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分量》连载 54
第四章 秦人崛起
十九、裂变 1--6
● 刘畅、刘松林 著

十九、裂变
从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到公元前362年秦献公去世,秦孝公继位,时间过去了二百六十年。这二百六十年间,中原各国互相征伐,国土重新划分,势力重新划分,而秦国却一直被牢牢地封闭在关陇一带,偏居一隅,连做观众的资格都没有。特别是秦国东面的邻国,从六卿专权、君臣相争的混乱到魏、赵、韩三国分晋,互相攻击,秦国都不能东出半步。而且时不时地还要让他们敲一竹杠,国界从黄河一直退缩到洛河、华县一带,那是怎样的积贫积弱啊!穆公时期在山东诸侯中树立的一点威信,聚集的一点人气全部消失殆尽,德公到穆公几代国君渴望融入华夏主流生活圈的企图彻底破灭,真正成为戎狄之邦。中原诸侯会盟也没人能想起还有个秦国。曾经饮马黄河、威震中原、独霸西戎的秦国完全被边缘化,这对于血液中流淌着华夏血统、灵魂中萦绕着雄健之风的老秦人,是一个无声的鞭策和激励;山东各国的轻视、蔑视也无时无刻不在深深的刺痛着每一个老秦人,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每一个老秦人:那饮马黄河的梦,那回归故里的梦!在经过二百多年的沉寂之后,他们又一次迈着刚劲坚毅的步伐,扣响着东出的大门。
1、新官上任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元年。
这个二十一岁的小伙子面对秦国积贫积弱、偏居一隅的现状,面对山东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强并立,周王室衰微的局面,提出了自己的施政纲领:布惠,振孤寡;招战士,明攻赏;发布求贤令。
首先是实施惠民政策,关注弱势群体,救助鳏寡之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加强社会保障,开展精准扶贫,强力改善民生。这是一个社会的良心,也是一个政府的良心。只有把社会保障做好了,只有把民生问题解决好了,老百姓才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全身心地投入社会生产和国家事务。当时战争频仍,有战争就有伤亡。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军烈属、伤残军人的生活问题,谁还愿意从军征战?所以,这既是民心工程,更是强基固本工程。
年轻的秦孝公抓住了问题的牛鼻子。
其次是明功赏,招战士。当时秦国还是奴隶社会,从军征战,全民都有;可是立功受赏、加官进爵,往往都是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专利。但是打仗仅靠贵族阶层是不行的,怎样才能调动普通民众从军的积极性,调动普通战士参战杀敌的积极性?秦孝公给出的办法是无论身份高低贵贱,一视同仁、论功行赏。这就打通了奴隶和平民改变命运的通道。
第三是广纳人才。当初秦穆公之所以能建立不朽的伟业,与他重视人才是分不开的。百里奚、蹇叔、由余、丕豹等人,都为秦国的强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秦穆公之后这二百年,再也没有贤能之士来秦国。所以,必须不拘一格降人才。于是,他向全国,也是向天下,发出了求贤令:
从前,我先祖穆公在位的时候,以岐山、雍城为根据地,对内德政仁治,对外强军兴国。向东平定祸乱、威服晋国,以黄河为界;向西传播文明、称霸戎狄,领土拓展到千里之外。周天子赐封穆公为伯爵,天下诸侯都来祝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成为万世敬仰的楷模!
之后到了厉公、躁公、简公、出子时期,内乱不已,政权不稳,无力应对外敌侵扰,三晋占领了我先祖留下的河西之地。天下诸侯也都鄙视我大秦,视我为戎狄未化之邦,处处打压、事事轻贱,真是往事不堪回首!
先父献公继位以来,亲自镇守边关,安抚将士;营建栎阳,靠前指挥,积极筹备东征,收复沦陷土地,弘扬穆公光荣!
先父的遗容常常浮现,先父的遗愿不断回响,使我心痛,催我奋进!外来宾客、国内民众,能有奇思妙策,使我国力强盛,雪我百年耻辱,实现我先祖遗愿的,我一定给他加官晋爵,裂土封侯!
秦孝公年轻气盛,上任伊始,三管齐下,积极实行德政仁治,关注和改善民生,使秦国民众对年轻的国君有了好感,很快树立了亲民爱民的好形象;论功行赏,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从军参战的积极性,激发了部队的求战欲望。
于是,秦孝公就乘着献公战胜的余威,向东进军,攻占陕城(今河南三门峡西),继续给魏国以压力;向西征讨戎狄,斩杀了戎王豲。这两战,是秦孝公的立威之战。秦军将士士气高涨,奋勇杀敌,一下子打出了秦国的威风,打出了年轻国君的锐气,打出了秦国东出西进的霸气,使天下诸侯不得不重新审视秦国这支来自西方的劲旅。
通过一系列的内政外交,秦孝公有为之君的形象逐渐明晰起来,秦国建设强大国家的形象也逐渐明晰起来。
公元前360年,也就是秦孝公继位后的第二年,周天子送来了祭祀周文王和周武王的胙肉,以示祝贺。这是周天子对秦国新一代领导人的态度。
相比于前两件事,秦孝公的求贤令在秦国国内和山东各国引起的轰动和影响不仅巨大,而且深远。这短短的一百四十三个字,通过对先祖穆公开疆拓土辉煌事迹的怀念和对以后百年屈辱的痛悔,向天下诸侯表达了秦国要重新崛起、恢复穆公荣耀的决心和信心,以及不拘一格招纳人才的愿望。就是这短短的一百四十三个字,打动了一个人,他的到来,使秦国彻底脱胎换骨,涅槃重生,从而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
2、相国家的门客
前面我们在介绍公叔痤时,曾经说过,他在以自己的方式,不遗余力的为秦国的崛起做着贡献。
这个时候,他又要出场了。不过这次他不是主角,但是由于有他这么个重量级的超级配角做铺垫,才使我们主角的出场显得那么不同凡响;同时也是由于他的自私和狭隘,也才使我们的主角有了机会,有了条件得以展示才华。
公叔痤是魏国相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时的达官贵人,都有豢养门客的传统。公叔痤既是相国,又是国戚,标准的达官贵人、名门大户,家中也有不少门客。他的门客中,有个中庶子,叫卫鞅。
卫鞅是卫国王族后裔,姓公孙,名鞅。因为来自卫国,又称卫鞅。后来在秦国被封为商君,封地在商於之地,按照古人以封地为姓的传统,又被称为商鞅。卫国是周武王的弟弟卫康叔的封国,说起来,商鞅也是姬姓后裔,因为是庶出,没有继承族姓,像其他诸侯庶出的子弟后代一样,被称为公孙,以示王室血统。
卫国不大,却出文化。当时的流行音乐“新声”,就出自卫国和郑国,引领一代潮流。这说明卫国政治环境宽松,社会思想活跃。
除了文化,卫国还出生意人,后来名闻天下的巨商大贾吕不韦就是卫国人,他从投资商品到投资政权,从经营财富到经营国家,玩的有点大。
当然,卫鞅和吕不韦都有共同的经历,生于卫国,成于秦国,名满天下,死于非命。看来从政的风险是很大的。
卫国建国时异地安置了不少殷商遗民,这些人有做生意的习惯,以后人们就把生意人称为商人,这就形成了卫国多商人、多富人的国情。
除了出大款,卫国还有一样特产,天下闻名。
当时已是战国中期,周初的礼乐文化、宗法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社会变革风起云涌,利益分配不断调整,变革已成大势所趋。各国都在寻找变革之法、强国之策。
卫国自己没有强大,却出了不少改革家。比如李悝,在魏国率先改革,并取得成功,使魏国这个新兴诸侯迅速强大;比如吴起,也是在魏国成就了一代改革名家、军事大家之名;比如卫鞅。
当然,卫鞅比前两位要晚的多。他也是循着两位前辈成功的脚印成长起来的。史书上说卫鞅好“刑名之学”,什么是刑名之学?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后来被称之为法家的政治主张,是讲究法令的学问。
李悝和吴起的成功事迹应该在他们的家乡卫国成为有志青年的楷模,无数人都在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卫鞅也是其中的一个。他学成以后,还是循着两位前辈的脚印,来到了魏国。但是他的运气差点,这时的魏国已经不是那个励精图治、求贤若渴、开放包容、积极进取的魏文侯当政了,现在是魏惠王,那个在历史上与孟子空谈古圣先贤、仁义礼智的梁惠王。
卫鞅没有人引荐,见不到魏惠王,于是就投到相国公叔痤门下,做了中庶子。如果公叔痤是个心胸宽广的人,卫鞅还是有机会的,毕竟公叔痤是相国,总理国家事务,也有资格向国君推荐人才。但偏偏的,他是个心胸狭窄的人,公叔痤知道卫鞅是个人才,但是就是不向魏惠王举荐,而是留在自己府中。这就给卫鞅离开魏国埋下了种子。但公叔痤毕竟也是国家领导人,阅人无数,他对卫鞅的认识还是比较到位的。
3、机会来了
公叔痤老了,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抗拒。
魏惠王看到这种情况,就问他:“您如果有个三长两短,谁可以接替您?”
公叔痤这时候想起了卫鞅,就向魏惠王推荐卫鞅。
魏惠王可能也就是随口一问,也可能他心中另有人选,还有一种可能,他觉得公叔痤就是资历老,能力各方面不是很出色,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他推荐的人估计也不怎么样。也还有一种可能,他认为公叔痤推荐自己的家臣,有培植羽翼、延续自己势力的嫌疑。反正不管什么原因,魏惠王没有接公叔痤的话,而是站起来要走。
公叔痤何等聪明的人啊,他立即拦下魏惠王,屏退身边的工作人员,悄悄地对魏惠王说:“大王如果不用卫鞅,就杀了他,绝对不能让他到其他国家去!”
这次魏惠王答应了。
公叔痤可能是吸取吴起的教训,这也是他一直不向魏惠王举荐卫鞅、也不放他走的原因。不推荐他,是怕他得宠了威胁自己的地位;不让他走是怕他帮助其他国家,威胁魏国国家利益。真是机关算尽!
客观地说,魏惠王也不会喜欢卫鞅的,俩人根本就不是一条道上的人。但是公叔痤下面的做法就有点匪夷所思了。
他回到家里,就对卫鞅说:“今天在朝堂之上,大王问我去世以后谁可以做相国,我向大王推荐了你。可是大王没有表态,从他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他没有采纳我的意见。于是我就向大王建议如果不用你,就把你杀了。大王答应了。我这是先国家后个人。你赶紧逃走吧,免得被大王抓住了!”
卫鞅听了这话,显示出超乎寻常的冷静。看来他在魏国这么多年,对魏惠王、对公叔痤的为人也是有自己的认识的。他说:“大王既然没有听从您的建议使用我,他怎么会听从您的建议杀我呢?”于是就没有逃走。
魏惠王下朝后就跟身边的人说:“公叔相国病的很严重,看来将不久于人世了,真是令人伤心啊!可他却想让我任用卫鞅这么个无名之辈做相国,真是太荒唐了!”
卫鞅的判断是正确的。魏惠王根本就没有把他当回事,在朝堂上答应公叔痤杀死卫鞅,他也不过是随口一说,并没有当真。所以事后也就没有安排对卫鞅的处置。
日子还是照旧,一天一天往下过。卫鞅之所以没有离开,他还是觉得魏国在天下诸侯当中,是最适合他发展的。所以他依然留在了魏国,留在公叔痤家中,做他的家臣。
这一留就是十年。
4、迷茫中的选择
这十年,魏国和秦国都发生了很多的事情。
魏国这边,公叔痤死了。魏国从最初的对秦国主动出击变成了被动防守,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离秦国太近,出于安全考虑,已经考虑东迁大梁(今河南开封)了。
秦国这边,秦献公励精图治、锐意进取,把重心放在东出争霸上,献公十九年到二十三年,连续三次打败魏军,石门一役斩杀魏军六万人,少梁一役,俘虏了魏国相国公叔痤,国势大振,诸侯震动。
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促使卫鞅不得不重新规划他的人生之路。看来魏国已经不适合他呆下去了。那么,哪里才是他施展才华、一展抱负的最佳平台?谁才是他的真命天子?
就在卫鞅苦苦思索、不得要领的时候,魏国西面的宿敌秦国却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新继位的秦孝公不仅保持了他的父亲秦献公的锐利作风,而且立志恢复秦穆公时期的强大国家,更重要的是还发布了求贤令,向天下人庄严承诺:谁能使秦国强大,他就给谁搭建平台,提供机会,让他施展才华,给他加官进爵、裂土封侯。
卫鞅感到这一次,也许机会真的来了。于是他就离开了生活多年,曾经寄托了他多少青春理想的魏国,来到被山东诸侯视作戎夷未化之邦的陌生国度——秦国。他的这一决定改写了秦国历史,开辟了秦国历史的新篇章。从此,他的名字永远与秦国绑在了一起,载入史册。
5、意气相投
走了个后门。商鞅来到秦国,又面临到与在魏国一样的困境。
如何才见到国君,得到赏识,得到重用?那可是一国之君,国家最高领导人啊,岂能是普通群众说见就能见到的?我们现在要见个县长都见不到,还说见国家领导人呢。何况过去还是封建专制,不是人民当家做主,更不是人民政府。加之商鞅又是个外国人,一没名气二没地位三没关系,凭什么就能让秦孝公认识他?所以他就投在了秦孝公的宠臣景监门下,希望得到引荐。
景监是楚国人,是楚系外戚集团成员。除此之外,景监还是个厚道人,也是个很谨慎的人,更不像公叔痤那样狭隘。但毕竟是向国君推荐人才,不是随便引见个人,必须考察清楚,千万不能走眼的。他在对商鞅做了一年多快两年的考察后,认定商鞅是个人才,堪当大任,于是就向秦孝公郑重其事地推荐了商鞅。
景监是秦孝公跟前的宠臣,所谓宠臣,一定是跟国君脾气相投,在工作关系之外私人关系也很好的那种,既是上下级关系,也是哥们关系。所以秦孝公就很信任他,让商鞅进宫,当面谈谈。
商鞅从来就没有见过秦孝公,他对秦孝公治国理政的思想还不清楚。当然过去不像现在,有报纸,有网络,有广播电视,特别是有手机,有微信,国家领导人有什么重要指示,瞬间就传遍全国;或者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个“两学一做”什么的,国家领导人治国理政的思路全国人民就都知道了。过去什么也没有啊,也不兴组织群众学习、搞群众运动,仅仅根据社会上的一些传闻是很难把握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思路的。
于是商鞅决定先试探试探,先抑后扬,看看秦孝公的兴趣点在哪个方向。
②来个欲擒故纵。第一次见到秦孝公,商鞅大谈三皇五帝仁爱之道,从女娲到神农,从黄帝到颛顼,大讲古之圣贤仁人。秦孝公一开始还是有一下没一下的听着,后来就打起瞌睡。商鞅讲完后秦孝公就埋怨景监识人不明,景监就埋怨商鞅。商鞅就说我给他讲古圣先贤的帝王之道,他不感兴趣嘛。
于是请求再见秦孝公。五天后,秦孝公又召见了商鞅。这次商鞅给秦孝公大谈文王武王礼乐之道,还是没有说到秦孝公心里去。秦孝公就又埋怨景监都给他引荐的什么人啊。商鞅说我这次给孝公讲的是礼乐王道,他还不接受。于是就让景监再一次求见秦孝公。
一般人到这里就不敢再求见孝公了,毕竟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啊。可能是商鞅自恃有干货,所以心里不怯;也可能是景监跟孝公关系确实不一般,不怕孝公为这么个事给他翻脸;还有可能是景监已经把商鞅的学说给孝公透露了,孝公对商鞅充满了期待。不管怎么说,最后孝公还是又一次召见了商鞅。也有可能是史官们为了增强历史的可读性,演绎了一把,反正是孝公又一次给了商鞅机会。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这都是非同寻常的。不是名震天下的大腕,谁敢这样啊?
ƒ终于切入正题。这次商鞅不再高谈阔论古圣先贤,而是大谈春秋五霸如何强国,战国之间如何争胜,这下正中秦孝公下怀,可是秦孝公只是说好而没有表示要重用商鞅,他出来后对景监说:“你这个朋友肚子里有货,还需要深入了解!”景监一听,心里一喜,有门啊!商鞅心里也清楚,秦孝公已经接纳了他,准备重用他,只是嘴上没说出来罢了。
过了几天,秦孝公又一次召见商鞅。这一次商鞅心里已经有数了。他大讲特讲战国之世的强国之道,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俩人一直谈了几天几夜,意犹未尽。商鞅的学说彻底折服了秦孝公,打消了他心中的最后一丝疑虑,坚定了他使用商鞅、变法图强的决心和信心,开启了秦国富国强兵的闸门。
所以说,人有才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会推销自己,要让别人赏识自己、接纳自己。百里奚是这样,由余是这样,商鞅也是这样。当然后来在秦国建功立业的张仪、范雎、李斯等人,都是这样。这还不够,还要瞅准对象,百里奚在齐国、虞国都没有成功,却在秦国成功了;由余在西戎没有成功,也在秦国成功了;商鞅在魏国没有成功,最后还是在秦国成功了。这说明平台很重要,平台的CEO很重要。如果没有秦穆公、秦孝公这样的领导赏识重用,百里奚就会老死楚国,到死也就是个放牛的;由余只能在戎王跟前,进入不了文明社会;商鞅在魏国也就那么回事了。两千年后的我们,谁还知道他们呀。
6、又一个关于诚信的故事
政府的公信力是很重要的。秦孝公在对商鞅进行了全面考察后,决定让他主持,进行彻底的变法。但是秦国经过多少年,特别是近百年来的动荡,政策朝令夕改,政令反复无常,政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老百姓都不太相信政府的话。
商鞅变法的根本就是要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让普通民众得到获得感,享受到变法带来的好处,调动广大民众从事耕战的积极性,建立步调一致、政令畅通的新型战国。这就需要民众的支持和参与。
但是怎样才能让民众相信政府变法的决心,怎样才能让民众相信变法不是对民众的又一次欺骗和掠夺,怎样才能让民众相信政府的诚意,重新树立政府的公信力,成了变法成败的关键。
实际上,专制体制下政府的公信力,从来就是个问题。因为没有人能监督、制约政府。而绝对的权力也会滋生特权思想、特权阶层,养成官员们一朝大权在握,就任性妄为、天马行空的习惯。一旦彻底失去民意,激起民怨,就会改朝换代。
新生的王朝往往都会重视自我约束,或者鼓励第三方监督。但是由于体制的缺陷,到后来就不再坚持了。历史就这样周而复始,在重复中前进,在轮回中发展。
周建立政权和执政初期,周文王、周武王都能够做到仁爱诚信,但到了后来的周王,就逐渐没有自我约束能力了,屡屡失信于朝堂,失信于诸侯,到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诚信尽失,身死国灭。王室的作为也影响着社会风气,带动着民众的行为。
中华民族从三皇五帝以来就讲究圣人治国、以吏为师,就是民众要以王室、以官员为榜样,不像现在,往往是社会闲人引领时代潮流。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就是讲领导、官员的社会影响力。政府不讲诚信,官员不讲诚信,社会民众就不可能讲诚信。大家互不信任,互相猜疑,这样的国家,这样的社会,还有什么凝聚力?还有什么前途?
所以商鞅变法,从树立政府的公信力开始,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抓住了牛鼻子。
那么,怎样才能让民众相信变法,怎样才能树立政府的公信力?商鞅的办法不是开会发文件,不是搞运动,而是从一件小事入手做出样子,让事实说话。
②一个流传了千年的故事。有一天,商鞅让人在秦国都城雍城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贴出告示:谁把这根木头搬到都城北门去,赏“十金”。
金是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先秦时期一金就是一镒金,一镒就是二十两,相当于现在一公斤。当时没有黄金,金是指铜,但是价值相当于黄金。十金就是十公斤,就是一万克黄金,搁现在,那得多少钱啊!围观的人倒是不少,就是没有一个人相信。不就是搬一根木头嘛,给这么多钱,谁信啊?想把我们吃瓜群众当猴耍啊?
商鞅一看,就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这可是五万克黄金啊,大家吵吵嚷嚷,都认为这不过是官府拿老百姓开涮,说不定背后还有什么阴谋呢!所以很长时间也没有人动。
商鞅有点失望,看来官府的公信力确实成问题。但是反过来想,这事也有点太出格,不就是扛个木头,三丈长的木头,有多重?从南门到北门,有多远?但是就是这么一点事,做成了可就摇身成为百万富翁了、千万富翁了,多少人几代的努力都积累不了这么多财富啊!当然,只有出格,才能显示诚意。
人里面啥样的都有,就在大家都不敢响应的时候,有一个人上来了,他觉得大不了得不到赏金,光天化日之下,也不会有什么危险吧?不就是费些功夫、费些力气么!于是他就把那根木头扛起来,一路小跑到北门去了。
根据考古挖掘,秦都雍城东西长3480米,南北宽3130米,南门到北门,直线距离也就三公里多一点,正常人的速度,也就半个小时四十分钟,扛着木头走,也不会超过一个小时吧?
不过就是这么一会会功夫,万一真的成了呢?当那人在众目睽睽之下,把木头从南门扛到北门,大家的目光都盯住了商鞅,看着这个官员说话算不算数,看看他今天能不能兑现诺言,那可是五十金啊!
只见商鞅不慌不忙,把那个扛木头的人叫到跟前,一番嘉奖,又让他擦了擦汗,喝了口水,然后,让军士们抬出赏金,当众赏给那个扛木头的人。
大家傻眼了,都后悔错过了一次发财的机会。真是习惯害死人啊!这就是成语徙木为信的来历。
这件事很快就传遍了全国各地,大家觉得现在的君上跟以前不一样了,看来,可能要有大事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