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安禄山由于跟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关系密切,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拥兵二十万,占边镇总兵力的百分之四十。而当时唐王朝中央控制的兵力才八万人。安禄山能认小他十八岁的杨玉环为干妈,没有企图,就是傻子。显然安禄山不是傻子。但是唐玄宗不这么认为。
安禄山雄霸一方、权倾朝野、傲视群臣,他还企图什么?这实际上已经是个傻子都能看得出来的事,但是唐玄宗却没有看出来。唐玄宗觉得这是安禄山忠诚的表现,所以仍然一如既往地对安禄山恩宠有加、信任有加,到安禄山已经露出谋反的征兆时,唐玄宗依然对安禄山深信不疑,而且将反映安禄山谋反的人交给安禄山去处置。把军国大事和王朝大业就这样轻率地与内宫裙带关系搅在了一起,说明此时的唐玄宗身上已经没有了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使命感,他完全沉溺在酒色之中,脑子完全被酒烧坏了,眼睛完全被色蒙住了,思维完全被情困住了。
②都是为了权力。安禄山发动叛乱,打出的旗号是奉玄宗皇帝密诏,入朝讨伐奸相杨国忠。
这实在是个黑色幽默。安禄山深得唐玄宗及其宠妃杨玉环信任,杨国忠是杨玉环的哥哥,是玄宗皇帝的大舅子,按说安禄山也应该把他叫舅舅。但偏偏的,安禄山却与杨国忠这个舅舅水火不容。主要原因是杨国忠嫌安禄山与他的政敌李林甫走得太近,屡次打压安禄山,告发安禄山有谋反迹象。
实际上这两个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争执。但杨国忠对安禄山谋反的指控是正确的。但是正确的动议由不正确的人在不正确的时间里提出来,怎么也得不到正确的结果。
安禄山一路南下,长驱直入,渡过黄河,占领洛阳,攻陷潼关,直逼大唐王朝统治的中心长安。唐玄宗仓皇之下,弃城出逃,准备到四川去。
这应该是杨国忠兄妹精心策划的一步臭棋。他们这个时候想的不是怎样平叛,而是借机把皇帝裹挟到他们老家去,以携取更大的利益。但是却置大唐半壁江山于不顾,置遭受叛军杀戮的北方民众于不顾,置全国民众要求平叛的呼声及社会舆论于不顾。这一走,就把他们兄妹及玄宗皇帝置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人们对安禄山的仇恨一下子就集中到他们兄妹身上。皇帝是天子,不会犯错误。犯错误的只能是掌握大权的杨氏兄妹。
这一切,都被一个人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上。
唐玄宗一行来到马嵬驿时,一场蓄谋已久的政变爆发了。
这个人就是太子李亨。杨国忠曾经多次策划另立太子,如果皇帝真的到了四川,那里可是杨国忠的天下,太子李亨的地位肯定不保。于是李亨就说动禁军头领陈玄礼,发动了兵变,杀死了杨国忠,逼死了杨玉环。并以百姓相留的名义,成功与父亲唐玄宗分道,北上宁夏灵武,指挥平叛。
唐玄宗仍然按之前的计划,经陈仓,过大散关,翻越秦岭,进入四川。
太子李亨一路北上,在到达灵武后第四天,就自称皇帝,并改元至德,遥拜远在四川的唐玄宗为太上皇,这就是唐肃宗。他登基后立即号令全国,举起了平叛大旗。
这一步,就为自己赢得了民心,也使全国的平叛战争有了主心骨。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唐玄宗没有料到的。但事已至此,他还能有什么办法?
ƒ不屈服的逃亡者。这个时候,还发生了一件事。
马嵬驿兵变时,杨国忠的夫人裴柔、儿子及杨国忠的妹妹虢国夫人和她的两个孩子逃了出来,一路向西,来到陈仓,想从这里进入四川,逃回家乡。
当时玄宗已向各地发出追杀杨氏家人的命令。两个女人,三个小孩,跑得再快,也跑不过驿马。而且他们也不敢光明正大的走大路,只能是哪里人少哪里走。就这样走走停停,一路颠簸,终于来到陈仓城外。再有半天功夫就进入大山了,他们几天来紧悬的心终于松弛了。但是就在这时,却被人发现了。
实际上他们当时已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陈仓县令薛景仙得到消息后,立即带人前来捉拿。杨家姑嫂五人被追到城东的一片竹林中,陷入重围,无路可逃。这时虢国夫人做出了一件令在场的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她挥动手中利剑,杀死自己的一双儿女。并在杨国忠夫人裴柔的再三请求下,也杀死了裴柔及她的孩子,然后挥剑自刎。
可能是这么一路狂奔,又连杀四人,手上没有了力气,她没有死成,被薛景仙抓住了。在牢房里,虢国夫人毫无惧色,厉声质问看守她的人:“你们这样做,是代表皇帝还是代表乱臣贼子?”表达了她对马嵬驿兵变及兵变发动者对她们家人赶尽杀绝的愤懑不平。狱吏的回答更是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两者都有。”
这是什么话?以国家的名义作乱?皇帝也是乱臣贼子?真是令人玩味。后来虢国夫人伤口淤血凝结,堵塞喉咙,窒息而死,被埋在陈仓城东北角塬下的一片荒地里。
这则故事在《新唐书》和《旧唐书》里都有记载,看来不会有假。我过去在金台区工作,整理文史资料,每每看到这里,不禁为之肃然。
虢国夫人,借她兄妹的势力飞扬跋扈、横行朝野,确实令人气愤;但她临危不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敢于质疑马嵬驿兵变及追捕她的行为的合法性,那种凛然之气,确实令人钦佩。她不仅仅是个只能享尽荣华富贵的俗人,也是个有理想、有信念和能够坚守底线的人。她的生没有什么值得钦敬的,但她的死却为她留下了万世英名。这样的人,应该去平叛第一线,也许还能建一番不朽的功勋!原来宝鸡火车站还有虢国夫人塑像,但却是个娇媚的美女,没有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现在已经拆了。
2、为什么是陈仓
李亨的心机。唐肃宗李亨在灵武继位七个月后,把他的平叛指挥部搬到了扶风郡的雍县(今陕西凤翔)。他为什么选择这里作为平叛大本营?实际上,还是从全国平叛形势和他的安全着想的。
雍县是古雍州所在地,地处关中平原西端,向西翻过陇山,可达陇西宁夏;向南经过大散关,即可翻越秦岭到达四川;向东不过四百余里,就是京师长安。进可攻,退可守。
关键还有一条,就是能及时应对被他尊为太上皇的唐玄宗从四川突然返回。
这个时候全国的平叛形势已经发生变化,年初,安禄山被他的儿子杀死,叛军内部出了乱子。郭子仪在洛交(今陕西富县)取得胜利,扭转了战局,所以收复长安,成了摆在李亨面前的首要任务。
当然他的父亲也可能在这个时候突然回来,杀他个措手不及。毕竟他是在父亲仍然在位、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擅自登基的。在当时形势下父亲被迫承认了他,但现在形势发生了变化。
父亲就这样甘于交出皇权吗?想当初为了确保自己的绝对权威,父亲曾经不惜痛下杀手,一日杀掉三个儿子。他虽然做太子已经十八年了,但一直生活在压抑之中,生活在对未来的恐惧之中,生活在随时有可能被废弃的忧虑之中。而且有几次他都是差一点就被父亲废弃了。
尽管在马嵬驿兵变成功,现在也已登基做了皇帝,并被父亲及天下人认可,但是明天会发生什么,他心里还是没有底。当然面对这样的父亲,作为儿子,心里不压抑、不提防似乎也不太可能。
于是他把他的指挥部搬到了这个三方通衢之地。
②目的是讨个口彩。公元757年3月9日,在来到雍县的第五天,唐肃宗就对这里的行政区划作了调整。
这里曾是周王朝的兴发之地,当年周文王接受天命,有凤凰聚集于此,在北面的岐山上,喁喁鸣叫,百鸟朝拜,天降吉祥。从此周走上强大之路,并一举灭商。而且后来的秦文公也是在这里得到陈宝夫人,受到神鸡启发,使秦国很快摆脱了襄公战死的阴影,开启了秦国发展的新气象。这是多么祥瑞的地方啊。
于是唐肃宗就将雍县一分为二,设置了天兴县,寓意天兴唐室,表达了将此地作为复兴平叛指挥部的良好愿望。然后将陈仓县改为凤翔县,取凤翔原野之意。
可能是有人向唐肃宗提出了不同意见,原来陈仓县才是秦文公得陈宝的地方;雍县是当年凤鸣岐山之后,栖息过的第一个地方,城东的饮凤池就是当年凤凰饮水的地方。
原来是弄错了,这也难怪,战乱中的唐肃宗身边都是些习武之人,对于文献掌故,可能只是听说过,但没有认真研究过,错讹在所难免。
于是唐肃宗即于三天后,重新昭告天下,保留新设置的天兴县,将陈仓县改为宝鸡县,将雍县改为凤翔县。于是,宝鸡之名就流传下来,直到今天。
要说这个地方还真是个好地方,唐肃宗来到凤翔,在经历了早期的几次试探性进攻后,在这年的十月展开反攻,并于十一月十五日收复长安,十二月二日收复了洛阳,取得了平叛战争的决定性胜利,极大的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
这次改名,宝鸡实际上是沾了凤翔的光。
现在讲宝鸡的历史文化,主要还是讲岐山和凤翔,这两个地方分别孕育了周秦两个伟大王朝。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前,关中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凤翔,到陇海铁路修到宝鸡后,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宝鸡得铁路之便利,才取凤翔而代之,成为关中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