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青春时代
我的家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清甜的井水,一条弯曲的小河从东向西流淌着清澈的山水(铁镢山下)。这就是我们市美乡野潴村。
说起我们村团支部,是当时我们乡那里出了名的一支热血青年队伍,村里河南崖给我们团支部一块地,让我们义务劳动创收,用于团支部活动经费,并且给了团支部一大间房子,为活动所用,那时候村里青年很多在家务农的,一到晚上就会到团支部里打牌,打乒乓球等活动。最热闹的是每周礼拜天,团员和入团积极分子在团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学习团支部章程,组织文艺汇演,每当各种纪念性的节日,就到乡里参加文艺演出,我们村里有一个叫刘长青的,他的山东快书说的风趣幽默,常常让我们捧腹大笑,记得有一个段子是《矬大姐》,大意是有一个姑娘长的矬,拿着个线头当围脖(围巾),要问姑娘有多矬,她扎(踩)着个锅台够不着锅,有一天婆婆让她炒瓜子,打了个喷嚏找不着,婆家一看不要紧,找不着媳妇可了不得。还惊动了娘家的娘,娘家的哥,娘家的媳妇,娘家的婆,箩得箩,搧的搧,就是找不着矬大姐,哭的哭,嚎的嚎,到最后竟发现矬大姐坐在瓜子皮里打扑克。笑得我们是眼泪直流,回味无穷。每次参加乡里的汇演,他的山东快书就是我们得奖的希望。团支部的活动也就吸引了很多青年参加,在那个时代也是一道很靓丽的风景,既减少了青年的犯罪率,又丰富了青年们的业余生活。

我们团支部还有一支响呱呱的五姐妹学雷锋小组,组长宋春香。我是第一批学雷锋小组里最小的成员,常常跟她们一起到村里五保户,困难户家帮着做家务,洗洗缝缝,过年过节为五保户,困难户包水饺等。记得村里有一个五保户大爷叫赵得湖,听老一辈说他弟兄四个,取名(江,河,湖,海)他排老三,长的高大魁梧,面目和善,那时候由于贫穷没能娶个媳妇,老了就进了村里的五保户,就和我们团支部一个院子。每当我们五个姐妹来到他家,大爷就乐的合不拢嘴,大爷很会讲民间故事,讲的故事都充满神话色彩。大爷还有一门好手艺,用小麦秸编的灯笼那叫一个漂亮,编完了后染上染色,灯笼的穗子五颜六色到现在都记忆犹新。可惜这个民间艺术失传了。我们五人到大爷家平时收拾卫生,做做家务。夏天帮大爷拆洗被褥。那时的农村没有现在这样的洗澡条件,大爷的被褥常常很难清洗,那时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洗洁用品。我们常用尿素泡被褥,然后到村前那条河里清洗干净,干了后再拿到团支部的乒乓球台上缝起来。看到清洗干净后的被褥,心里美哒哒的。忘记了清洗时的疲劳。
我们的事迹被市美乡团支部知道后得到了表扬和宣传,处处掀起了学雷锋热风,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

后来她们好姐妹四个到了结婚年龄陆续出嫁了,我成了接班人,担任五姐妹学雷锋小组组长,成立了新的五姐妹班子,继续我们该做的,普通的事情。尽我们力所能及的力量帮助该帮助的家庭。没想到我们小小的举动引起胶南县团委和电视台的关注,他们给我们做了专题报到,来我们村举办了一次宣传《学雷锋专题报告》表彰会议,村里的男女老少聚集在河边的树林里,市美乡团委崔书记还担心我发言咬舌(不讲普通话)再三叮嘱我不要紧张,那时我在村幼儿园任教,倒是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状态,也没有觉得有啥紧张的。就是觉得我们所做的事情没有啥可讲的。更不用说当着全村亲人的面做宣传了。开始我们五姐妹合唱了那首《学习雷锋好榜样》,接下来就是我演讲的那篇学雷锋事迹的发言报告。当我演讲结束后,看到崔书记露出满意的笑容,我也就觉得任务完成了,没给村里丢脸。没给乡里丢脸。

记得1994年在青岛开人代会的时候,青岛《山东人口报》曾经刊登过一篇《飞来的女儿》也报道了我们五姐妹学雷锋的事迹。看到自己和姐妹们的名字出现在报纸上,真的感到很意外。
现在时代变迁市美乡已经分成两部分,西区已经划为大村镇,我们村在东部划为六旺镇,今年的疫情我们村里又出现了一批有志青年,宋金全,宋金波,宋金山等他们捐款捐物,尽自己的力量奉献自己的爱心!很高兴我们的家乡爱心传递没变。
二十多年过去了,回想起来自己的青春时代,一句话,青春无悔!
作者简介: 宋金英,青岛市十一届人大代表。黄岛新区人,本人热爱生活,热爱事业,在工作和事业中,曾多次荣贺嘉奖,闲暇之余对文字有所钟爱,曾发表过巜东夷文学社》,《赣雩文艺》《百度app》《都市头条》及网络平台等众多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