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智勇(笔名醉龙听雨) 1957年出生,于2020年2月18日去世,河北易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易县作协名誉主席,对诗歌、诗词、散文、评论等均有较深领悟,兼涉小说和摄影。其诗文作品集《声音树》已由上海文汇出版社正式出版。

1929年夏秋之际,那个“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湖湘诗人,那个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军事奇才,那个“黄洋界上炮声隆,我自岿然不动”的红军领袖,突然从中国波谲云诡的政治、军事舞台上消失了——历史的长河在此拐了一个小弯儿,便留下一段史海钩沉,便有了一代伟人的“死而复生”。 1929年6月,红四军第三次打下福建西部的龙岩,接着在城里的公民小学召开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然而令毛泽东始料未及的是,他的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一职竟然落选了。因为他提出红军总是流动作战,难成大气,太像古代农民起义军黄巢、李自成们的做法,应该加强前委的领导作用,纠正这些不好的倾向。而其他同志(包括朱德、陈毅)则觉得毛泽东有个人英雄主义和家长制领导作风,这是导致他失去军权的直接原因——早期毛泽东的宦海沉浮,或许与他帝王气极浓的个人性格不无关系。 毛泽东为此大病一场,患的是当时很难治愈的疟疾。但思想上的打击似乎更为沉重。他第一次离开了自己亲手创建的红军,先后到上杭一带的蛟洋、苏家坡和永定的牛牯扑养病去了。那一段他过着隐居般的田园生活。在老乡家里,不能公开自己的身份,化名“杨先生”,一度还住在远离村子的一座山洞里。 这年9月27日,上海《申报》在第四版登载国民党将领张贞发自福建的电报:“毛泽东在龙岩病故。”10月21日,该报又据来自汕头的电报,称“毛泽东在上月(即9月)暴死”。 远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看到这些消息,信以为真,在《国际新闻通讯》上发了一则一千多字的《讣告》,沉痛宣布—— “中国共产党的奠基者、中国游击队的创立者和中国红军的缔造者之一的毛泽东同志,因长期患肺结核在福建前线逝世。毛泽东同志是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最害怕的仇敌。……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事业的重大损失。当然,毫无疑问,敌人会因此而感到高兴。” 《讣告》还说:“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名布尔什维克,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战士,毛泽东同志完成了他的使命。” 与此同时,中国还有一个不凡的人物,以特别的方式悼念起毛泽东。这就是民国元老、词坛领袖柳亚子先生,他写了这样一首诗—— 柳先生特意在诗末注明:“两列宁,孙中山先生和毛润之同志”。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被别人写进诗里,也是第一次跟世界级领袖人物相提并论。 柳先生不知道的是,他写诗悼念毛泽东的时候,毛泽东还活着,而且也在写诗,写一首战场人生的《采桑子》。 1929年10月10日,人们用担架抬着毛泽东离开永定合溪。一路上,秋高气爽,山峦竞秀,黄菊遍野,溪流潺潺。傍晚时分,来到上杭,住在城南汀江岸边的一座临江小楼上面。 第二天,正好是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常常在这一天登高,赏菊,插茱萸,放风筝。沉疴稍缓的毛泽东,这时也显得格外轻松,他临窗伫立,凭楼远眺这江天寥廓的远山近水。 江岸码头旁的千年古榕,使人想起人世的沧桑;缓缓逝去的汀江水流,则让人徒叹岁月的飘逝;而临江楼庭院内盛开的簇簇黄菊,更唤起他复杂的人生感慨。 自领导秋收起义以来,尽管只历经两年的时间,但这是怎样的两年啊!这样的经历,正像鲁迅说的那样,可以抵得上太平盛世一个普通百姓一辈子的生活。 那些令人不快的如烟往事,一一掠过诗人毛泽东的脑海: 秋收暴动,中央责怪他没有坚持攻打长沙,撤了他的政治局候补委员之职,传到井冈山,说成是被开除了党籍,一度不能过组织生活。离开井冈山后,红四军“七大”又落选,失去前委书记之职。广告毛泽东诗词专辑:毛泽东诗词专辑
作者:中华诗词研究院
京东
古代诗人在重阳节这天,常常是吟咏生命,怀念故乡,移情老人。毛泽东显然联想到了这些。但他的人生感受,却格外地透露着远非闲病之人所能达到的乐观和高昂。他把人们引到一个革命家和战士的新的感伤世界,把秋日菊花勾起的感伤和寂寞,投射到对开阔的大自然的凝视之中,心情显然又归于明朗。 上阕写情,从“老”起笔,在岁岁重阳的生命流逝中,诗人抛却了古人“悲落叶于劲秋”的凄绝感伤;下阕写景,秋风一年比一年吹得揪心,诗人却从中体会到春天的生命状态,看到了万里霜天下涌动的春的生机。 自从有了战争,就有了关于战争的诗篇。或是对战争惨烈的指控,或是对战死沙场的苦诉,或是对怀人思妇的悲歌,或是对征夫远戍的倾吐。 毛泽东没有这样。逆境中看到秋日黄花,他却说“不用伤”!1962年这首词公开发表的时候,他又把上阕末句的“但看黄花不用伤”,改为了“战地黄花分外香”。本来就比较明朗的心境,更充满自信,传达出“战地人生分外美”的深情礼赞。这一深情礼赞,与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那一声沉痛感叹“战罢沙场月色寒”,形成了强烈而有趣的反差。 一个在战地凭“月色”伤怀,一个在战地赏灿然“黄花”。后者的真风流、大诗思陡然凸现。 多少诗人写过花前月下,多少诗人写过花间儿女——绮词丽语奔眼来,多是些悲欢情话;一朝风雨悴红颜,吹落它雪月风花。 而诗人毛泽东在戎马生涯中,却别具一格地写下了香飘四溢的战地黄花——为什么? 没有无“思”之诗。诗歌总需要智慧哲思之光的照耀。伟大的诗人必定有深邃的哲思,否则也只是一个吟花咏月的诗匠。 毛泽东是一位吐故纳新的哲学家。诗人与哲学家的合一,诗与思的凝聚,在毛泽东这首战场诗中得以充分的展示。犹如情感在人性的天空中尽兴地飞扬,毛泽东的哲思也常常在他的诗词王国里自由地翱翔。 秋日黄花果然“不用伤”。不久,毛泽东重新回到了红军的领导岗位。他又跨上他的那匹大白马开始四处征战了。 共产国际的《讣告》说,毛泽东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殊不知,历史赋予他的使命还远远没有完成。 柳亚子也知道了毛泽东的死讯是个误传,知道了他正在江西苏区搞得轰轰烈烈,禁不住重又高唱起来——他借“锥处囊中脱颖而出”的平原君与毛遂的典故来歌颂毛泽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