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分量》连载 56
第四章 秦人崛起
二十、被误读的战神
● 刘畅、刘松林 著


二十、被误读的战神
这个人就是白起。为什么在秦的政治中心东移之后,我还要继续写这么一个人?因为他是宝鸡市辖的眉县人,同时,他也是秦国的将军,是为统一中国立下赫赫战功的人,也是秦国尚武崇战精神、横扫六国气概的代表之一。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下他。
1、不朽的战神
地地道道的老秦人。白起,又名公孙起,郿(今陕西眉县)人。
从他的姓氏我们就可以看出,他是秦国公族子弟。也有史料记载,他是秦穆公时期上大夫蹇叔的儿子白乙丙的后代。
他的家乡在今天眉县的常兴镇,那里位于周原脚下、渭水之滨,是秦国祖先最早活动的地方之一。历史上有人认为那里曾是非子养马之地,文公巡猎汧渭之会、卜居建城之所。
当然从历代历史文献及考古发现看,这是一种误读,但起码可以说,这里曾是秦人最早生活的地方,绝不是戎狄生活之地。
白起出生在这里,也不可能是义渠戎人,他应该是地地道道的老秦人,是秦国宗室子弟。某些电视剧里说白起是个狼孩,甚至还是义渠戎人,实在是荒唐得离谱。
②战火中成长起来的将星。白起最早在将军魏冉帐下,因作战勇敢、谋略过人,深受魏冉赏识和器重。
秦昭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经已经成为相国的魏冉推荐,白起出任左庶长,从此,一代战神横空出世,白起这个名字将成为一个标记、一个符号,而令山东诸侯闻之色变。当年,白起率军东征,进攻韩国,在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击败韩军,连升两级,被擢任为左更。
秦昭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为了打通秦国东出通道——崤山函谷关,白起再次率军出征,他抓住魏、韩联军互不信任、都想保存实力、不愿主动进攻的缺点,采取避实就虚、各个击破的战术,在伊阙(今河南洛阳北)击败魏、韩联军,斩杀联军二十四万人,俘获魏国将军公孙喜,攻占了五座城池。之后,又挥师北渡黄河,占领了韩国的安邑及以东至乾河的大片土地。这一仗,使白起的名声大振,秦昭襄王越三级提升白起为国尉。
秦昭襄王十五年(公元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率军东征魏国,攻克大小城池六十一座,逼迫魏国割地四百里,韩国割地二百里,才停止进攻。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白起率军攻占了赵国的光狼城(今山西高平),斩杀赵军三万人。
ƒ顷襄王的战略误判。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白起率军进攻楚国。
其实这一仗,完全是楚国自找的。
从秦昭襄王十一年(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在被秦国骗去拘押三年,逃到赵国和魏国,又被秦国追回,死于秦国后,秦国的攻击方向一直在魏、赵、韩方面,无暇顾及楚国,秦楚两国基本相安无事。
但是楚顷襄王却没有趁此机会休养生息、积蓄力量,而是在国内搞起了内讧,在国外热衷于跟在秦国后面,狐假虎威,发个小财,得个小利,扬个虚名。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楚顷襄王听从一个捕鸟人的话,认为秦国连年与赵、魏、韩三国征战,士气低落、民众厌战,国力支撑不住了,完全看不到自己准备不足、王室号召力不足、凝聚力不足,国力空虚的现实,竟然联络六国,要发兵攻打秦国。
秦国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在战胜赵国的情况下,与赵国休兵结盟,并退还了占领的赵国领土,稳定了北方局势。然后腾出手来,专门解决楚国问题。这次战役由战神白起指挥,历史上称为“鄢郢之战”。
战争从公元前279年起一直打到公元前278年,持续了两年时间。这次秦国是下了决心,一定要让楚国付出沉重代价,但是楚国君臣对形势的严峻性认识不足,前一年司马错就曾进攻楚国,楚国战败割让了汉北(今河南淅川)及上庸(今湖北竹山),以为可以得到秦国的谅解。殊不知此时的秦国已经不是一两个城池能够打发得了的,一旦他打定主意要进攻谁,不杀个酣畅淋漓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就在楚国君臣做着春秋大梦时,白起率五万秦军千里跃进,直逼楚国腹地,先攻取了邓(今湖北襄樊北),然后兵临楚国别都鄢城(今湖北宜城)。鄢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一旦失守,楚都郢城(今湖北江陵)就完全暴露在秦军面前。
楚国急忙调集精锐,防守鄢城。这一仗秦军前期的进攻不是很顺利,楚军凭借坚固的城防,给秦军以坚决地回击。但白起不愧是白起,战神的名号可不是白得的。他看到硬攻不成,便因势利导,在鄢城西山的蛮河上筑坝蓄水,修渠引水,淹毁了鄢城,借河水大败楚军。楚顷襄王看到鄢城已失,自知郢都不保,便携带宗室及百官仓皇出逃到陈(今河南淮阳),从此再没有回来。
但是白起却没有直接进攻郢都,而是西渡漳水和雎水,攻占了西陵(今湖北宜昌西),然后顺长江而下,焚烧了夷陵(今湖北宜昌)楚王宗庙。
这时候楚国君臣才明白了白起的战略意图,那是要消灭楚国呀!白起在焚烧了楚国宗庙以后,兵锋一转,直逼郢都,这时楚顷襄王已经逃到陈了。白起追到竟陵(今湖北天门),才停止追击。

④后果很严重。这一仗,楚国丢失了包括都城郢城在内的大片领土,鄢城一战伤亡数十万军民,秦国在被占领地区设立了南郡。特别是夷陵宗庙被毁,这是自古以来灭国的重要标志,比如秦灭六国,项羽入秦,首先要做的就是毁灭宗庙、烧毁宫室、屠杀王族,在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全面消除其痕迹,这一举动对楚国的打击及在楚国君臣心理上造成的恐慌是巨大的。
极具黑色幽默的是,白起为了水淹鄢城修建的引水渠,战后却成为水利设施,灌溉沿途百余里数千顷的土地,造福一方百姓,被称为“白起渠”,比都江堰水利枢纽还要早三十年。这是白起起初没有想到的,也算是对被淹死的数十万军民的一点补偿吧。
第二年(公元前277年),白起再一次攻楚,占领了楚国的巫郡(今湖南黔城)和黔中郡(今湖南沅陵)。白起因对楚征战有功,被封为武安君。
楚国自此以后日益衰落,彻底退出了统一天下的竞争,也没有发起对秦国本土的进攻。
解除了楚国的威胁后,白起的兵锋又指向三晋。
⑤三晋才是进攻的重点。秦昭襄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76年),白起再次兴兵伐魏,攻占了魏国的南城等两座城池,兵围魏国都城大梁。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法,击败韩国援军,魏国被迫割让温邑(今河南温县),方才罢兵。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3年),趁魏、赵联合攻击韩国的机会,秦国接受韩国邀请,派武安君白起率军攻魏。白起长途奔袭,在华阳(今河南郑州南)击败魏赵联军,魏国相国、主将芒卯战败逃脱,其余三将被俘,斩首十五万人。然后又向赵军发起攻击,歼灭赵军两万人。魏国割让了南阳(今河南获嘉),秦国退兵。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64年),白起率军进攻韩国,攻占了陉城(今山西新绛北)等五城,斩首五万。第二年,白起兵指韩国野王郡(今河南沁阳),守将献城投降,截断了上党郡(今山西长治)与韩国本土的联系。

⑥上党军民的选择。这时,上党郡守冯亭做出了一件改变秦、赵两国命运的决定,他在秦国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却投降了赵国。赵国不费一兵一卒,得到了一郡的土地和人民,但是却引来了更大的灾难,造成更大的损失。
秦国在这边损兵折将、餐风露宿,赵国却在那边坐收渔翁之利,这使秦国感觉很不爽。
当时的秦国四处寻战,简直成了战争机器。秦军所向披靡,打遍天下无敌手,其战术之精湛、兵器之精良、战力的强大,都令天下诸侯闻之色变,特别是对敌方士卒的残酷斩杀,俨然成了绞肉机,暴秦的名声已经传遍诸侯各国。
所以在陷入绝境时,上党的军民选择了赵国。但是赵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看到这件事背后隐藏的风险。
所以我有时候想,这个冯亭是秦国的间谍吗?他是秦国派去在秦赵两国之间制造矛盾的吗?赵国的决策者们难道不明白天下没有免费午餐的道理吗?要么是过分自信,要么是盲目乐观。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件事直接导致了战国史上死人最多的一场战役,也是赵国走向毁灭的一场战役——长平之战。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将王龁进攻上党,与赵军相持于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老将廉颇坚守不出,以逸待劳,消耗秦军。秦军求战不能,久攻不下,一时没有好的办法。
这一战双方都是志在必得,投入了巨大兵力,直接参战人员都在四十万人以上,时间长了,消耗也大,双方就都有些吃不消。
赵国国内就有人说风凉话了,觉得廉颇瞻前顾后、畏敌不出,空耗人力物力,浪得名将虚名。秦国趁机派人去赵国,利用赵王求胜心切的心理,运用反间计,诱使赵国撤换了廉颇,让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担任领兵大将。此时,秦国也悄悄地用白起换下了王龁。
⑦战神的最后一战。白起利用赵括高傲轻敌、年轻气盛、急于求胜的心理,采取诱敌之策,先派小股部队佯装失败,引诱赵军出城野战,同时派骑兵绕到赵军背后,从中间拦腰切断赵军,使其前后失去联系,然后分割包围,使赵军陷入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地步。
从七月到九月,赵军断粮四十六天,多次突围,都被秦军击退。主将赵括在突围时被乱箭射死。赵军失去主帅,陷入混乱,全军投降。
面对这四十万降卒,白起做出了一个至今令人胆寒的决定:坑杀。
四十万赵国降卒,除了二百四十名小兵被释放外,一夜之间全部被杀!
白起创造了我国历史上一次战役杀降最多的纪录。这一仗对赵国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彻底摧毁了赵国的意志,将赵国彻底踢出了统一六国的候补名单。
这是白起一生征战的顶峰,也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2、杀人魔王
空前绝后的纪录。白起从秦昭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被魏冉举荐,出任左庶长,到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的三十四年间,亲自指挥大战十余场,无一败绩,而且创造了许多战场奇迹。
在鄢郢之战中,以五万之兵,长途奔袭,直插楚国腹地,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楚军,采取水攻之法,大败楚军;在华阳之战中,还是长途奔袭,孤军深入,出其不意地出现在魏赵联军面前;在长平之战中,采取诱敌深入、分段切割、各个击破的战术,取得了歼灭赵军四十五万人的战果。在中国几千年的战争史上,甚至在人类战争史上,没有几个人能达到如此境界。所以,他是当之无愧的战神。
但是,他还有另一个名字:杀神,人屠。
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杀人最多的将军。据不完全统计,他指挥的十余场战役,斩杀敌国士卒不下于一百一十万。其中:
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
公元前280年,光狼城一战斩杀赵军三万人;
公元前279——278年,鄢郢之战水淹、斩杀楚军十五万人;
公元前273年,华阳之战斩杀魏赵联军十五万人;同年攻赵,斩杀赵军二万人;
公元前264年,陉城之战斩杀韩军五万人;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坑杀赵军降卒四十万人,斩杀赵军五万人;
……
以上合计一百零九万人。
这只是有明确记载的数字,那些在没有记载杀人数的战役中被白起斩杀的敌军连个数字都没有留下,就沉没到历史的长河中去了。
这是一个惊人的记录,那一组组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幸福的家庭,是无数个亲人望眼欲穿的期盼!
这一组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使当时的人们提起白起这个名字,都会胆战心惊!特别是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降卒,使白起永远贴上了“人屠”的标签。
②生命堆砌的历史。战国时期,各国之间连年征战。为了激发士兵奋勇杀敌的积极性,各国都以斩杀敌方士兵人数作为奖励提升的依据。所以当时的军队,不光是秦军,都很残暴,都以杀人为能事、为目的。
公元前389年的秦魏阴晋之战,吴起率领魏军斩杀秦军六万人;公元前341年的齐魏马陵之战,孙膑率领齐军斩杀魏军十万人。等等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计其数,不胜枚举。但秦国强大,秦军斩杀的人数肯定要多于其他国家。
这就被其他国家夸张渲染,就给秦军贴上了残酷无情、暴虐嗜血的标签。加上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对赵国降卒的处理,更是在天下诸侯中引起极大的震惊和恐慌,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啊?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啊?他还有没有人性?
但是设身处地地想想,处置四十万人的战俘,确实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当时秦国六十万大军,经过大战,死伤过半,要完全控制这四十万人,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收编吗?把这些人编入秦军,人数跟秦军人数相当,一旦哗变,后果不堪设想;放归吗?一旦这些人经过休整,重新武装,重返战场,那可是一支久经沙场的精锐之师啊,将会使多少的秦军将士流尽鲜血、付出生命?加之当时秦军远离本土,这一战耗时三年,秦国的后勤供应已是竭尽全力了,再加上突然多出来的四十万人,一人一天一斤粮食,就要增加四十万斤粮食,秦国根本就承担不起。
所以从当时情况看,只能是让他们消失,这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所以,白起做出了坑杀降卒的决定。从此就将他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ƒ历史学家的偏袒。但是同样是杀降,在史家笔下,项羽却成了英雄。
西楚霸王项羽五十四年后,在新安(今河南义马)坑杀秦国降卒二十万人。在当时项羽率领的反秦联军人数两倍于秦国降卒、天下群雄竟起、反秦灭秦呼声高涨、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项羽做出了坑杀降卒的决定。
奇怪的是司马迁及后世史家多对此解脱,什么秦军情绪不稳定,有哗变迹象;什么六国士兵仇恨秦国人,报仇心切等等。好像项羽的这一举动是顺应民意的正义之举,是万不得已的无奈之举。
这实际是对秦军的故意抹黑,也是对项羽的有意拔高。这是另一个话题,在此不再详述。
但是不管怎么说,项羽也好,白起也好,杀降,动辄数十万人,都是不能原谅的。这样的人,都应该被钉到历史的耻辱柱上。
当然,他俩的结局都是一样的,这可能是上天对他们的惩罚吧。
3、任性的代价
君王的心机。长平之战后,赵国上下陷入到巨大的恐慌和混乱当中。白起决定抓住机会,给赵国最后一击。他兵分三路,向赵国发起进攻。
赵国也从白起的动向中看出端倪。于是,他们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这次是赵国派人到秦国去,找到秦国的相国范雎,利用范雎对白起的嫉妒心理,说动范雎,向秦昭襄王建议撤兵。白起接到秦王撤兵的命令,知道是范雎在背后捣鬼,但也无可奈何,只能抱憾回国,让赵国又存在了四十年,也让秦国统一六国的时间又往后拖了四十年。
当然,导致秦昭襄王命令白起撤军的原因不单纯是范雎的嫉妒心,应该还有其他的原因。那就是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的上位主要依靠的是他的母亲宣太后及楚系外戚的势力,宣太后的弟弟魏冉起了决定性作用。魏冉从秦昭襄王十二年到四十一年,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三起三落,久居相位,他与宣太后及楚系外戚华阳君,外甥高陵君、泾阳君把持朝政,他的亲信白起、司马错、任鄙等人战功卓著,使秦昭襄王一直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
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宣太后去世,秦昭襄王在范雎的帮助下,终于向以魏冉为首的楚系外戚集团下手,魏冉被罢相,与其他几位楚系外戚一起被迁出国都,不久死在封地陶邑(今山东定陶)。
长平之战的巨大胜利使已经淡出人们视线多年的名将白起,这个当年魏冉的得力干将又回到了帝国的权力中枢,凭借这一空前胜利,白起的声望更是如日中天,对于白起的封赏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议论的焦点。
这使受尽权臣挤压的秦昭襄王深感不安。于是他欣然接受了范雎的建议。
国家大事,往往就在国家领导人的一念之间尘埃落定。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狗血,夹杂着决策者的小心思。
②判断失误了。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九月,也就是白起撤兵的当年,秦国再次发兵攻赵。当时白起有病,未能从军。到第二年(公元前258年)正月,秦军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损兵折将。前线战事的失利使秦昭襄王又一次想起了白起,这个秦国的军魂、战神。
这时白起的身体已经痊愈,秦昭襄王传令白起领军攻赵。但白起认为现在不是攻赵的最佳时机,不愿意领兵出征。秦昭襄王让应侯范雎去请白起,如果换做别人去请,白起也可能接受命令。但是范雎不行。
范雎是个心胸狭窄、又擅长权谋之术的人。他来秦国,首先是建议秦昭襄王驱散了以穰侯魏冉为首的楚系外戚集团,也使白起陷于十年的沉默期。
当时秦军连年征战,但是作为秦国第一战将的白起却几乎得不到领军出征的机会,这对于戎马一生、过惯了军旅生活的白起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惩罚。
长平之战起初的主将也不是白起。只是在两军相持不下、战争已经演变成秦赵两国的举国大战的时候,白起才被抽调上去,可以说是临危受命。
说明在穰侯魏冉被罢相以后,白起已经不是秦王心中的第一战将了。加之在长平之战后,应侯范雎为了挟制白起,撤回得胜之师;但是时隔半年之后却又发兵攻赵,这让白起心里充满了对范雎的不满,当然也有对昭襄王的怨恨。所以,白起就坚决拒绝了范雎,称病不出。
这次白起看错了对象,他也确实有点任性。常言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范雎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小人。白起的拒绝使他觉得自尊受损,没有面子。于是就在心里又增加了对白起的忌恨。
秦军围困邯郸八九个月了,期间也换了主将,但还是不能攻进邯郸半步。后来在楚国、魏国援军的联合攻击下,秦军遭受了巨大损失。前线失利的消息传回咸阳,白起说了一句最不应该说的话:“当年秦王不听我的话,才有今天的失败啊!”这话很快就传到了秦昭襄王耳中。他即刻命令白起率军伐赵,白起再次称病不出。昭襄王再次派应侯范雎去请,白起再一次称病不出。
秦昭襄王对白起彻底丧失了耐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白起也是个过于任性的人,个人恩怨在家国命运面前算的了什么?秦王第一次请他,只是秦军在前线受了挫折,战争进行的不顺利,所以秦王能容忍他;第二次就不一样了,前方战事吃紧,秦军已遭受失败,需要他出来稳定军心,扭转战局,但是他还是拒绝了,已经丧失了一个军人的本分,何况还是国家高级领导人呢。
于是秦昭襄王坚决地免除了白起的一切职务,降为普通士兵,让他到阴密(今甘肃灵台西)去。白起当时病重,没有立即成行。三个月后,诸侯联军进攻秦国,秦军一败再败。这时秦昭襄王非常恼怒,继而迁怒于白起,就派人驱逐白起,让他立即离开咸阳。
ƒ任性的代价。白起无奈,只能拖着病体,离开咸阳,向阴密而去。这时昭襄王与范雎等人在一起说起了白起,范雎就说白起离开咸阳时,好像很不满意,还说了一些怨恨王上的话。这时的秦昭襄王也是被愤怒烧坏了脑子,一怒之下,解下佩剑,让人送给白起,让他自裁。
使者在咸阳城西十里的杜邮亭(今陕西咸阳东)追上了白起。白起捧着秦王的佩剑,知道一切都要结束了。
实际上,穰侯魏冉罢相的那一天,他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只不过他是战神,对国家还有用,所以只是被雪藏了起来。但是危险一直在他身边,从来没有远去。他对自己面临的危险早就有认识,但是却对危险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对秦王、对应侯,一直还抱有侥幸之心。长平之战实际上是老天爷替他不平,给他一次展露才华的机会,但是他没有抓住。他是个固执的人,也是个认死理的人。
战争胜利了,他却跌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他是个军事天才,却是个政治的低能儿。相对于在战场上的指挥若定、奇思妙想,在朝堂上,面对权谋之士,他却显得无能为力、无计可施。他还以为是穰侯呢。实际上,他的政治生命早就结束了。
白起捧着秦王剑,仰望苍天。十年了,这一天终于来了。
回想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他无限感慨。他一生征战,从未有过失败,山东六国,他重创四国。赵国、魏国、楚国和韩国,在他的强力打击下,彻底熄灭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功勋;他一生征战,用兵如神、指挥得当、屡建奇功、斩敌无数,使秦军的威名震撼天下,“虎狼之师”名扬四海,奠定了以后秦国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的基础。但这一切都要成为过眼云烟,离他而去。
他仰天长叹:“我什么时候得罪了苍天,竟然落得如此下场!”他抚着冰凉的秦王剑,说:“我实际上早就该死了。长平之战,我坑杀了赵国四十万降卒,伤了天理,早就该死了!”于是饮刃而亡。
这一年,是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二月,关中地区最热的时候已经过去,秋天就要降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