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分量》连载 51
第四章 秦人崛起
十六、百年孤独
●刘畅、刘松林 著

十六、百年孤独
公元前577年,秦桓公死,他的儿子秦景公继位。一直到秦灵公六年(公元前419年),秦国在哀公、惠公、悼公、厉共公、灵公等六位国君在位的一百五十年间,基本上采取守势,除了在秦景公十五年(公元前562年),为了帮助郑国,在栎地(今山西永济西南)小胜晋国外,没有主动向中原诸侯发起过进攻。当然秦国后来也为这次战役付出了代价。
晋国在秦景公十八年(公元前559年),再一次联合中原诸侯,向秦国发动进攻。联军长驱直入,秦军节节败退。联军突破泾河防线,到达棫林(今陕西华县东)后撤军。第二年晋悼公去世,其子晋平公继位,晋国的国势逐渐减弱,不再发动对秦国的大规模进攻。二十四年后(公元前526年),晋国六卿势力越来越大,宫室越来越衰弱,无力再发动对秦国的战争,两国渐渐归于平静。
1、内部的团结稳定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秦景公感受到了新的危机。
这一时期,是秦国国力止跌回升的关键时期。
秦景公在经历了棫林之战的重大失败后,国际形象和国内威望都遭遇到空前危机。但有一个人却因为其在外交上的突出表现和在国内的特殊身份,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俨然一颗即将升起的政坛明星,大有取代秦景公之势。
这个人就是秦景公同母异父的弟弟后子鍼。
公元前550年,为了保证东部边境的稳定,秦景公亲自赴晋国,与晋平公商谈会盟。但是这个时候,两个国家已经失去了互相信任的基础,尽管秦国方面积极主动,表示出了极大的诚意,从表面上看,好像取得了成功。两国领导人面也见了,手也握了,饭也吃了,酒也喝了,友好条约也签了。用《新闻联播》的标准说法应该是:秦景公此次访问晋国取得了圆满成功,两国领导人就双方感兴趣的话题作了深入讨论,并对双方在国际重大问题上的一贯立场表示赞赏,都表达了进一步加强两国在国际事务、经贸往来、武装部队等方面合作交流的愿望,加深了两国的传统友谊。会谈在友好气氛中进行。
但是谁也没有当真。秦景公回来后,两国就废弃了盟约。公元前547年,秦景公又派后子鍼到晋国去,再一次表达了要与晋国订立盟约、搞好外交关系的愿望。晋国对这次会盟也很重视,上大夫叔向认为“秦、晋两国多年不和,如果这次和谈能够成功,对两国人民都有好处;如果和谈不成功,三军将士将要暴骨沙场”,所以亲自安排接待。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后子鍼终于不辱使命,与晋国达成了和解。这就为后子鍼在国际上和国内人民心中加了分。
秦景公也很高兴,对后子鍼越发信任,把很多的国家大事都交给他去办理,后子鍼也是尽心尽力。这样后子鍼在国际国内的影响越来越大,俨然成了秦景公的代言人,犹如两君并列。秦景公感受到了深切的威胁,这是典型的帝王思维。
②楚灵王上位的连锁效应。
秦景公三十六年(公元前541年),与秦国相邻的楚国发生了一件大事。楚郏敖(楚王)的叔叔——公子围杀死了楚郏敖和他的两个儿子,自己做了楚王,这就是楚灵王。楚国和秦国是多少年的友邦,这件事引起了秦景公的高度警惕。秦景公自觉年寿已高,可能将不久于人世,从后子鍼现在的情况看,保不准有一天他也会做出公子围这种事,那可是他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就对后子鍼有了忌惮之心。
常言说知子莫若母,这一切都被秦景公和后子鍼共同的母亲看到了,她已经从大儿子秦景公的眼神里看出了杀气。所谓天下父母疼小儿,这些年在她和秦景公的呵护下,后子鍼在积攒人气的同时,也积攒下巨额的财富。要命的是这时候已经有人向秦景公反映后子鍼的种种不轨行为了。
手心手背都是肉,哪个儿子受到伤害都是做母亲的不愿意看到的。于是,她就劝小儿子后子鍼离开秦国。“你如果不离开,很有可能被选取为你哥哥殉葬!”子车氏三贤的故事再一次被提起。于是后子鍼就带上他的财富,足足装了上千辆车,到晋国去了。
ƒ后子鍼的奢华流亡。
用现在的外交语言说,后子鍼是晋国人民的老朋友。晋平公热情接纳了他。后子鍼是流亡公子,驴死了架子不能倒,况且他还不是一头“死驴”。于是,后子鍼就在黄河上搭建了浮桥,宴请晋平公,行见面之礼。当然对秦景公而言,钱财不是问题,只要后子鍼不贪图权位,天空就会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
中华民族可是礼仪之邦,礼仪的隆重程度和礼金的厚重程度往往会决定他以后在晋国的地位,当然,你懂得。
晋献礼品的车辆每十里一批,从秦都雍城到晋都绛城,绵延不绝,行九献之礼,场面极其隆重。
司马侯就问后子鍼:“您的车辆都在这里了吗?”好像感觉还不够多,看来晋国君臣对后子鍼的期望值是很高的。
后子鍼回答说:“这已经够多了。如果比这少,我怎么能见到你呢?”
司马侯就向晋平公报告,并且说:“秦公子最终还是要回秦国的。我听说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的过错,一定有好的计划。好的计划,老天爷也会支持的。”
于是晋平公就安排后子鍼住在了晋国。
④智者的选择。
后子鍼去拜见赵孟,就是赵武,那个赵氏孤儿。于是就有了下面的对话。
“您打算什么时候回国呀?”赵孟直视着后子鍼,语气咄咄逼人。
“我是担心被国君选取殉葬,因此留在这里,准备等到新君即位以后就回国。”后子鍼明显地感觉到了赵孟的敌视,他的回答不卑不吭。
赵孟又问:“秦国的国君怎么样?”
后子鍼平静地答道:“无道。”
赵孟进一步问道:“那秦国会灭亡吗?”
这个问题实在是有点过分,但后子鍼现在是寄人篱下,何况他也不是个逞口舌之快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一代君主无道,国家还不至于陷于绝境。秦国能够立国,肯定有立国的资本。不经历几代国君的荒淫无道,是不会灭亡的。”
赵孟可能也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话有点过分,就转换了话题:“那你能看出你们国君还能活多久?”
后子鍼回答说:“可以。”
赵孟接着问道:“大约多久呢?”
后子鍼还是那样不紧不慢:“我听说,国君无道而粮食丰收,这是上天在辅助他。最少还得五年吧。”
赵孟看着太阳的影子,说:“早晨都等不到晚上,谁还能等五年?”
后子鍼出来后给人说:“赵孟将要死了。主持国家大事,既想混日子又怕自己命不长,他还能活多久呢?”
看来是秦景公想多了,这个后子鍼好像不是个心怀不轨的人。后来秦景公死后,秦哀公继位,后子鍼就回到秦国去了。秦哀公安安稳稳地做了三十六年国君,后子鍼也没有做出任何僭越之事。
以后子鍼的能力,做国君没有任何问题,可能还会比他哥哥做得好。但是这就是命运,往往上天的选择会有些偏差,有能力的人不一定就能成功。
后子鍼为了秦国的稳定选择了出走,当然,这一切也是在秦景公默许下进行的。说到底,他从内心深处也是为了秦国的稳定。
那么,会不会是兄弟俩为了保持秦晋两国的友好关系,为秦国争取和平发展空间,故意演了这一出呢?
2、医和的预言
秦晋两国的关系进入了相对的平稳阶段。互相之间的不信任感慢慢减少了,人员互访交流多了,看对方也顺眼了不少。有时候还互相帮个小忙,在当时诸侯之间为霸业争得你死我活的背景下,倒也显示出难得的和谐融洽。
这一年,晋平公病了,遍请天下名医,都没有办法,听说秦国有个名医叫医和,医术高超,就向秦国求助。
友好邻邦的国家元首病了,这可是检验两国关系的时候,也是秦国在国际上露脸的时候,这个机会不能错过。
于是秦景公就派医和去晋国。
医和是个爽快人,他到了晋国,给晋平公做了一番检查之后,直截了当的对晋平公说:“您的病我治不了!”
晋平公觉得很奇怪,这是什么话?我眼巴巴的请你来,你不可能就这样打发我吧?于是就不太高兴,说:“这话怎么说?”
医和不紧不慢地说:“您的病不是饮食不当,也不是鬼邪缠身,而是君上您沉湎女色、纵欲过度、丧失心志引起的,这叫做‘蛊’,靠药物是没办法的,让我怎么治疗?”
晋平公听了,心里越发的不高兴,这男欢女爱人之常情,怎么就能致病,还是个什么劳什子“蛊”,居然就能迷惑人,让人丧失心志?太玄了吧?这世上男人不爱女人,那才叫有病呢!所以晋平公就说:“照你这么说,男人就不能亲近女人了?”满脸的不屑。
医和听出来晋平公心里的不满,他知道晋平公心里想的什么。他行医多年,阅人无数,这样的权贵人家,他见的多了。所以就继续说道:“女人不是不能亲近,而是要有节制。世间万物,都要有个度,把握好了,养身怡情;把握不好,就会惑乱心智,致人生病。上天有六种气象,阴、晴、风、雨、夜、昼,人做什么事,都要顺应天时,把握好尺度,过头了就会招致灾祸。阴没有节制就是寒病,阳没有节制就是热病,风没有节制就是四肢病,雨没有节制就是腹病,夜里没有节制就受蛊惑,白天没有节制就是心病。男女之事,属于阳事,所以要在夜里发生,如果没有节制就会发生内热蛊惑的疾病。现在您既不节制,也不依时,能不迷惑心志吗?这样长期下去,必然会失去良臣辅佐,失去上天的保佑!”
晋平公听了,觉得不以为然。既然这病不危及生命,江山社稷的事,再说吧。
这晋国是有这种讳疾忌医的传统的。当年晋景公梦见有鬼毁坏宫门,闯入宫室索命,就向巫人询问吉凶,巫人说:“君上您可能吃不上今年的新麦子了!”晋景公从此一病不起,就请秦国的名医医缓来治疗。
医缓认为晋景公的病在膏的下面,肓的上面,砭石不能用,针刺够不着,药物没办法,无法治疗。这是成语病入膏肓的出处。
到了六月初,新麦子眼看已经成熟,晋景公想到巫人说的话,就想吃一顿新麦子做的饭,就命人即刻烹煮。看着新麦子做的饭,闻着这新鲜的馨香,晋景公就想起了那个巫人,就让人把他拉来,让巫人看看这新麦子做的饭,然后把巫人拉出去杀了。
这时晋景公突然感到肚子一阵阵发胀疼痛,就去上厕所,不料一头栽倒在地,死了,终究还是没有吃上当年的新麦子。
国君嘛,就这样了。人常说“有钱,任性”,那么,有权呢?有权又有钱呢?那不更有资本任性了?
再说这医和从晋平公那里出来,赵孟就问他:“您刚才说的失去良臣是什么意思?”医和就说:“良臣就是您啊。您为相已经八年,晋国内无动乱,外无战事,应该说是贤良了。但是现在君上沉湎于女色,疏远贤臣,国家将会面临灾祸。这一切都是天意。”
这年十二月,赵孟果然去世了。
从此,更没有人能够节制晋平公,他越发地沉湎于酒色,荒于政事,晋国渐渐的衰落下去。
3、荒唐人做的荒唐事
楚国的传统。这一时期,吴国在晋国的支持下,慢慢地强大起来,并向西、向北威胁到楚国和齐国的安全。但是这一切却没有引起楚国的重视。
楚平王是通过发动政变、杀死他的二哥楚灵王和三哥子比、四哥子皙上位的,最担心国内反叛和国际差评。所以,对王族内讧、骨肉相残更是非常忌惮,这就有了后面的事。
实际上这已经成了楚国的传统,楚灵王本身也是通过宫廷政变,杀了他的侄子楚郏敖而登上王位的。
所以楚平王在内政外交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让利于民,与诸侯交好、休兵止战,使倍受战乱的楚国百姓得到了休养,也使饱受楚国侵扰的邻国迎来了久违的和平。
②善变的老爹。如果楚平王能持之以恒,可能会使楚国的发展走上另外一条路。可是,他却犯了一个男人常犯的错误,没有过好女人关,最后为自己的国家埋下了隐患,也毁了他的声誉,导致死后都不得安宁。
楚平王二年(公元前526年),派费无忌到秦国去为他的儿子、太子建找个妻子。这本来是件好事,各国王室之间联姻在当时是国家邦交的通用做法,简单而有效。而且秦楚两国从秦穆公、楚成王时起,就世代联姻。楚平王的这个决定也算是继承两国老一辈领导人开辟的优良传统吧。秦国这边也非常重视,对方是太子,所以秦哀公就决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楚国太子,这是一桩门当户对、充满了美好前景的婚姻。
但是事情的发展往往是出乎意料。费无忌从秦国回来后,向楚平王汇报去秦国联姻的情况。他说这次秦国嫁给楚国的可是货真价实的公主,不是宗室女子,身份和地位没的说。关键是这个公主美貌如仙、气质非凡,简直不是人间俗物啊!然后,他向楚平王提出了一个改变楚国历史的建议:这么好的女子嫁给太子,可惜了!不如直接嫁给楚王您,然后给太子另外再找个妻子。看来这个楚平王也不是什么正人君子,美女面前无父子,那就委屈委屈太子吧。于是,秦国公主还未进门就换了丈夫,稀里糊涂地就从太子妃一下子变成王后,从妻子变成母亲了。
世上的事情就是这么神奇。
ƒ得寸进尺的老爹。楚平王近水楼台先得月,好日子才开了个头;而太子建的厄运却也由此开启。费无忌自己做了不地道的事情,又怕太子建记恨报复,所以就在楚平王面前不停地说太子对父王横刀夺爱这件事很有意见,怕是对楚平王不利。这话一下子戳到了楚平王的痛处,于是就采纳了费无忌的建议,想要杀掉太子建。太子建听说后就跑到宋国去了。
这时有一个人不愿意了,他就是太子的老师伍奢。他指责费无忌离间楚王父子关系。费无忌就又给楚平王说太子犯的错误都是伍奢教唆的,太子虽然已经逃亡他国,但伍奢还在,后患无穷啊!于是楚平王就杀了伍奢和他的大儿子伍尚。这就惹怒了以后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伍子胥,他是伍奢的二儿子,因为准确地判断了形势没有回家而幸免于难,一路隐姓埋名逃到了吴国。
秦哀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06年),吴国以孙武、伍子胥为将,进攻楚国。这个时候楚平王已经去世十年了。楚军抵挡不住,楚昭王弃城出逃。吴国军队长驱直入,攻入楚国首都郢,楚国面临灭国的危险。
这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明明是给儿子娶媳妇,到头来老爹却抢了先;抢了也就抢了,毕竟还没有举行仪式、登记注册、进入洞房,也算不上老爹娶了儿媳妇。儿子这边还没有什么反应,老爹这边却不罢休。可能是做了亏心事,总怕鬼敲门,竟然要杀自己的儿子。让我等吃瓜群众看来,简直觉得荒唐至极、不可思议!但是仔细一想,楚平王这个人本来就是个冷血动物,他为了上位,逼死二哥,杀死侄子,骗杀三哥和四哥,这可都是骨肉至亲、手足之情啊!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他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当然这种人往往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
我学习历史,感觉这种荒唐事往往发生在帝王家。当然普通人家即就是有这种奇葩事,史书上也不会有记载。历史就是帝王将相的历史,跟吃瓜群众无关。
④还有更荒唐的呢。一千多年以后的唐玄宗李隆基,看上了自己儿子的老婆,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杨贵妃杨玉环,召进宫侍寝不说,还要娶到自己身边,这可是货真价实的儿媳妇。
按常人的说法,这就是乱伦啊,可是皇帝就是皇帝,有的是办法。他先让杨玉环离开他儿子,出家当了尼姑,这就与以前的生活一刀两断、没了关系。然后还俗,再娶进宫,这就不是儿媳妇了,所以就很心安理得。
我们老先人的智慧真是了得!还有个大诗人白居易,后来写了首长诗,赞美这段超凡脱俗的爱情,把杨玉环当做养在深闺的纯情少女来写,感动了无数的痴男怨女。当然唐玄宗并没有因此而杀害儿子,但这件事情并不是什么光彩事,最后他也是沉湎于酒色,导致国家大乱,把一个好端端的开元盛世给葬送掉了,从此唐王朝也走了下坡路,他自己也被儿子逼退了位,凄凄凉凉走完了他的后半段人生。
所以,人有时候不能太自私了,做事也不要太出格。不然总会有意想不到的灾难落到自己身上,即使你是皇帝,也不能例外。
4、秦宫墙外的哭声
都是漂亮惹得祸。本来楚国和吴国之间的恩怨跟秦国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仔细追究,我们会发现也不是那么回事。
吴国为什么要打楚国?还不是伍子胥报仇心切,说动了吴王。
伍子胥为什么要向楚国寻仇?还不是楚平王当年杀了他的父亲和哥哥。
楚平王为什么要杀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还不是他父亲是太子建的老师,为太子建鸣不平。
太子建为什么会对楚平王有意见?还不是秦哀公的女儿太漂亮、太招人喜欢。
秦国公主跟太子建有什么关系?她本来是要嫁给太子建的,却让太子的父亲楚平王看上了。
这么一说,这事就跟秦国扯上了关系。
这边吴国军队攻进了楚国首都,伍子胥可是有备而来啊,他本来是想找楚平王报杀父之仇的,可是楚平王已经死了十年了,楚昭王也跑到乡下躲起来了。
伍子胥一腔怨气无处发泄,这冤有头债有主,总不能就这样回去吧?于是他就把楚平王的坟墓挖开,把楚平王的尸骨拖出来,鞭尸泄愤。
看来这个伍子胥也是个心胸狭隘、固执偏激的人,这也为他的悲剧人生埋下了伏笔,后来他被吴王夫差杀死,头悬城门,身沉江河,落了个身首异处、死无葬身之地的结局。
②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个时候,楚国大夫申包胥来到了秦国,按照两国盟约,请求秦国出兵,挽救楚国。
秦国当时基本上已经不参与诸侯之间的争战,渐渐淡出了江湖。所以秦哀公就有点为难,答应吧,秦国这些年国力衰退,自身难保;不答应吧,这两国有约定,不去不好看,道理上也说不过去。所以就让申包胥先回驿站休息,他研究研究再说。
这申包胥可是个一根筋,他说:“我们楚王现在还在山野草莽间餐风露宿、流离失所,我怎么能安心到驿站休息呢!”所以就倚着秦国宫室的墙,痛哭不已。
这一哭,就是七天七夜,水米未进。那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哭声不绝如缕,随风飘进秦宫,搅得秦哀公吃不下睡不着。终于打动了秦哀公,他决定派出军队,帮助楚国。
申包胥一哭成名。
这件事记载在《左传》里,很感人。
ƒ救人就是救自己。实际上,从秦楚姻亲关系上讲,楚昭王是秦哀公的外孙,秦哀公是楚昭王的外祖父;从国家关系上讲,吴国进攻楚国,是仗着晋国在后面撑腰。
晋国是秦国的死敌,而楚国是秦国的盟友。现在楚国有难,作为盟国的秦国怎么能袖手旁观、置身事外?况且如果楚国被吴国给灭了,秦国就要独自面对晋国,甚至还有吴国,这是秦国最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在经过了最初的动摇之后,秦哀公还是能够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根本利益出发,做出了出兵帮助楚国的决定。
秦哀公为此还专门做了一首诗,用同穿战袍征衣的“袍泽之亲”来形容秦国和楚国的亲密关系,这就是《诗经》里面的《无衣》这首诗: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大意就是说:
谁说没有衣裳?与你同穿一件战袍。君王要起兵,我修整戈矛,与你共同杀敌。
谁说没有衣裳?与你同穿一件内衣。君王要起兵,我修整矛戟,与你一起备战。
谁说没有衣裳?与你同穿一件战裙。君王要起兵,我修整甲兵,与你共同进退。
由于秦国的介入,加之吴国国内形势变化,吴国军队很快撤退,楚国度过了灭国的危险。
秦国的这次出兵,是前后一百多年间唯一的一次对外征战,是沉寂中的一次雄起!说明即使在国势最弱的时候,秦国君臣的内心深处还没有忘记那东出的梦想,只不过是眼下实力不济而已。
5、打不死的戎夷
秦国开始清理门户了。秦穆公时期,秦国曾经对戎人发动过大规模的进攻,活捉了戎王,西戎十二国依附了秦国,形成“益国十二开土千里”的局面。但是,一百年之后,秦国的国势衰弱了,曾经依附秦国的戎人又不安分了,又蠢蠢欲动了,被赶走的戎人又回来了。
秦厉共公十六年(公元前460年),在经过长期的休养生息后,秦国又开始对其势力范围内的戎人各国进行清理整顿。这一年,秦国先是在黄河边修筑工事,加强了对晋国的防守。然后发动了对大荔之戎的进攻,大败戎人,占领了他们的王城。随后,还对长期骚扰秦国南部边境的蜀国发起了进攻,占领了南郑(今陕西汉中)。五年后,在频阳(今陕西铜川)设立了县,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
秦厉共公三十三年(公元前443年),秦国发动了对义渠戎的进攻,大败义渠之戎,擒获义渠王,平定了西北边境。
经过这一系列的行动,秦国国内及西部、北部边境逐渐稳定,国势逐步恢复。那曾经破灭的梦想又慢慢地复苏了、觉醒了。
反观晋国,尽管一直在中原与齐国、楚国争霸,并于秦厉共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56年)最后一次发动对秦国的进攻,占领了武城(今陕西华县东北)。但由于内部权力之争,三年后(公元前453年),彻底陷入混乱,赵、魏、韩三家攻杀了智伯,瓜分了智氏的封地,晋国名存实亡。到这个时候,晋国原来的六卿,范氏、中行氏因为反晋被灭,逃亡齐国;智氏被杀,只剩下赵、魏、韩三家,这三家逐渐坐大,最终于公元前403年,分晋独立,受封为诸侯,晋国从此消失在历史的烟波中。
②稳定是第一要务。从秦厉共公元年(公元前476年),中国历史逐渐进入到战国时期,七大战国逐步崛起。从诸侯的兴亡看,只要不被外敌攻灭,内部的稳定,特别是保持君权对臣权的绝对控制是诸侯国存续的关键。
晋国在晋文公之后,一直是中原强国,但晋国也是诸侯中最乱的,一直存在宫室与权臣的权力之争,长期以来,臣强君弱,最终导致尾大不掉、国家分裂。还有后来被权臣取代的齐国,也是权臣田氏独大,君权旁落造成的。
在这方面,楚国和秦国一直处理的比较好,不论采取什么措施,国家权力一直牢牢掌握在国君手中。
秦国从襄公立国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只出现过五次权臣废立君主事件,就是秦宪公之后的三父废黜太子拥立出子,后来又杀死出子拥立武公;秦怀公时期的庶长晁逼死怀公、拥立灵公;灵公之后,没有立太子献公,而是由权臣拥立了灵公的叔叔简公;惠公之后的出公时期,庶长嬴改杀出公及其母亲,迎立献公。
这几次事件尽管也对秦国国内政局造成混乱,但由于君权的迅速回归,使权臣势力没有形成像晋国的六卿及后来的三晋一样,可以与国君抗衡,甚至左右国政的局面。这几次事件的主谋要么被杀、要么被贬,始终没有动摇秦国政权的根本,确保了政权的稳定。
当然,灵公之后这一时期秦国的混乱也正是魏国国势上升、著名的吴起经略河西之地的时候,使魏国能够趁机实现对河西之地的占领和控制。这也促使秦国的觉醒,王权的回归。秦建立大一统封建王朝后,正是由于秦始皇暴死于巡游途中,赵高等权臣当道,拥立皇帝(秦二世),才导致身死国灭的结局。
权力的稳定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秦国在战国诸雄中,笑到了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