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莫伸对话写作时的一次精彩默语!吴万哲‖《文论箩筐》
19、《观察“三要”》●原创 吴万哲 西府新传奇 [编前话]这是一篇“文章做法”的文字,发表于1990年。有个故事,令我念念不忘,莫伸在谈到贾平凹观察生活时讲过这么个小故事:一次他们共同坐在屋子开会,外边有木工阶板,平凹递过一个条子问莫伸,院子那声音都有哪些,莫听了会写了“嗞——”“此——”二声,贾却又写“入——”声。莫听了会,果然在“磁”“此”之中还夹带着“入——”声。莫深为贾观察生活的细心所摄服。我也深为贾细心入微观察生活能力所折服。写作能力,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观察能力。观察“三要”吴万哲要写好作文,必须深入观察。据了解,许多同学写不好作文的根本原因,不在文学技巧方面,而在于平时不注意留心观察,以致于提起笔来,心里空空,没什么可写。“胸有成竹”这个典故大多人都很熟悉,它是说古代一个画家竹子画得特别出名,原来他家院子就养着许多竹子,经过长时间细微观察,竹子的形象清晰地印在了他的心中,故他画起来便荷墨成竹了。要写好作文,也必须下这么一番“笨功夫”。法国大作家莫泊桑曾说过:“必须详细地观察你想要表达的一切东西,时间要长,而且要全身贯注,才能从其中发现迄今还没有看到与说过的那个方面。为了描写烧得很旺的火或平地上的一棵树,我们就需要站在这堆火或这棵树的前面,一直到我们觉得它们不再跟别的火焰和别的树木一样为止。”莫泊桑在这里告诉了我们观察的态度和方法,即态度要认真,方法要细致深入,全神贯注。具体来说,要做到“三要”。一要“广”。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东西,大至江河潮海,日月星辰,小到花鸟虫鱼,珠露片叶,都要进行观察。有些同学往往人为的限制自己,把自已固定在一个小圈子里,觉得这也“没意思”,那也“兴趣不大”,放弃一些本应观察的东西,使自己知识面很窄,这是很不好的。报上登的一则轶闻,电视上的一则广告,喇叭匣中的一首歌曲,街头市井一段马路新闻,地理沿革,历史掌故,风土人情等等,都不要放过,这些材料,看似毫无用处,说不定那一日和某种思想的灵光相结合,很快便是一篇作文的材料。二要“细”。只是“走马观花”式的“广”还不行,还要“洞微知著”的“细”。即要竭力观察出了解对象不同于其它的特点,否则,即便是某人某事感动得你涕泪横流,你发誓要把他写出来,可提起笔来仍是腹内空空,或许硬写出来了,别人看了还是干枯无味,关键是我们观察得不细。记得莫伸在谈到贾平凹观察生活时讲过这么个小故事:一次他们共同坐在屋子开会,外边有木工阶板,平凹递过一个条子问莫伸,院子那声音都有哪些,莫听了会写了“嗞——”“此——”二声,贾却又写“入——”声。莫听了会,果然在“磁”“此”之中还夹带着“入——”声。莫深为贾观察生活的细心所摄服。三要“深”。观察生活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现象,只看到一些外表的皮毛的东西,而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透过外貌,深入到底层去,把握住观察对象的“神”,挖掘出其中最感人的东西。苏联作家果戈理曾说:“倘要这微妙的,若有若无的特征摆在眼前,就必须格外地留心,还要将那用鉴别人物所练就的眼光,很深地射进人的精神的底里去。”当然初学者的眼光“还未曾练就”,但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凡事多思,细细揣摩一番,就可以多少悟出点“道道”来。比如街头出了次车祸,人员有伤亡,围观者甚众,你看到了,不光要看现场的景象,还要多多注意围观者,那背抬伤员者,品德高尚之士,趁机抱拾遗物者,贪图小利之人,围观说风凉话者,品格低下者也,至于那嚎啕得死去活来者,定当是遇难者的亲属了。过后再用心分析一番,一场车祸,就可以引发出你许多篇文章来。当然,观察是一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但这种能力是可以培养成的,大家不妨按上述方法试试,天长日就久就可养成了。(原载《作文导报》1990年第4期)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