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万哲‖《文论箩筐》
10、由“双石”“丢了孩子”想到的
●原创 吴万哲 西府新传奇
由“双石”“丢了孩子”想到的
●秦木
[编前话]
本篇作于2008年前后,是篇有关“文化事业”的言论,归于“文论”有些牵强,但想想还是归入吧,文化还是大些好。
文章发在《宝鸡日报》,发时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取了个假名。这是作者在西安某杂志社打工时用过的一个假名。文章在报上发了,可惜没留下报样(谁手头有,能否给俺照个相?)。后来,不知被何人传到网上,阅读量还不少。“黄石的孩子”,历史事实应是“宝鸡凤县”的孩子,凤县县城名“双石铺”,准确说,应是“双石铺”的孩子,但因凤县无力给片方拿出500万元的“赞助费”,就把孩子丢了,这一真实的、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事件也就被歪曲了。听说最近又有公司要拍摄有关这方面的东西,千万不要再弄丢了什么。
重发此文的目的,保护文化资源,光大文化资源,也应当是我们文化人的责任。
近日,由中、澳、德三国联合摄制的好莱坞大片《黄石的孩子》正在全球公演。令人遗憾的是片中的“孩子”原本并非湖北“黄石”,而是我们宝鸡市凤县“双石铺”的孩子。影片公演后,凤县政府注意到了这一事件,马上发表声明,并致函国家电影局“要求纠错更名”,但一切都为时已晚,电影已经公演,电影局明确告诉“改名是不可能”的。
1938年,英国记者乔治·何克,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报道中国的抗日战争。后来,他来到凤县参与了艾黎领导的“工合运动”,并出任“双石铺”培黎学校校长。1944年,为避战乱他带着学校60多个孩子长途跋涉,从双石铺转移到甘肃山丹,一年后何克因感染破伤风去世。1997年,英国记者詹姆斯·迈克马努斯他以此为素材写成了电影剧本《苦海》,10年后,好莱坞著名导演斯波蒂伍德拍成了此片,取名《黄石的孩子》。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个根据真实历史人物拍摄的影片,怎么会“马虎”到连地名也会出错?片方解释是“因为发音问题错把双‘(shuang)’误为‘黄’(huang)”,也有媒体说是“剧本翻译时丢了一个‘S’”云云。近日,笔者翻阅了大量资料,发现这些说法都是一种“托辞”,丢失“孩子”的真正原因怕是我们对宣传工作重视不够有关。
据报道,早在影片开拍之时,剧中“孩子”——目前还健在的何克的养子聂广涛就向有关方面告知过此事,可惜并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于是一个重要的宣传自己、发展自己的绝好机会与我们凤县、与我们宝鸡失之交臂了!
众所周知,在当前社会“文化扩张”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谁的吆喝声大,谁的文化财富就多”,对经济的拉动也就越明显。在历史上,好莱坞一个大片会把一个无名小镇一夜间“吆喝”成国际名城。据报道,“黄石”为得到这个“孩子”也是颇费心机的。早在2006年,主要领导听说此事后,立即看到了巨大的机遇,召开常委会讨论,责成有关方面落实。七天后即邀请片方亲到黄石考察,双方一拍即合,“建立了合作意向”:黄石政府拿出500万元支持电影拍摄,片方为感谢,破天荒首次将好莱坞大片首映式选择在中国的黄石。今年3月,首映式如约举行,国际名人、海内外记者云集,一时黄石人满为患,这个在50年代建市、文化积淀稀薄得可怜的小市一夜间窜红全球。对经济的拉动更是立杆见影。报道说,在刚刚过去了的这个缩减了小“五一”节,光旅游一项进账就比去年“黄金周”多了好几倍……
近年来不少地方都在高举“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大旗,大肆进行“文化扩张”,从文化事件中寻找商机,可我们却把到手的“金蛋子”丢了,这实在令人遗憾。我市在建设大城市,但更需建设大文化,挖掘、保护我们的文化资源,让它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从媒体上看到凤县已经高度重视起来,着手拍摄《艾黎、何克在凤县》的专题片,扩大影响与宣传。笔者建议,能否搞它个几十集的电视连续剧,沾点“黄石孩子”的光,提高知名度,加速自己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