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分量》连载 58
第五章 历史的涟漪
一、陈仓道上的奇兵
● 刘畅、刘松林 著

第五章 历史的涟漪
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至此已流过高原、流过山林,进入平川,从涓涓细流融汇成浩浩巨流。宝鸡,这个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青少年时期的宝贵之地,从此进入了几千年的沉寂期,从台前走向了幕后。就像故乡,就像身后母亲的目光,成为在外创业的人们心中永远的记忆和牵挂,成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心中看得见的炊烟、抹不去的乡愁。
当然,历史有时候还会眷顾这里,激起一片浪花,一片涟漪。
一、陈仓道上的奇兵
1、大山深处的栈道。
自古以来,从中原到巴蜀,都要翻越秦岭。
秦岭山大沟深,树高林密,成为横亘在中原和巴蜀之间的天然屏障。穿越秦岭,主要有五条路,一是傥骆道,一是子午道,一是褒斜道,一是祁山道,一是陈仓道。
褒斜道从陕西留坝的姜窝子(古武休关)经连云栈道与陈仓道相连。这两条道南端起点都在汉中的褒河,北端却形成两个出口,一是宝鸡市辖的眉县、岐山县交界处的斜峪关,一是宝鸡市区西南的大散关。
祁山道南起汉中略阳,向西过西县(今甘肃礼县)、下辨(今甘肃成县),再向北,过天水、张家川,越陇山到达宝鸡,是几条道中最远的。后来三国时期被诸葛亮选为进取关中的首要通道。当年司马错伐楚、伐蜀,走的就是这条道。
这五条道中,子午道因直出咸阳、开发较早,是当时的主要交通要道;褒斜道相对地势平坦,但是开发较晚,秦时还不是主要道路;祁山道太远,不利于大军作战;傥骆道离长安最近,道路最短,但开发最晚,三国时期才为人们所开发;陈仓道虽然不是离长安最近的,但开发较早,加之因为历史的垂爱,而名声最大,流传最广。“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成为中外战争史上的经典,也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因此,古老的陈仓才会不断回到人们的视线。
这一年,是公元前206年。
这一次,我们叙述的主角是韩信。
2、忘恩负义的逃亡者
怀才不遇的没落贵族。韩信,淮阴(今江苏淮安)人。关于他的身世,历史上没有记载。但是综合各种文献初步可以断定,韩信应该是韩国王族后裔,属于没落贵族。他与秦王朝有灭国之恨,这一点跟刘邦身边另一个重要人物张良相似。所以从小就不屑于从事一般性的生产劳动,端着个贵族架子,整日仗剑云游、研习兵法,很被乡邻们看不起。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项梁、项羽叔侄起兵反秦,率八千江东子弟兵渡江北上,经过淮阴时,韩信慨然从军,投入到反秦的时代洪流中。他先在项梁帐下,项梁在定陶兵败身亡后,韩信又投奔到项羽麾下。由于他身材高大、相貌堂堂,就做了郎中,也就是项羽的近身侍卫。
成为首长身边的人,应该是他发挥才智的好时机。他也的确向项羽提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
大家都知道,项羽是个刚愎自用的人,加之那个时候韩信还没有什么突出战功,也没有名气,所以就没有引起项羽的注意,当然他的建议也不会被项羽采纳。
当然,项羽也有项羽的想法,你一个侍卫,凭什么向我提建议?说的也是,所谓侍卫,就是首长身边的安全保卫人员,本职工作就是保护首长的人身安全,关键时候还要做首长的挡箭牌。军机大事怎能轮到一个侍卫多嘴?
但是韩信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自己熟读兵法,深谙用兵之道,而且事实证明他的很多想法可能比其他人高明,所以就感到怀才不遇。
在鸿门宴上,作为项羽的侍卫,他对项羽的表现感到非常失望,断定项羽不是他心目中能成大事的人,在他身边也难以有所作为,一展抱负。而刘邦的表现却是可圈可点。这一比较,高下立现。所以他就有了背弃项羽投奔刘邦的想法。
之后,刘邦被项羽分封到汉中,做了汉王,项羽在火烧阿房宫、劫掠了秦国宫室的财宝后,留下章邯、董翳、司马欣三名秦国降将管理秦岭以北的秦国故地,自己率大军东还,做西楚霸王去了。
韩信应该就是在这个时候脱离项羽的。韩信是项羽身边工作人员,他的脱逃令项羽非常恼怒,就派人去追。
②走投无路的逃亡者。刘邦在进入汉中翻越秦岭时走的是子午道,一方面为了表示自己不再回来与项羽争天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项羽从背后攻击他,就烧毁了栈道。
秦岭中的栈道,往往都是悬在陡峭的山崖上,凿石立木,地势险要。烧毁栈道,路就断了,再修就很麻烦。
韩信没有办法,只能从咸阳一路向西,投奔陈仓故道而来。
韩信来到陈仓。只见陈仓城北据高原、南临渭水,地处咽喉之地。城中守军已经接到追捕韩信的文书,城门上也悬挂张贴缉捕韩信的文告。
韩信不能入城。他看着陈仓城外山林茂密、阡陌交错,烟瘴弥漫、渭水奔流,却找不到过去的路。眼看着追兵将至,韩信心急如焚。
这时他看见一个樵夫正要上山砍柴,就说明了自己的情况,请樵夫帮他找到进山的路。
ƒ过河拆桥的负义人。当初刘邦进入关中,与秦人“约法三章”,解除了秦人心中的疑虑,也使秦人没有遭受屠城之灾,深得民心,大家都希望刘邦做秦王。
当然按照当初起兵攻秦时的约定,谁先入关中谁就做秦王。但是项羽却背信弃义,仗着自己兵多势大,赶走了刘邦,特别是进入关中后,烧杀抢掠、肆意杀戮,使关中百姓深受战火之苦,所以就对项羽充满了仇恨,对刘邦充满了同情。
而且项羽现在留在关中镇守秦国故地的这三个人,原来都是秦国将军,他们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打败,三人欺骗士兵们投降了项羽,导致二十万人被项羽坑杀,只有他们三个人活着,还被项羽封为三秦之王。
那可是三秦子弟兵啊,二十万生龙活虎的三秦子弟兵啊!都是因为章邯的背叛而死于非命。所以在秦人心目中,章邯、董翳、司马欣三人就是无耻的叛徒,项羽就是杀人的魔王,都是无耻的小人!想起他们,人人咬牙切齿、恨之入骨!
现在听说韩信要去投奔刘邦,樵夫心里就很高兴,他知道大散关有守关部队,直接过去无异于自投罗网。但他从小就在这里长大,天天在山里转,对这里的地形道路了如指掌,所以就带着韩信,从小路上原,绕过陈仓城,一路向西,绕过大散关,进入故道。这条路给韩信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将成为他夺取天下的第一个平台。
当樵夫把韩信带到安全地带后,俩人便分手告别。这时,韩信却动了心思。他不知道关中民众对项羽楚军的仇恨,当然到汉中后,他深入研究了形势,对这些还是有正确判断的。但彼时彼刻,韩信心里想这个樵夫今天既然能带我进入故道,而且他也知道我的行踪,如果他明天再带着楚军来追我,那我不就危险了?所以他就抽出宝剑,趁樵夫不备,将樵夫杀死。这才长吁了一口气,一路向汉中而去。所以在宝鸡当地,甚至整个关中地区,人们都认为韩信是个狭隘自私、忘恩负义的人,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个“短”字,称“短韩信”,成了骂人的话。
这个故事史书没有记载,但在关中地区流传甚广。到底是真是假,起于何时,也无从考证。但史书没有记载不等于没有,所以我把它写下来,请各位看官自己鉴别。
3、指挥若定的大将军。
大难不死的幸运儿。韩信投奔刘邦后,被任命为连敖,应该是个小官吧。但这不是韩信想要的。如果这样,他何必冒着生命危险,翻山越岭来投奔刘邦。不管怎么说,在项羽那里,他虽然是个侍卫,好赖还是首长身边的人;在这里做这么个连敖,可是连首长的影子也见不着,这样怎么出人头地、大展宏图?所以他又一次选择了逃亡。
当时刘邦军中多是他从家乡带来的子弟兵,来汉中后,水土不服,生活不习惯,思念家乡亲人。但是从当时形势看,回乡显然是了了无期。
于是部队中就弥漫了悲观消沉情绪,经常发生士兵开小差逃跑的事情。韩信于是也就加入到逃跑者的行列,但是他的运气不太好,被抓了回来。一起的十四个人,都被斩于军前,以儆效尤。但是韩信却是撞了狗屎运,他在刑场上向监斩官夏侯婴大声喊冤,被夏侯婴留了下来,并推荐给刘邦。刘邦很给夏侯婴面子,不仅免了韩信死罪,还提升他做了治粟都尉,这是一个负责部队粮食供应的差使,是个肥差。不知道韩信都给夏侯婴说了些什么,也不知道夏侯婴怎么给刘邦介绍韩信的,反正是韩信大难不死,还升了官。
从此,他生命里最重要的人出现了。这个人,就是萧何。
②关键时刻还是要靠贵人。韩信的业务范围,应该属于萧何分管的范畴。于是自然而然的,韩信就结识了萧何。经过接触,萧何认为韩信的确是个人才,足以担当大任。
萧何是谁?他是刘邦最信赖的人,是汉王国的丞相,负责整个行政事务。但是韩信等不及萧何引荐,又一次逃跑了。这就发生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著名典故。
萧何回来后,就向刘邦竭力推荐韩信。到底是好哥们,这次刘邦决定任用韩信做大将军,全面负责军事工作。
想想刘邦这个人,也是够直率的,仅凭萧何的一面之词,就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交给了素未谋面、身无寸功、籍籍无名的韩信。
ƒ攻守双方的谋略。韩信上任之后,首先按照秦军的标准,对汉军进行整训,其次启动了“还定三秦,东取天下”战略。但是怎么还定三秦呢?这可是个技术活。
硬攻肯定不行。项羽离开咸阳时,封原秦军将领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塞王,共同镇守关中,以防御刘邦返回关中。加之当时进入关中的几条道路,都在悬崖峭壁间,不利于部队集结。
那么就只能智取。韩信在认真分析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后,制定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术。
山这边的章邯也是天天睁大眼睛,盯着山那边的刘邦。所有人都知道刘邦不会安心被封闭在汉中巴蜀,做他的汉王。也都知道刘邦肯定会杀出大山,跟项羽争夺天下。但是刘邦什么时候、怎样出山,却没有人知道。
章邯是旧秦军大将,谋略得当、经验丰富、指挥若定,多次击败反秦联军。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当时任少府在骊山负责修建秦始皇陵墓的章邯指挥五万秦军,打败由周文率领的三千辆战车、数十万张楚义军;定陶一战,大败楚军,项羽的叔父项梁战死。后来在巨鹿兵败,投降了项羽。最要命的是章邯对秦地的地形非常熟悉,由他镇守关中,对刘邦来说,压力非常大。
很快,章邯就得到消息,刘邦任用韩信为大将军,已经封锁了通往汉中的各个交通要道,禁止任何人员通行。这是要打仗的节奏啊!他立即下令各地,加强戒备,做好迎战准备。
最早传来的情报是汉军曹参、樊哙部进军下辨、西县、上邽,难道是刘邦要走祁山道,攻取陇西,翻越陇山,进入关中吗?这条路倒是平坦,可是太绕,容易暴露意图,关中这边也好做应对,而且还要翻越陇山,大部队长途奔袭,不是最好的方案,这可能是刘邦布下的疑兵。
剩下的就是陈仓道和子午道了。子午道是刘邦进入汉中的路,虽然烧毁了几段栈道,但大家都知道,那不过是个姿态,不能说明什么。子午道北口离咸阳最近,直插关中腹地,而且属于塞王司马欣管辖。塞国是三秦中力量最弱的,他认为刘邦出子午道的可能性最大。
于是章邯命令陇西郡和北地郡的部队向西县、上邽集结,以防万一;并加强对陈仓道和子午道的防守。
然后将雍军主力集结于废丘(今陕西兴平)一带,准备随时驰援陈仓、杜县和陇山。
看起来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案,可谓是一箭三雕。
④还是韩信技高一筹。但是,形势的发展往往是出人意料。
这时,章邯得了一个到消息,汉军正在秘密抢修被烧毁的栈道,轻锐部队已经出现在子午道北口。接着,司马欣来报:汉军先锋部队在灌婴率领下,已经攻占了子午谷口,大军正源源不断的在山间推进。而陈仓那边,好像被人忘了一样,一点动静都没有。看来汉军的主攻方向就是子午道。于是章邯亲自率领雍军主力,驰援杜县。
这时又传来消息,说是汉军一部出陈仓道,已接近故道县城(今陕西凤县),章邯认为这是疑兵,他命令雍城、陈仓一带守军增援故道。他更是坚定了自己的判断,率大军坚守杜县。
不久,陇西那边传来军报:汉军停止进攻,退守西县、下辨。这是他意料之中的。
接着,陈仓方面也传来军报:汉军大部出陈仓道,已经绕过大散关,北渡渭水,包围了陈仓城,军中有汉王刘邦和大将军韩信的旗号。
这正是韩信进入汉中的路。而攻占子午谷口的汉军,并没有出山攻击杜县,而是据山固守观望。
这是章邯没有想到的,他知道上当了,但为时已晚。
⑤一代名将横空出世。章邯立即率军向西,驰援陈仓。等到章邯的部队到达陈仓时,韩信已经占领了陈仓城,以逸待劳。
立足未稳的章邯被汉军击败,然后在雍城一线集结,又被乘胜追击的汉军击败。章邯这才意识到他的对手,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韩信用兵之精到、谋略之奇诡是他所不能及的。于是立即兵分两路,一路由他率领,退守废丘;一路由他的弟弟章平率领,退守好畤(今陕西乾县),互为犄角,固守待援。
韩信率领汉军一路追击,在废丘与章邯再次交手,大败雍军,章邯退守孤城。第二年六月(公元前205年),韩信攻入废丘,章邯兵败自杀。最后一个秦将就这样结束了他的生命。
韩信在占领废丘后,派军向北,攻击好畤,章平弃城而逃,汉军攻占了好畤和咸阳。这时在子午谷口的灌婴也大举出动,攻克了塞国都城栎阳,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在汉军强大的攻势面前,先后投降,关中重新回到了刘邦手中。
刘邦从此取得了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根据地,并在以后的四年间,在大将军韩信的运筹下,重演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建立了汉王朝。
韩信在陈仓,完成了他作为汉大将军的处女秀,从此顺风顺水,一路向东。四年后在垓下,完成了对项羽的最后一击,成就了兴汉第一战将的美誉。但是强敌的灭亡也标志着战将光环的失色,战功卓著也成了套在他身上的桎梏。功高震主、卸磨杀驴的悲剧会在他身上上演吗?
这时候,惦记他的,除了他的主子刘邦,还有一个人。
4、陈仓道上的索命人
兔死狗烹的现实演绎。话说韩信帮助刘邦,统一了天下,建立了汉朝。但是韩信毕竟功劳太大,在军中、在社会上影响太大,这就引起了刘邦的猜忌和恐慌。加之韩信在刘邦与项羽相持最困难的时候,拥兵自重、邀功请赏,给刘邦心里留下了阴影。
刘邦当了皇帝后,就开始了对往事的清算。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都被清洗。当然,这些人都不是最早跟随他起义的亲信。
这一点,与韩信同为韩国宗室子弟的张良就看得比韩信清楚,他主动向刘邦提出要归隐山林,习练长生不老之术。但是韩信在这个时候却迟疑了,他不相信刘邦会对他下手。
不过,刘邦也确实没有下令要杀他。而是皇后吕雉和丞相萧何趁刘邦外出征战,把韩信骗进宫中,杀掉了。
②生的迷茫死的窝囊。我们前面说过,关于韩信的家世,史书上没有记载,他的父母是谁,家境如何,没有人知道。关于韩信的死,在历史记载之外,还有一种说法,这就是上面我讲的陈仓樵夫故事的后半段。
陈仓樵夫好心好意帮了韩信,却被韩信无端杀害。那一腔怨气无处发散,在山间徘徊,久久不能散去。于是就托梦给他的家人,陈说了自己的遭遇。他的遭遇很快传播开来,这就引起了他的家人和当地人的极度愤慨。
他有个女儿,当时还小,长大后听说了父亲的遭遇后,就立志要替父报仇。可韩信是开国元勋、楚王,她一个弱女子能把一个王侯怎么样呢?但是她不气馁,一直苦练武功,等待机会。
按照当时规定,她是平民家的孩子,不能像豪侠、公子一样拥有长剑,所以她就以菜刀为随身武器,练就了一套菜刀功。
她的故事在当地人人皆知,家喻户晓。渐渐地,传入了宫中,皇后吕雉也听到了。这个时候,吕后正为怎样杀死韩信犯愁呢。
说是刘邦当了皇帝后,感到韩信功劳太大,就向他许了三个不杀的条件:上不见天、下不见地、中不见韩。前面两个好理解,后一个就是说当时韩信是刘邦的三军总司令,所有兵器上都有韩信的名字,所以不能杀他。
听到陈仓女的故事后,吕后心里一阵窃喜、豁然开朗。她立即派人把陈仓女接到宫中,说明用意。陈仓女一听让她杀韩信,眼前一亮,这可是她多少年梦寐以求的事啊,于是立即答应了。
这样吕后就与丞相萧何设计,把韩信骗到宫中,在长乐宫钟室四周围上帷幔,不让透进一丝亮光,地上铺上芦席,这样上不见天、下不见地。
韩信心里清楚,诺大的天下,所有的兵械上都有我姓韩的名号,你能把我怎样?
这时从外面进来一个女子,提着菜刀来到韩信面前。韩信什么都想到了,就是没想到还有这招。
只见那女子拿起菜刀,让韩信看清楚上面的“陈”字印记,告诉他,她就是那个当年被他杀了的陈仓樵夫的女儿。韩信一听,脸色大变,这是他做的孽啊。于是,陈仓女手起刀落,斩了韩信。
可怜一代战神,就这样死在菜刀之下。
这就是宝鸡、关中老百姓口中的韩信。
ƒ历史的黑色幽默。不管怎么说,是韩信给了宝鸡又一次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机会,也是宝鸡给韩信搭建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成功,为中国的再一次统一打开了大门,拉开了帷幕。
如果韩信没有选择陈仓,又如果韩信没有成功,历史将会是另外一个模样,就会沿着另外的轨道发展下去。那还会有汉王朝吗?那还会有“汉族”吗?
后来三国时期的蜀汉也面临着和刘邦同样的问题,但是他的军事决策层却选择了另外的路径,而执着于祁山道,一直被他的敌人曹魏扼守在秦岭深处,出不了大山,过不了渭河,最终无所作为,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这个人就是诸葛亮。当然除去用兵策略上的差异,他的运气还是要比韩信差很多。
但是在老百姓心中,失败者诸葛亮却是神机妙算的神人,百战百胜的超人,忠信仁义的完人,鞠躬尽瘁的忠良;成功者韩信却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真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这就是现实,这就是历史,假的有时候比真的更令人信服,更接近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