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万哲 ‖《文论箩筐》08、《用真情实感诠释人生的真谛和感动——散文集<故乡的刺枚花><守望孤独><西藏我来了>读后》●原创 吴万哲 西府新传奇
用真情实感诠释人生的真谛和感动
——散文集《故乡的刺枚花》《守望孤独》《西藏我来了》读后
●吴万哲
[编前话]
本篇作于2014年4月,是篇几位作家著作研讨会上的发言稿。
2014年,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老作家胡云林先生、高烽女士、年轻美女作家赵莉渭等相继出版了《故乡的刺枚花》《守望孤独》和《西藏我来了》等散文集。这年4月,协会特意给他们一起召开了声势浩大的作品研讨会。记得那天来人非常多,我也应邀参加,还在会上作了十几分钟的发言,稿稿不知扔到哪去了,早已忘却。最近,想把有关文论的东西捋捋,归整一下,突然看到,眼睛一亮,赶紧发一下。
文论不好写,研讨稿稿更难写,尤其几个作家在一起,就难上加难了。我把握得当乎?由您评说。
今天,杂文散文家协会在这里隆重举行胡云林先生《故乡的刺枚花》、高烽女士《守望孤独》和赵丽渭女士《西藏我来了》三本散文集作品研讨会,我有幸参加这个会,感到十分高兴,向参加研讨会的领导、来宾、作家、学者问好,向三位作家表示最真挚、最热烈的祝贺!
我八九十年写过一些散文、杂文,近年来这方面的文字写得少了,让我发言有些“关公门前耍大刀”。三位作家,最早认识的是高烽女士,她办《人生报》那阵,发了我一些小文,给了我很多指导。胡老师,早在电视、会议上认识,八九十年代在他领导的电台“文学之友”播了我不少散文,真正近距离相识还是在去年秦岭聚会时。美女小赵作家,是我参加学会时认识时,真正熟络起来也是那次聚会。对三位作家,可以说是陌生的老熟人。我与人交往,从不问别人更多,好多时候对方是做什么的,甚至哪里人也一概不清楚。但我却爱读别人的文章,特别是本土作家的文章,几乎本本、篇篇我都要认真读一读。
我有一个不太成熟的观点,作家呕心沥血、费尽千辛万苦出版了一本书,犹如一个妇人十月怀胎生产了一个婴孩,而这婴孩的生长、成熟不仅需要妇人自己的精心呵护,更需要家庭、社会和组织的大力关爱,方能长成参天大树。其中“研讨会”就是一种极好的关爱形式。因此,在得到三本著作的第一时间,我便极力撺掇作家开个研讨会。这对作家而言,是一次创作活动的总结与提升,对社会而言,能使作家的劳动成果得到广泛认可和更大范围的传播,对我本人而言则增加了一次难得的学习、鞭策、激励的机会。
(老帅哥、文坛长青树胡云林先生)
我精心阅读了三位作家的大作,总的感觉是:胡先生《刺枚花》积半个世纪的人生历练,叙亲情,写友情,咏山水,悟人生,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类做出富有哲理的思考,给人们以独特的人生和生命的感悟追求的启迪。高女士的《孤独》,则用一个女人“孤独一生的心”,叙写人生世相,寄情祖国山水,鞭笞丑恶,针砭时弊,写出了男儿般健硕、刚烈的文字,为读者奉献了一部十分精美的“深情礼物”。赵女士的一本《西藏我来了》,多角度、全方位解读了一个令世人神往的世界屋脊的人文、自然景观,使我们做了一次足不出户、不花钱的“神奇净土高原之旅”。总之,我认为这三本书,拿在手中有份量,阅读过程有快感,放下书本有回味,反复游览有收获,是三本值得阅读、值得收藏、艺术性、思想性都很上乘的好书,套用西北大学著名教授赵俊贤先生为胡云林先生散文集序言中的一个词,这就是“震撼”!“震撼”!!深深的震撼!!!
震撼一:思想深遂,哲思迭现
我一生是个挣钱不多,但却买书不少的人,近年来却常为“注水书”所害,花了几十元买了厚厚一大本,拿在手里沉似砖块,读后却心头发飘,原因是就像近年商场卖出的月饼礼盒,体积庞大,内容稀少,特别缺少思想意蕴。作为一个读者,书读到一定时候不光需要优美文字的“悦目”,更需要思想光芒的“赏心”。胡先生《刺枚花》站在“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高度,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对爱情的思考达到了哲理的尝试与高度;高女士《孤独》从一个小女人但却是“弱音界里的强音符”角度,淋漓尽致展读了中国数十年间男权社会主宰下的“人生世相”,对人生进行了哲学意义上的终极思考;赵女士则从佛学高度,揭秘神秘的“西藏高原”,探寻生命存在的本真意义。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女士曾说:“文学不是贩卖时装,也不是典当古董。文学是对人生和世界不断深化的理解和广博的把握”。三位作家“对人生和世界”“深化的理解”和“广博的把握”上无疑达到一定的高度或者说取得了可喜的收获,三本散文集中,有的满篇哲理,句句珠玑,有的哲思绵迭,睿智不断。
(资深美女、老作家高烽先生海南近影)
震撼二:意象得体,意蕴深远
散文是个造“境”艺术,又是个“意”蕴艺术,是谓有“境”则灵动,有“意”则高格。截取生活中最有意义的“景象”加以思想光芒的照射,组成一种能够载情达意的混合体“意象”境界,通过对这一“意象”境界的描叙,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传达一种思想,散发一种哲思,我以为这便是最成功的散文。但往往在对生活现象的选择与裁剪上很难找到一种天衣无缝的“绝配”。有的思想大于形象,境小象少,驮载不起要生发的思想,使文章显得空泛、直白,有的又思想小于形象,意蕴境界不够,没了意思。凡成功的散文,都是二者的完美结合与和谐、统一。三位作家的作品,在“意”和“象”的选择与匹配上我认为是非常成功的,值得庆贺的。胡先生的《红辣椒》、《张柱儿哥》、《远云的神灵》《刺玫花》《小蜜蜂》等,让一种受众面广、读者极为熟悉的“生活景象(人、事、物)承载了相应的、意义独特、警世钟般作用的思想”,不愧为散文精品。高女士《守望孤独》《人生环形道》《相聚时难别亦难》等,也是“意象”结合得体的典范。赵女士一次西藏之旅,“才发觉人生最重要的其实只是找一些吃的东西、喝的东西,找到一些可以一起欢笑一起流泪的朋友。”这样定义了旅游,这样定义了令她惊心动魄的“西藏十三日”,意象之得体,意蕴之深远,也是令人叫绝。
震撼三:真情实感,文字质朴
散文贵在真实,散文贵在真情,散文贵在实感。但随着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当代中国文学题材的心灵化,语言的情绪化,主题的繁复化,情节的淹没化,描叙的意象化和结构的音乐化等,正在猛烈地冲击着“523”旗帜下成长起来的作家们。在散文领域,矫情、滥情成灾,将大而无当空洞无味的赞美成了一种套路、模式;虚假成风,胡乱虚化、美化真实现实,有意无意充当意识形态帮闲;卖弄文辞,充当了贵妇人的脂粉、唇膏。三位作家的作品却人真、事真、物真,真实得让人乍舌,真实得让人残酷,感情更是真挚、浓郁、饱满,许多篇什写了“过去的日子”,但却丝毫看不出“过去的心态”,而且这种真实又在全书通透着一种“故事有温度、声音有力量”的正能量。最为称道的是,三位作家的语言,唯美而不奢华,素雅而不直白,清丽而不柔媚,极富对人生、对生活的表现力与穿透力,优美、壮美、唯美,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的享受。因为真实,才有真情,因为真情,才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弦,读三位作家的散文,有时让我心酸眼热,常常为作家笔下的人事物象感动得不能已,手舞之,足蹈之,比咥了几大老碗羊肉泡还过瘾,是谓上乘的“精神大餐”。
(美女作家、摄影家赵莉渭先生)
如果硬要鸡蛋里挑骨头说点“不足”的话,我感觉三位作家的书在“编辑”上或多或少还有一些遗憾。关于书的插图问题。要不要?要多少?我以为文学作品就是通过对作家文字的品匝获得美的享受的,而图片却是另外一种艺术,作者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提升自己的文字,恕不知却起到了“图夺文魂”的作用,给阅读带来了一种冲击与干扰,反倒削弱了文字的力量。
微瑕不掩美瑜。三位作家用真情叙写和诠释了人生的真谛和感动,给我们奉献了精美的精神大餐,最后再次表示祝贺!
说的不对的地方,请三位作家和各位前辈、专家学者指正!
谢谢作家,谢谢朋友们!
2014-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