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分量》连载 52
第四章 秦人崛起
十七、复苏
● 刘畅、刘松林 著

十七、复苏
1、形势变了。公元前425年,秦怀公被庶长晁和大臣逼迫自杀,怀公的孙子灵公继位。
这个时候,国际形势已经发生变化。晋国宫室已经衰落,赵、魏、韩三家势力增大,自称诸侯,俨然国中之国,晋灵公反而向赵、魏、韩三家称臣,就这样也没有逃脱被杀的命运;吴国在短暂的强盛之后,昙花一现,被越国消灭;楚国逐渐在南方坐大。秦国在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消沉之后,国力有所恢复,国势逐渐强大,又迈开了向东扩张的步伐。
2、抢占舆论高地。这次东出,秦国吸取了之前秦穆公时期总被中原诸侯看作戎夷之邦的教训,首先从舆论和血缘传承入手,表明秦在身份上的正统地位,为东出扩张营造道德高地。
秦灵公在对雍州当地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研究之后,发现这里曾经是炎帝和黄帝的发祥之地,而且黄帝曾在这里立畤祭祀天帝和炎帝。
这一发现不得了,中原华夏诸国视炎黄二帝为正统,而秦国,就扎根在炎黄故地啊,这可是一张绝妙好牌。
于是在继位后第四年(公元前421年),秦灵公在吴山(今宝鸡市区西北)做吴阳上畤祭祀黄帝,做吴阳下畤祭祀炎帝。这种对祖宗的祭祀向天下诸侯表明秦并不是戎夷之邦,而是华夏正统。这就使秦国在道义上、文化上、血统上有了自信,也为秦国东出找到了道义上的依据。
这一在郊野筑坛做畤、祭祀天地祖宗的做法为以后历代王朝所继承,北京的天坛就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天帝的场所,祭祀天帝也就成了帝王的专利和特权的象征。在做好思想上、舆论上的准备后,秦灵公就开始在行动上实施东出战略。
3、攻守河西。河西之地是晋惠公为了报答秦穆公的拥立之恩,割让给秦国的。其中的恩怨波折我们在前面已经做了叙述。对此晋国一直心有不甘。经过麻隧之战(公元前587年)和棫林之战(公元前559年),晋国又重新占领了河西。从此,河西之地就成了秦国心中永远的牵挂。
秦灵公六年(公元前419年),魏国为了进一步巩固对河西的占领,在少梁(今陕西韩城南)筑城。面对这一挑衅行为,秦灵公采取了果断措施,予以坚决反击。这是棫林之战一百四十年后,秦国向中原诸侯发起的第一次进攻,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却发出了一个信号,表明了一个姿态,那就是秦穆公时期的那个强大秦国又回来了。
秦灵公十年(公元前415年),秦国在籍姑(今陕西韩城北)筑城,把秦国的势力进一步向前推进。
秦简公元年(公元前414年),与魏国战于郑(今陕西华县东)。
秦简公六年(公元前409年),魏国以著名的军事家吴起为将,向秦国发起反攻,占领了洛阴(今陕西大荔东南)、郃阳(今陕西合阳)等五座城池。秦国在洛水一线构筑城防工事,在重泉(今陕西蒲城东南)筑城。
秦简公九年(公元前406年),魏国任命吴起为河西守,吴起改革兵制,创建了战斗力超群、令诸侯各国闻之色变的“魏武卒”,给秦国带来很大压力。
秦简公十四年(公元前401年),与魏国战于阳狐(今山西垣曲东南)。
秦惠公九年(公元前391年),进攻韩国,占领了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六座城池。
秦惠公十年(公元前390年),与魏国战于武城(今陕西华县东),在陕(今河南三门峡西)设县。
秦惠公十一年(公元前389年),举全国之兵,与魏国战于阴晋(今陕西华阴东),败于名将吴起之手。
秦惠公十三年(公元前387年),对秦躁公二年(公元前442年)反叛归蜀的南郑(今陕西汉中)进行征讨。
这一时期,秦国与魏国、蜀国之间连年征战,反复拉锯,互有胜负。尽管秦国没有取得大的胜利,但却能够独立应对来自东面魏国的进攻,特别是吴起及其魏武卒的凌厉攻势,没有出现像麻隧之战那样的重大失败。
经过一系列的内政外交,秦国逐渐稳定了内部局势,稳定了西、南、北三面边境,特别是东、北部临近魏国地区,为下一步的东出奠定了基础,逐渐从棫林之战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由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