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央视一篇作品文学批评之反批评!吴万哲 ‖《文论箩筐》
22、是谁“失真”?
——兼谈文艺评论作者也应当深入生活
●原创 吴万哲 西府新传奇

[编前话]
1992年,我在一县委办公室工作,任综合组长,说穿了就是每日有写不完的“大块头”报告、讲话、经验、总结。一日,偶看《宝鸡日报》,登了篇评论文章,文章论说起中央电视台一晚会播出小品“失真”,因笔者对此细节非常熟悉,于是乎便写了一篇小文,与原作者讨论。不料文章发表后,引起轩然大波,报纸专设“争鸣专栏”,连发好多文章驳斥我的观点。身边朋友也为我担心:“看你惹下这事,把麻达懂大咧!”此后因来稿太多,报社发不急,便冠以“与吴万哲商榷”“与吴万哲商榷”的黑边为文题,摘要刊发了许多同志的文章。最后,以发我的第二篇文章结束讨论。几年后,调至宝鸡,见到文坛朋友,他们大为惊呼:你吴万哲特厉害了,一个人竟敢与宝鸡一群文坛批评名家巅峰对决、华山论剑?你知道那些人都是谁吗?有的是赫赫有名的文坛宿将,有的还是权倾一方的政要啊!还有陌生人见到,云“你就是吴万哲?我当是个老头,还这么年轻?”那时,30出头,初生牛犊不怕虎,如果放在今天,打死也怕再也不敢做那疯娃吹喇叭的事了。事过近30年,偶翻旧文,感觉还有点意思,特发于此,显摆一通。


是谁“失真”?
——兼谈文艺评论作者也应当深入生活
●吴万哲
读罢张文田同志《话说“源泉”文艺晚会小品节目的细节失真》一文(载《宝鸡日报》6月6日二三版)笔者感到愕然,禁不住要问:到底是谁“失真”?
张文说,五月二十、二十一日晚,他两次观看“源泉”电视文艺晚会,感受颇深,但“那出内容较好,演出高超的小品,却有点脱离现实生活。”文章在叙述了小品介绍时间的内容后写道:“这里有个细节,却瞒不过长年生长在农村的老百姓”,写生者出场“是赖以表达时令的蝉鸣,把时令一下就落到了秋季”,他便认为“蝉鸣于秋”,“声声蝉鸣”,与写生者在“田间地头”见到的“金黄的麦穗”自相矛盾,令他“实在”“十分”“惋惜”。“蝉”果真只“鸣于秋”吗?果真是小品作者“失真”了吗?不,笔者认为,失真的恰恰是张的文论!
笔者自幼生长在农村,就是如今也栖居山区小县城,于蝉的生活习性还是不太陌生的,夏日听鸣蝉,玩鸣蝉,这是三尺童子皆知的事。《辞海》(修订版)《生物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78年8月新一版,p445页)“蚱蝉”一条也赫然写道:“蚱蝉俗称呼‘知了’,夏日鸣声甚大”。张君怎能不顾客观存在,信口雌黄呢?退一万步讲,即便本人体验、《辞海》记载有差(但笔者固执地认为《辞海》怕不会错吧?)“蝉确实是秋天才叫”的,那么就与“金黄的麦穗”“自相矛盾”了吗?非也!这是稍有点农作、地理知识的人都知道的:夏收(麦收)并非都在夏天收!关中地区一般麦收在公历6月,而有些地区则较晚,笔者所在的麟游县就是每年7月上旬方大面积收割的,碾打则要持续一二月,大锅饭那阵要直干到九、十月,谓之“碾冻场”,那时令已当是冬天了吧?小品的背景是黄土高原,北方一些地区的麦收就更迟了,即便“蝉鸣于秋”,与“金黄的麦穗”又有何“矛盾”之处呢?张文还多次提到“这个细节瞒不过老百姓”,请问这是哪儿的“老百姓”?笔者真疑心是大城市未曾见过蝉鸣,亦不知麦收为何时钻在象牙之塔中的“老百姓”,而绝非“黄土高原”上的农民!如上所说仍不能纠正张文明谬说,好在目前正在麦收,张君不妨到“黄土高原”走走,真正体验一次生活,看看蝉何时鸣叫,“蝉鸣”与“金黄的麦穗”是否矛盾?
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但笔者认为更是文艺批评的源泉。记得一个作家曾慨叹,在当前中国有不深入生活、生活积累贫乏虚假的文艺作品,更有大量不深入生活、缺乏生活体验、钻在象牙之塔内的文艺批评家。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部作品出来,便有许多批评家并没有那方面的生活体验,别匆匆上阵评论,说这也不“真实”,那也“脱离生活”。殊不知自己生活贫乏,并无那方体验,自己本身就是不真实的,又焉能对那些从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中得来的东西妄加评论呢?张君在文章中还提出写生者上场,“什么鸣于金黄色的麦穗呢?”自答曰:蚂蚱。自结论:只有蚂蚱在“写生者上场时鸣叫才最为现实。”这一说,不禁又让人哑然失笑。先看小品内容,写生者赞美“这里太美了,有蓝蓝的天,有窑洞,有……还有蚂蚱”,行吗?蚂蚱鸣于夏无可非议,但其鸣声弱如蚊蝇,能同“蓝天”“窑洞”比美吗?乱出点子,实乃评论文章之大忌,这一说,真有点“让杨白劳刺杀黄世仁”的味道了。
文学创作需要扎实、丰厚的生活,搞评论同样需要一定的生活。当前文艺评论萧条、冷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怕是评论工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能力的落伍吧?因此,文论工作者也应当深入生活。笔者过去也曾搞过一些评论,但随着岁月的增长和对生活感受度的增加,方知过去许多话是说大了,说错了。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多元化发展的文学态势,急需文艺批评也像创作者那样去深入、研究、感悟生活,方能写出高质量高水准的文论。这话是否又说得“大”了呢?(原载1992年6月27日《宝鸡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