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蝉,你是麟游人吗?吴万哲 ‖《文论箩筐》
20、貂蝉,你是哪里人?原创 吴万哲 西府新传奇 貂蝉,你是哪里人?●吴万哲[编前话]这是篇旧稿,约写于1996年春。原题《貂蝉,你是麟游人吗?》可能编辑怕太大胆,故改此名。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貂蝉,故里在何处?一直是许多地方争论和热议的话题。特别是近年,旅游热兴起,名人故里便成了吸金揽银的招牌菜。同样,貂蝉故里在哪里,每隔几年就要热炒一回,不为一个古人的籍贯,而背后是惊人的文化财富。如果,我要说貂蝉故里在麟游,一定有人会骂我胡说。看官,稍安勿燥,瞧罢此文再上气。遗憾地,前几年看到一篇文章,全国好多地方在争,可我们某些地方的某些官员却明确告诉记者“我们不参与争论”。噫,真令人悲催啊!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也是为政者“守土有责”的重任。不知道的,不懂的,可问问老先人,千万不可因了一句不负责的话,而将真金当瓦片扔掉。曾记得当年我省丢了“走西口”、“黄石孩子”,省委主要领导曾在大会上讲,“守土有责”不仅仅指看得见、摸得着的资源,文化资源同样也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瑰宝。有时候文化资源的保护,很需一些吃饱了撑的文化人的挖掘研究。如,我们的炎帝陵,当初可是一块荒坡地啊,如今海内外仰望。要不是我们一些有使命感的文化人相争,恐怕老祖宗早被人家抢去了吧?貂蝉是麟游人吗?我不知道,但我却这么说。你相信吗?说明一点,花花庙乡如今合并到子酒房镇,是我的家乡。距焦家沟不远处,便是古普润县城旧址,不防可去访古怀旧。貂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人之一,有关她的传说、故事、戏曲多如牛毛。电视剧《三国演义》虽把貂蝉处理得“来去匆匆”,但她那美丽动人、大义凛然、为国除奸的女中豪杰形象仍活灵活现。于是,人们便自觉不自觉地问一声“貂蝉,历史上真有其人吗?”“貂蝉,到底是哪里人氏?”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我国记述汉代历史的著名史书《后汉书》《三国志》等书中均未有貂蝉其人的记载,所以历史上传统的说法是,貂蝉为宋元以来话本、戏剧、小说中所塑的人物,不是历史上的真人,其理由来自陈寿的《三国志》。该书说,吕布先为丁原帐前骑都尉、主薄等职。丁原对其十分亲近信任,汉灵帝驾崩,何进召丁原诣洛阳,吕布随军入京,后董卓诱骗吕布杀了丁原,并收为义子,命为骑都尉,封都亭候,但董卓深知吕布凶恣,常常猜忌甚是畏惧。《三国志·吕布传》还说:“卓常使布守中阁。布与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因此吕布去见司徒王允,向王允诉说几次见董卓有杀害自己的意思,王允便利用了这一矛盾,以吕布为内应杀掉了董卓。这里,陈寿在叙写王允设计杀董卓时从未有一女子介入,而唯一有点影子的就是一句“布与卓侍婢私通”,后代文人便根据这一句,演义出了一个活脱脱的红粉英雄貂蝉形象。但也有人不同意此种观点,理由是:既然史籍中无貂蝉其人,后来何以演义出凤仪亭、连环计、斩貂蝉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故事?何以把貂蝉跟王允、董卓、吕布等人的故事联系得那般天衣无缝?明、清等许多史家都发出过这样的质疑,而最著名的当推近代著名学者、史学家蔡东藩先生了。他在《后汉通俗演义》第69回新加的类批中这样写道:“貂蝉不见史传,但证诸稗史,传闻凿凿,谅非无稽。”蔡先生在这回总批注中又说:“或谓貂蝉为他人所捏造,故不见史传,然观唐朱贺《吕将军歌云:‘磕磕银盘摇白马,傅粉女郎大旗下’,可见当时必有其人。”蔡先生是近代著名史学家,而且史界公认此公有考据癖,他著500万言的《中国历代演义》,“以史为证,务求确凿;以轶为纬,不尚虚诬”。但对待貂蝉时却并非因史传无名而否定,倒是以“谅非无稽”“必有其人”纳入自著,还给貂蝉以极高的评价,想来蔡公之说也不无道理了。既然有人承认貂蝉历史上实有其人,那么,她的故里在何方,便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然而,她毕竟“史出无名”,任凭下多大的功夫,也有些徒枉,人们便把目力全部盯视在了古代的话本,戏曲和民间的各种传说上。据笔者所知,目前流行的貂蝉故里说竟多达五种之多。一说,貂蝉是陕西米脂人,这一说在我省影响很大。近代文人墨客笔迹中多有流露。《陕西日报》1995年5月12日头版《美哉,米脂婆姨》一文中,肯定地说:“三国时有着羞花闭月之貌的貂蝉,就出生在米脂。”但据笔者收集到的资料看,一般在叙写此事前面都冠以“传说”二字。康熙版《米脂县志》有:“传说河西有貂蝉洞”的记载。新出版的《米脂县志》还收录了一篇《貂蝉的传说》,着重渲染了貂蝉降生和成长的神话故事,谓貂蝉乃人(北山郎)与神(牡丹仙子)结合所生,食牡丹花露而长成美人。笔者还从流行的杂志上收集到两则说貂蝉是米脂的传说,一则说貂蝉母亲是羌族女子,梦月入怀,便生貂蝉,随她降生,家里奇香沁人;另一则说貂蝉降生时有彩貂缠着,所以叫“貂缠”,后叫转成了貂蝉。还有人说,此说来自流传在陕北地区的“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这句谚语。既然米脂的婆姨长得漂亮,那古时的大美人貂蝉一定是米脂人了。但值得注意的是,传说本身就没有多少真实性,又虚构得如此缥缈,就更降低了可信度。二说,貂蝉是甘肃临洮(今甘肃岷县)人。此说来源于元代《三国志平话》中,即貂蝉名字最早出现在文字中的一本书。《平话》写董卓在王允家中见到貂蝉,王允介绍说:“此女关西临洮人也,姓任,小字貂蝉。”然而《平话》在写王允向董卓介绍之前,貂蝉曾给王允做过自我介绍,貂蝉曾说:“贱妾本姓任,小字貂蝉,家长是吕布,自临洮关相失,至今不曾见面……”从这里明显可以看出,貂蝉介绍的是“自临洮关相失”,而非说是“临洮人”,而王允是为了诓骗董卓,信口将貂蝉说成是临洮人的。三说,貂蝉是山西忻州人。此说也是来源于文学作品。《三国志平话》之后的元杂剧《锦云堂暗室连环计》第二折中,有貂蝉对王允说的一段话。蝉说:“你孩儿不是这里人,是忻州木耳村人氏,任昂之女,小字红昌,因汉灵帝选宫女,将您孩儿取人宫中,掌貂蝉冠来,因此唤做貂蝉。灵帝将您孩儿赐于丁建阳,当日吕布为丁建阳养子,丁建阳却将您孩儿赐于吕布为妻。后来黄巾贼作乱,俺夫妻二人阵上失散,不知吕布去向,您孩儿幸得落在老爷府中如亲女一般看待……”貂蝉这一番道白宛如今日生人的履历表,其身世、遭遇都一清二楚了。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临洮说”“忻州说”都是文学作品,真实性到底有多少呢?四说,貂蝉系河南郏县人。此说有点类似“米脂说”,其来源是流传于民间的两句谚语,叫做“张常萝卜石桥姜,申候姑娘不用相”。说郏县张常的萝卜出名,石桥的生姜出名,而申候的姑娘则俊美无比,提亲时根本不用相看,因为古时出过大美人貂蝉。还说三国时魏都在洛阳,而郏县距洛阳又很近,貂蝉是郏县人比较可信,但同样缺乏文字记载。五种说法,貂蝉是陕西宝鸡市麟游县人。提出这个问题,有人或许觉得有些荒唐。在陕西,貂蝉是米脂人似乎已有了定议,你又说是麟游人,有根据吗?笔者是土生土长的麟游人,从小就听人说三国时期的大美人是麟游县花花庙乡焦家沟人。近年来为此还多次详查过一些方志类资料,但均一无所获,便也效仿外地人,把目标盯在了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上,至今见到的文字记载仅有两则:一则是北京当代著名小说家朱晓平,在麟游风土系列小说《福林和他的婆》中,这样写道:“这里的水土只养女人不养男人,男人出生得……唯这女人却个个出生得桃花肤色,美如天仙,据说三国时期的大美人貂蝉就托生在县西的某个山村。”该小说曾被评为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以此改编的话剧《桑树坪纪事》曾轰动欧洲,被戏剧界誉为新时期的《雷雨》。二是《陕西日报》增刊《星期天》报向景安先生的文章《多种艺术形象的貂蝉》(载《陕西日报》增刊《星期天》1995年2月18日),里面讲到貂蝉籍贯时,写道:“还有的人认为貂蝉是陕西麟游县花庙(应为“花花庙”)乡焦家沟人。这是因‘焦’‘貂’二字同音。”以上两说,朱晓平君用了“本县西某个山村”,就是按麟游县人口头传说的花花庙乡焦家沟村,而向景安先生(目前笔者尚不知此公资料来自何处)竟说得如此确切,而且同流传在我县民间传说的说法竟不差分毫,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实际上麟游民间关于貂蝉的传说同样多如牛毛。传说貂蝉岀生时麟游山上的桃、杏花三年没有开花,才生出了貂蝉这样的美人,原来桃杏花的精气、灵气全让貂蝉采食去了。又传说貂蝉降生时正值夏天,窗外的老槐上有只蚱蝉鸣叫,其母便给女儿起名叫“蝉儿”,原叫“焦蝉”,后入宫戴的帽子叫“貂蝉”,便把焦”叫转成了“貂”。还传说,为何现在麟游县有地方病,是因为三国时出了大美人貂蝉,宋代出了美男子孟良(即宋代大将孟良),把麟游的脉气拔光了,云云。就是麟游女孩儿每年端午节戴的香包,传说也与貂蝉有关。说貂蝉有个狐臭病(这与演义家所说的古代四大美人的四大缺陷也出奇的吻合),一到热天就散发出一种难闻的气味,貂蝉心灵手巧,把从山上采来的中草药香草装在布囊中戴在身上不仅难闻的气味没有了,从人前走过,还留下丝丝缕缕的芳香。因貂蝉是出名的美人,其他女子便争相效仿,相沿成俗。不仅人们口碑这样说,而且一些传唱文学也有类似的说法。如县西紧邻花花庙乡的酒房乡一带地台社火小曲《玩花灯》中唱道:“三对灯呀什么灯?麟游出了个大美人。美人本是貂蝉女,为救国家献了身。”《十对花》中也有类似的唱词:“五对花来什么花?貂蝉戴的牡丹花。吕布父子害百姓,小女除奸立大功。”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貂蝉是麟游人。麟游曾是西周王朝的发祥地,隋唐时封建帝王又在此修建了闻名中外的避暑离宫九成宫,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然而麟游又是个较为封闭的地方,许多珍贵和美丽的事物“养在深闺人未识”。举一简单例子,就是名扬海外的皇帝离宫九城宫,直至本世纪七十年代,连当地机关干部也还不曾知晓。县志办一同志遗憾地说,他七十年代初在公社当书记,有人说咱县是九城宫的遗址,他曾大加批驳,而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人们才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再如唐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的《九成宫醴泉铭》碑,明明在麟游县,可直到八十年代初还有人争论说他家乡之碑为真迹,直至千里迢迢到麟游观瞻后,方才偃旗息鼓。麟游历史在元以后走了下坡路,断档现象很严重,如今许多研究都是“出口转内销”,当今北京、山西、西安等地有人提出貂蝉是麟游人,是否他们手头真有这方面的文字记载也未可知,这点还得求教于更多的史学家们。 (作者单位:麟游县委宣传部)(责任编辑:白清)(原载宝鸡市委党校主办《宝鸡理论学刊》1996年第3期》)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