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眷恋故乡的那座铁索桥文/卫宗禄(谷雨)2020年1月28日

家乡的铁索桥长约317米,宽3米,地处安阳坪乡黄粮坪村寨垭子与黄粮坪二组之间,恰似一条黑色巨龙横卧于河面。河水滔滔自西向东奔流远方,缓缓流走了山村的贫穷,涌进了山间的繁荣。
早晨,阳光普照大地,照在西岸桥头刀削的悬崖上,也照得东岸柴油机抽水灌溉农田清脆的马达声响彻村庄。铁索桥上面来回走着一批批村民,有的大人搀扶着子女或孙子挎着书包上学的,有的扛着扁担提着口袋去买肥料的,有提着大包小包走亲访友的,有的带着大捆大捆的山货去商店出售的,还有胸挂照相机手握望远镜的站在桥上观赏风景的……尤其是那些外地人脸上无不荡漾着惊险之色。桥高虽然70多米,胆小的不敢朝下望,上下全是空的,只有在此时,才会感到生命之珍贵,直至颤巍地到了对岸,才敢长舒一口气。索桥西端的岸上有一片竹林,青翠茂盛,只听见里面呼呼风吹之声,吹得枝叶不停摆动。在东岸望去,却又是绝壁。
以前,河水清澈的时候,村民挽起裤脚可以浅水直行通过,一到夏秋河水涨潮站在两岸等待的只有吁叹,孩子不能上学,病人不能求医取药,给两岸的种植收割农作物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冬天,冰雪来临寒风刺骨,两岸村民自觉拼凑木杆架设临时木桥维持通行。要跨过一条宽宽的河流,就得架起一座桥方便村民出行、耕种。桥对于村民来说,无疑是连接两岸的希望,因为庄稼牵连在两头,一年丰收既在这头又在那头。
过去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村民原来住的房子都是瓦泥房结构,“住茅草屋,吃供应粮,穿救济衣”是村民当时生活的悲凉写照。交通十分不便,没桥没路又没钱几乎成了村民的代名词。铁索桥,一头连着精彩的外面的世界,一头牵挂着山村里的贫瘠。因河两岸有大面积农田,这些农田都是村民耕种解决温饱唯一的途径,所以每到农忙季节,耕种的人会非常多,但是一到雨季河水上涨就无法通行了,建一座桥是两岸村民共同的心声。
1988年由县检察院扶持拨款和村民集资35万元建成了长317多米的铁索桥。这座铁索桥近150个村民参与修建,耗时近一个多月才顺利完工。然而,在修建的过程中,由于经验、技术、设备等条件跟不上,让村民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日子虽苦,可一想到桥能建好,再辛苦都是值得的。
直到2008年铁索桥已承载了20年的风雨足迹,也见证了20年来黄粮坪村民变迁和人口流动的历史变化。虽然这个过程中两岸桥墩它曾多次被洪水肆虐侵袭过,时至20年它依旧屹立在那儿,人依旧可以从桥上穿梭,同样发挥着交通便利的重要作用。总之,这项工程在我们那一带当属史无前例,表现了一代村民勤劳、勇敢和高度的智慧。
20年里历经风吹雨打的铁索桥容貌依旧矫健伟岸,还有就是静静地听河水潺潺的流淌声。对于我而言,而是一个无限期望的美好回忆,
是伴随我成长、托起我曾经解决温饱、给予希望的铁索桥。
春去秋来,夏临寒往,每天日出而作的时候总是会看到一群忙碌的身影交织在桥面上,每当夕阳西下时也会看到成群结队劳作了一天的村民穿梭在桥面上,一眼望去恰似一条长龙。然而,这样的场景和记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一点一滴地消失了。

从前外出的人们纷纷回家。村中热闹非凡,叫喊声、欢笑声、道别声,风声、流水声……各种声音汇成了一曲天籁,组成一首别开生面的生活交响乐。喧闹过后,恢复一片寂静,只有河水哗哗流淌声,呜呜风声,偶尔传来几声狗的嗥叫,使人顿觉日落月升的心惊,给村民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朦胧的夜晚,只有那清晰的铁索桥不令人害怕;岂止是不令人害怕,反而使人精神振奋,因为那是山民们的一条生命线。

二十几年来,这条半空中悬挂的铁索桥吸引来不少过往观光者,他们说这是南方少见的景象,只有在云贵川交界处的横断山区才有水泥高大建筑桥梁。不过他们只是寻找刺激、寻找创作灵感而来的。而其铁索桥的真正含义,只有我们长久居住的村民才知道最清楚,它不仅是一条经济主动脉,更是两岸一条独特的小康之路。
啊,乡情悠悠,乡魂绵绵, 我们那些朴实可敬的父老乡亲,你们用朴实无华的爱给我们筑起了一座桥,使我们顺利地走向新的生活!

铁索桥,记录了孩童天真的欢笑;铁索桥,沟通了乡邻和睦的情谊;铁索桥,唤醒了游子归家的牵挂。二零零八年建修三里坪电站,这座桥处于库区水位线内,再也不能展现他的矫健的英姿,桥被淹没了,却给两岸村民留下了永久的眷恋。




九州墨韵
聆听诗者心声,涤净灵魂尘埃


图片作者拍摄,版权归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