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分量》连载 50
第四章 秦人崛起
十五、梦想破灭
●刘畅、刘松林 著

十五、梦想破灭
1、秦晋之好的终结。
尽管秦国的东出梦在强大的晋国面前显得那么的不切实际,但秦国历代国君还是坚持不懈,初心不改。
不论秦国采取什么策略,和亲也罢,结盟也罢,回避也罢,交战也罢,都不能改变晋国的策略:蔑视、敌视、封锁、压制、打击。崤山之战之后,两国关系从穆公时期开启的和亲结盟政策宣告结束,基本上进入敌对状态。
秦康公之所以能派人护送公子雍回国,其目的并不是为了两国交好,而是为了控制晋国,培植一个亲秦国的晋国国君。但是没想到赵盾经不住穆赢的哭闹,脸变得跟翻书一样,昨天还请秦国护送公子雍回国继位,并为此不惜对公子乐大开杀戒,对主张拥立公子乐的贾季痛下杀手。一觉醒来却又拥立太子夷皋,并亲自率领部队攻击他邀请的客人。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在晋国的心中,秦国实在不是一个有质量的对手。
要是说之前秦康公对秦晋之好还有一点留恋、一点幻想的话,那么令狐之战就使秦康公对晋国仅存的一点善意和幻想彻底破灭。但是遗憾的是他对两国的实力却没有清醒的认识。他以及他之后的秦共公、秦桓公、秦景公都对晋国采取了敌对和不信任的态度,但是却没有致力于解决国内问题,从发展自身力量、强大本国实力入手,而是不断地向晋国进攻,最终导致麻隧之战和棫林之战的重大失败,使秦国重新陷入到百年孤独之中,真正成了偏居一隅的二流诸侯,东出的梦想彻底破灭,直到秦献公继位。
令狐之战后第二年(公元前619年),秦国进攻晋国,在武城(今陕西华县东北)之战中战胜晋国,报了令狐之战的一箭之仇;两年后(公元前617年),晋国又进攻秦国,占领了秦国的少梁之地(今陕西韩城南);隔了一年(公元前615年),秦国进攻晋国,占领了晋国的羁马(今山西永济西南),并在河曲大败晋军。
秦康公在位十二年,于公元前609年去世,他的儿子秦共公继位,他在位五年,于公元前604年去世。在秦康公后期和秦共公时期,秦晋两国没有发生战事,主要是因为秦国取得了阳曲之战的胜利后,找回了面子,不再挑衅;晋国的主要精力放在与楚国争霸上,加之晋国内部也发生了混乱,顾不上向秦国复仇。

2、赵氏孤儿的故事。
晋灵公长大后,对赵盾的专横跋扈产生了不满,于是就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约束、削弱赵盾的势力。君臣之间矛盾激化。最后发生了晋灵公安排武士劫杀赵盾、豢养恶犬攻击赵盾的事件。
秦共公二年(公元前607年),赵盾的弟弟赵穿杀死了晋灵公,赵盾拥立晋成公继位,晋国逐渐稳定。
公元前604年,秦共公去世,他的儿子秦桓公继位。秦桓公三年(公元前601年),晋国忙里偷闲,向秦国发起进攻,俘获秦军大将赤。秦桓公十年(公元前594年),楚国大败晋国,楚庄王成为新一代的霸主。
公元前583年,晋景公在赵盾去世八年后,对赵氏族人大开杀戒,独步晋国政坛半个世纪的赵氏一族几乎灭门,只有一个孤儿幸免于难,这就是戏曲《赵氏孤儿》故事的由来。
历史上关于这件事有两个版本,一是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里的版本。赵盾死后,他的儿子赵朔、弟弟赵同、赵括、赵婴齐被昏君佞臣所害,赵朔的妻子赵庄姬是晋成公的姐姐,晋景公的姑姑,她躲入宫室,生下赵武,天佑赵氏一门忠烈,其门人公孙杵臼和程婴设计救孤,终使赵氏后继有人。
后来剧作家依此创作了戏曲《赵氏孤儿》,赵盾成了主角,奸贼害忠臣、义士救孤儿,广为流传,赚了多少善良百姓的眼泪。
二是《左传》里面的版本。赵盾和他的儿子赵朔死后,他的弟弟赵婴齐与赵朔的妻子,也就是他的侄媳妇赵庄姬乱伦私通,赵盾的另外两个弟弟赵同和赵括就流放了赵婴齐。赵庄姬于是怀恨在心,联合与赵氏有矛盾的权臣栾氏、郤氏向晋景公诬告赵同、赵括谋反,致使赵氏一族险被灭门,只有她和赵朔的孩子赵武留了下来。
在这里,赵氏灭门血案跟赵盾、赵朔父子无关,跟忠义无关,跟家族乱伦和权臣之间的争权夺利有关。
相比而言,前一个版本流传更广,更容易为普通百姓所接受;而历史学者却更认可第二个版本。
综合多种史料,笔者觉得第二个版本更接近历史的真实。但是谁也改变不了现状,这就是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的差别,也是历史的真实和人们眼中的真实的差别。
所以评价一个人,有时候跟这个人本身已经没有关系,只不过是评论者自说自话罢了。
所谓标签都是别人贴的。这是生活的悲哀,也是历史的悲哀。

3、秦国成了诸侯的公敌
不见面的会盟。
扯远了。我们接着说秦国。
秦桓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80年),晋厉公初立,为了减轻晋国西部来自秦国的压力,腾出精力与楚国在中原争霸,稳定赵氏一族被清洗后的国内局势,提出与秦国结盟修好,相约在令狐(今山西临猗西)会盟。
但是从心底深处,两国之间谁也不信任谁。秦桓公虽然答应了晋厉公,但走到国境线上,却不愿意再向前走。于是就出现隔河而盟的奇怪现象。就是秦晋两国国君都不愿意渡过黄河到对方国家去,只好隔着黄河,秦桓公在黄河西岸,晋厉公在黄河东岸,两国各派一名大臣到对方国家,代表国君订立盟约。
这种建立在互不信任基础上的盟约什么作用都没有。事实也是这样。
会盟一结束,秦桓公就趁晋厉公初立、政局不稳的机会,联合翟国进攻晋国。
②晋国决定对秦国发难了。
晋国上下非常生气,决定彻底解决秦国问题。实际上在向秦国发动进攻之前,晋国已经先后与齐国、楚国议和。特别是通过与楚国签订弭兵之约,等于是拆散了秦楚联盟,在国际上彻底孤立了秦国。
晋国先声夺人,派大夫吕相到秦国断绝外交关系,历数两国自秦穆公、晋惠公以来的恩怨情仇,特别是韩原之战以后,秦国历次对晋国的屡次背信弃义、肆意攻击,把历代晋君的好心全当了驴肝肺,简直是唯利是图、贪得无厌、乘人之危、落井下石、背信弃义的小人之国。
当然,这只是晋国的一面之词,但也向我们透露出这么几点信息:一是秦穆公后期,秦国与楚国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二是诸侯之间的关系就像天上的云,说变就变。秦楚虽是同盟,但背后也是小动作不断,都是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
这片外交文书一经发布,就在国际上给秦国画了像,使晋国很快占领了道德高地。加上晋国强大的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山东诸侯纷纷响应,甚至连周天子也加入到讨伐秦国的行列中来。
一时间秦国众叛亲离,成了众矢之的。
这就是舆论的力量,抓住了舆论的主导权,就抓住了人心,就取得了主动。
但是秦国却没有采取有效的反制措施,这就等于默认了晋国的指控。当然在当时情况下,秦国就是就是想为自己辩解,也没有人听。
ƒ联军长驱直入。
秦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78年),晋国联合齐、宋、卫、鲁、郑、曹、邾、滕等八国及周天子的部队,向秦国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联军出动兵力十二万人左右,而秦国的总兵力只有五、六万人。
战争一开始就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联军很快就突破了秦军防线,一路长驱直入。秦国在泾河一线组织防御,双方在麻隧(今陕西泾阳北)展开激战,秦将成差及不更(官职名)女父被擒,联军一直追击到侯丽(今陕西礼泉),然后回师。
这一战,使秦国失去了黄河到泾河之间的大片国土,是秦国东出以来遭遇的最大的挫折。
这次战败,对秦桓公的打击非常大。战后第二年,他就含恨离世,秦国也陷入到一蹶不振的境地。以后几十年,秦国一直专心于国内事务,再无力东出争霸。从秦德公起就确定的“饮马于河”的国策和穆公以来东出争霸的梦想彻底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