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分量》连载 60
第五章 历史的涟漪
二、执着的殉道者
● 刘畅、刘松林 著


三、仁寿宫的阴谋
1、被忽视了的历史。
历史的脚步从不停息,转眼间,就到了八百年后的隋朝。
这一次的故事发生在隋文帝杨坚和他的儿子杨广,就是后来的隋炀帝之间,场景也转换到了宝鸡北部山区麟游。
在中国历史上,隋炀帝杨广的名气要比他的父亲、隋文帝杨坚大,当然不是因为他的文治武功,而是因为他荒淫无道、穷奢极欲、不惜民力、残忍狠毒,这是小说《隋唐演义》给大家造成的印象。当然这也是事实,但却不是全部的事实。
实际上,隋炀帝也应该算得上是有为之君,他的文治武功在中国历史上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比如大运河,贯通长江黄河、畅通南北物流,至今仍然发挥作用。但正是因为他大兴土木、滥用民力、好大喜功、连年征战,导致民怨沸腾、叛乱迭起,使隋王朝盛极而衰,他自己也成了亡国之君。成者王侯败者寇,他永远就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这是后话。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的父亲、隋文帝杨坚的历史功绩也被人们忽视了,淡忘了。实际上,隋文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应该可以和秦始皇、宋太祖等人相提并论。在他手里,结束了中国自西晋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状态,使中华民族再一次成为统一的帝国,使饱受战争之苦和外族侵扰的中原地区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和平。
但是再伟大的人物,也有孱弱的一面。伟大是给外人看的,在家人面前,在亲近的人面前,他就是一个普通人,甚至于是一个生活能力极差的人。能处理好国家大事,未必能处理好自己的家事。比如秦始皇,一生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处理好与儿子的关系,这既是家事更是国家大事,最后导致死后尸体被拉着跑遍了半个中国,万世基业二世而亡;宋太祖也是如此,他的身后事成了千古之谜,到底是他病死了传位给他弟弟呢,还是他弟弟杀死了他矫诏继位了呢?反正历史上的记载含混不清,让人浮想联翩;我们今天要说的隋文帝也是这样的。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平常人如此,皇帝老儿也是如此。看来人这一生,终究还是个“情”字。过得了名利关,未必能过得了“情”字关。英雄末路,最终都回到情上面。
2、是人就有缺点。仁寿宫位于宝鸡北部山区的麟游县,是隋文帝给自己修的避暑行宫。
当时的科学技术不发达,冬天冷了可以生火取暖,到了夏天,热了谁也没有办法。长安城当时已是国际化的大都市,地势平坦、人口稠密,到了夏天燥热难耐。于是在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隋文帝命人在长安西北二百里的乔山深处修建了仁寿宫,作为避暑行宫。从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起,到了夏天,隋文帝就搬到仁寿宫办公去了,满朝文武及三宫六院也就跟着来了。我们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历史又一次让宝鸡参与到决定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大局中来。
隋文帝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统一了国家,使中原地区回归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怀抱;开创了科举制的人才选拔机制和三省六部制的权利构架模式,一直沿用到清末。科举制这种人才选拔办法到今天还具有相当的生命力,被许多国家所应用。但他也有个缺点,当然是人都有缺点,那就是怕老婆。不过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怕老婆就是爱老婆,不应该是男人的缺点,而应该是传统美德。他的皇后独孤伽罗,是著名的独孤信的女儿。
3、门当户对的美满婚姻。独孤信是谁?他是北魏、西魏和北周三朝权臣,与杨坚家一样,都是当时的关陇军事集团的重要代表人物,人称“关陇八柱国”。但独孤信的出名除了他的家族和他超群的文治武功外,还有两点是其他人不能具备的,一是他长得帅,是当时著名的美男子,标准的国民老公,是多少名媛少妇的梦中情人,更是多少屌丝阔少心中的偶像;二是他会嫁女儿,他的大女儿嫁给了北周天王宇文毓做了皇后,四女儿嫁给了唐高宗李渊的父亲,李渊建立唐王朝后,追封她为元贞皇后;小女儿就是独孤伽罗,嫁给了隋文帝。他就成了三个皇后的爹,也就是三个皇帝的老丈人,史称“天下第一老丈人”。
两家都是北周权臣世家,可以说是门当户对。当然独孤皇后也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的女人,一般有政治头脑的女人都比较强势,无论是在家庭生活还是在其他方面。这可能与她的家庭环境有关,毕竟是官宦人家的孩子。她对杨坚的事业帮助很大,俩人的感情也非常好,史书上说当年隋文帝对独孤皇后感情深厚,恩爱有加,如胶似漆,格外敬重。皇帝发誓除了皇后他不会再爱别的女人,不可能与别的女人生儿育女。这可是皇帝呀,当时是可以三宫六院的,娶个把女人,根本就不是个事。
那么俩人感情到底好到了哪一步呢?隋文帝每天上朝,独孤皇后都要陪同皇帝进入朝堂,目送皇帝上朝,自己在休息室等待,听到皇帝与大臣们在朝堂上讨论国家大事,感觉哪里不合适了,就随时给皇帝提出建议。等皇帝退朝了,就站在门口用目光一直迎接着皇帝,然后俩人再一起回宫休息,那种关切、那种甜蜜、那种缠绵、那种幸福,溢于言表,让人艳羡,甚至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
这是何等的温馨,何等的恩爱,何等的贴心啊!但反过来想,这是不是后宫干政?是不是垂帘听政?是不是不给皇帝有一点属于自己的空间?这种爱是不是太缠绵了?皇帝会不会有窒息的感觉?
4、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实际上她就是不给丈夫有任何与其他女人接触的机会,她跟普通女人一样,眼里容不得其他女人。她坚决不允许丈夫有其他女人,致使隋文帝后宫虚设。这是天下女人的通病。但任何事情都有个度,过度了,就不好了,甚至会走向反面。这种情形时间长了,就会引起皇帝的反感,毕竟皇帝也是人,是人就会有颗不安分的心,特别是在那个年代。但是独孤氏想不到这些啊,她认为她可以给皇帝所有的爱,她可以强大到足以掌控丈夫的地步。这就为杨坚以后的悲剧命运埋下了隐患。
第一件事就是另立太子。隋文帝建立政权后,就册立大儿子杨勇为太子。杨勇啥都好,就是有个毛病,好色。放着父母给他找的媳妇不爱,却喜欢自己找的小老婆,这让他的母亲极为反感,当然也就为他的弟弟、一直觊觎太子之位的杨广留下了口实。
杨广是个极会表演的人,他知道他父亲勤俭节约,她母亲最讨厌男人寻花问柳、用情不一,所以他就表现出一副节俭朴素、虚心好学、不近女色的样子,深得母亲喜爱。然后又通过杨素等人做工作,终于在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促使他父亲隋文帝下决心废除了他大哥杨勇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为太子。
这使杨勇这边的人心里很是不忿,好端端一个太子,眼看就要熬到头上位做皇帝了,却被废除了,搁谁心里也放不下。杨广也知道哥哥虽然被废,但总还是不甘心,会伺机反扑的,而且还有其他几个弟弟,看到他逆袭成功,心里也是蠢蠢欲动,这可是个很励志的故事啊!于是杨广心里总觉得很不踏实。当然他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而且已经有迹象显示有人在下面谋划针对他的行动了。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继位。但是父亲还健在啊,父亲不死他就没有办法继位。
第二件事就是高压之下的反弹。物理老师告诉我们,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毛主席他老人家也教导我们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杨坚作为一个男人,就那么心甘情愿地被一个女人控制?特别是在男女之事上,毕竟他是皇帝,身边总有一大群美女围着,毕竟当时社会对男人纳妾是支持的,何况是皇帝。按规定是可以有后宫的,三宫六院三千佳丽,这是标准配置啊。一样都是皇帝,别人有我为什么不能有?于是隋文帝嘴上虽然不说,却也在默默地寻找机会。
机会说来就来。开皇二十年,独孤皇后病了,这一病就是几个月,整天躺在床上,不能下地,这就给隋文帝留下了空隙。
这天午后,隋文帝闲极无聊,就到后花园散步解闷,碰到了一个宫女,年轻貌美、楚楚动人。于是就召来问话。这一问,更是感觉才情出众,可人怜爱。于是就召到寝宫。
那一夜的缠绵,那一夜的温存,那一夜的爱恋,让隋文帝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人间还有这等曼妙的女子?第二天,他感觉天也蓝了,山也翠了,这仁寿宫也显得亮堂了许多。
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独孤皇后耳中,她非常愤怒,也顾不得身体有病了,立即带人来到皇帝寝宫。这时候皇帝已经上朝去了,只见那女子正在梳妆。皇后的到来,使她感到万分紧张。皇后的作为她是清楚的,从皇后的眼睛里她看出了一股杀气,感受到了深深地恐惧。可是皇帝不在。她赶紧跪倒在皇后面前,祈求得到皇后的谅解和同情。但她把皇后想的太仁慈太宽宏大量了。皇后是何等之人啊,她怎么能把一个小小的宫女放在眼中?不由得她分解,皇后便让随行的太监将她打翻在地。一顿乱棍,刚才还花枝招展、摇曳生姿的一个青春少女就没了声息,只留下一地的残红败绿,香消玉殒了。不管怎么说,这总是一条人命啊,为了被皇帝宠幸,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事,由得了她一个宫女吗?
但这就是现实,这就是妒火中烧的独孤氏!隋文帝好不容易熬到下朝,兴冲冲地回到寝宫,心里还在想着昨夜的好事,可现实却给了他一闷棍。风情万种的美人已经变成一具血肉模糊的尸体了!隋文帝心里那个痛啊,那个愤怒啊,那个悲哀啊,他一下子觉得人生太无趣了,作为一个皇帝,连这点乐趣都没有?连这点自由都没有?竟然连一个给他报信的人都没有,他不由得感觉心里一阵发凉。这皇帝还有什么当头啊?这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啊?这样想着,便转身出了宫门,信马由缰。
随从人员没想到皇帝会有这样的举动,迟疑之间,皇帝已经消失在茂密的山林里了。随从赶紧去向皇后禀报,独孤氏这下也急了,赶紧安排人员,出宫去找。这外面可是茫茫大山啊,那时候生态环境好,山里常有野猪、狗熊、豹子等猛兽出没,这皇帝一个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啊?
且说隋文帝一路精神恍惚,不知不觉已经走出二十多里地了。一阵凉风吹来,他似乎是清醒了许多:我这是要去哪里啊?恰巧这时,宰相高颎追了上来,他拉住杨坚的马头,劝皇帝不要为了一个女人而丢了天下!
是啊,杨坚心里也想清楚了,不管怎么说,这大隋的天下还是他的,他这一走,交给谁呢?于是就跟着高熲回到仁寿宫。但是心里对独孤皇后,也埋下了不满的种子。
这件事对独孤皇后的打击也是显而易见的,这还是那个对他信誓旦旦、百依百顺的人吗?这还是那个发誓与他相好百年、忠贞不二的人吗?连皇帝这样的人都可以违背誓言,这世上还有谁可以相信呢?独孤氏也有一种理想破灭的感觉。那个多少年来支撑着她的信念一下子崩塌了,让她有一种天崩地裂的感觉。更为严重的事,皇帝不再像过去一样关爱她了,甚至连表面上的客气都没有了,她知道皇帝已经不是以前的皇帝了。独孤氏从此一病不起,第二年就去世了。
5、实际上还是自食其果。独孤氏的死,使隋文帝杨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他整日沉湎在后宫的温柔乡里,仿佛想补回多少年的亏欠。毕竟已经不是小伙子了,他很快就感觉体力不支,病了下来。
这时候有两个人心里都比较急。一个是太子杨广,一个是废太子杨勇。杨勇被废、杨广被立主要是因为独孤氏,现在她死了,朝中就有很多大臣出来为杨勇鸣不平。杨坚心里也开始犯嘀咕——是不是当初做错了呢?另外还有其他几个皇子,也都在下面运作。这些事杨广心里也清楚。母亲在时没有人敢明着说,现在形势不同了,母亲的死使各方势力都感觉到有机可乘,争储之事似乎提上议事日程,有点表面化了。所以他最期待的就是父亲现在就死,只有这样,他就能立即登上皇位,其他人再怎么也来不及了。
到了仁寿四年(公元604年),皇帝的病越来越严重了。这年八月,皇帝自己感觉大限将至,于是就把大臣们陆陆续续地召进宫去,做最后的告别。当然也可能说些别的话。杨广也感觉事态严重,就写了一封信给杨素,商量如果皇帝突然死了,该怎么应对。杨素就给杨广回了一封信,交代应急事项。但是,阴差阳错的,这封信却送到了皇帝手上。
隋文帝看后大怒。杨素信里都写了些什么,没有人知道。但是从皇帝的反应看,肯定是触动了皇帝的心理底线。这时,杨广也犯了个错误。给隋文帝侍寝的陈夫人(有说是蔡夫人)早上起床后出去解手,碰上了太子杨广。这女人早上刚起床,头没梳,脸没洗,衣衫不整,一副慵懒倦怠的样子。杨广看见了,就来了感觉,竟然动了手脚,被陈夫人拒绝了。这个杨广,真是色胆包天,在父亲的寝宫外面,居然对父亲的女人动手动脚,真是任性的过头了!陈夫人回到寝宫后,皇帝发现她神色仓皇,就问是怎么回事。陈夫人就向皇帝报告了杨广的作为。皇帝的愤怒可想而知:我的女人,你小子也敢动!我还没有死呢你就这样?于是就下令召杨勇及亲近杨勇的大臣进宫,准备废掉太子杨广,重立杨勇为太子。隋文帝的这个决定太轻率了,他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力量,也对杨素及杨广铤而走险的决心估计不足。
杨素在这个时候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他立即撤掉了宫中的警卫人员,换上自己的亲信。然后假传圣旨,抓捕了亲近杨勇的大臣,命令御史大夫张衡随太子杨广到皇帝寝宫,杀死了隋文帝。一代雄主,就这样被自己的儿子所杀。然后杨广假传隋文帝遗诏,杀掉了哥哥杨勇,搬掉了他继位之路上最大的一块绊脚石,登上了皇帝宝座。
隋文帝杨坚在处理自己家事上面,优柔寡断、犹疑不定,最终断送了自己性命,断送了自己一手缔造的隋王朝。隋朝的兴衰成了后来唐朝的一面镜子,唐朝成为他的政治遗产最大的受益者。他是一个在一个地方连续摔到两次的人,废弃杨勇,已是大错;在身患重病、不能掌控局面时再行废立太子这样的大事,更是错上加错。这一错就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当然他当时已是病入膏肓、苟延残喘,但也不至于不正常死亡。如果他没有废太子,或者没有以这种鲁莽的方式废太子,也许就不会有后面的事,他个人的结局应该是个正常的结局;如果接替他的人不是杨广,那么中国历史就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但是历史不能假设,隋文帝作为一代开国皇帝,却因为没有处理好家庭事务,而导致如此结局,真是令人唏嘘。
当然也有人认为隋文帝是病死的,杨广并没有弑父,一切都按正常轨道运行。但不管怎么说,他被立为太子,本身就是个阴谋。
这是宝鸡历史上,发生的左右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决定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最后一桩事件。从此以后,宝鸡将同其他众多的城市一样,归于历史本身,归于生活本真。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仍然在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和勤劳的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谱写着新的历史。
抚今追昔,当初历史之所以选择宝鸡,是由其地理位置所决定的,他是我们的祖先从青海、陇西进入关中、进入中原的第一块跳板,也是我们祖先从游牧渔猎民族转向农耕民族的第一步。以后历史之所以离开宝鸡,也是由这里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这里地域狭窄,难以为已经强大的中华民族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已经不能适应强大起来的中华民族的需要。不论是炎帝、黄帝,还是周秦王朝,都是在这里起根发苗,待翼羽丰满后,振翅高飞,走向了更大更广阔的平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周秦王朝在这里形成的文化、观念以及生活方式、国家形态却长久地影响着中国历史,镌刻进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成为我们变不了、忘不掉的民族基因,永远闪烁着不灭的光环,让人留恋,让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