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分量》连载 36
第四章 秦人崛起
六、镇守国门的“西垂大夫”
●刘畅 刘松林 著

六、镇守国门的“西垂大夫”
非子从此就在汧渭之会的湿地上为周王室养马,直到他的重孙秦仲被周宣王封为大夫。
尽管秦嬴非子及其继承者忠于王室、恪尽职守,马也养的很好,但却不能改变周王室衰败的命运。不久之后发生的“国人暴动”,几乎终结了周王朝的统治。
1、贪婪自私的周厉王。周孝王之后的周厉王,是个昏庸无道、刚愎自用又贪财好利的人。他在位期间,亲近佞臣莱夷公,横征暴敛,实行“专利”,就是把山川湖泊收归王室所有,不准公卿诸侯和天下百姓使用,不断加强王室对社会财富的控制权和支配权,这样就侵害了贵族卿士及普通百姓的利益,引起强烈不满。
社会上的不满言论传到周厉王耳中,他非常不高兴。但是却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采取高压办法,动用国家机器,压制言论。
他重用卫国的巫师,监视不同政见的人,发现有谁在背后议论朝政,立即抓来杀掉。这样大家表面上虽然不说了,但对王室的不满情绪却是积压在了心里。
诸侯们也不来朝拜了。发展到最后,都没有人随便说话了,大家在路上碰见了,只能互递眼色示意。
周厉王对此还很得意,认为自己找到了管制言论的好办法。召公虎就劝周厉王,提出“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的道理,大概是说:治理言论要比治理水利困难得多。河水拥塞不通,越积越多,一旦决堤,就会形成水患,伤害很多人;不让人说话,后果也是一样的。所以治水就要疏通河道,使水流畅通;治理社会,也应该放开言路,让百姓说话。
周厉王不听。终于在三年后,爆发了“国人暴动”,暴乱的民众围困了王宫,周厉王仓皇出逃到彘,就是现在的山西霍县,直到死也没有回来。愤怒的群众没有找到周厉王,听说太子姬静在召公虎的家里,就又来围攻召公府,要求召公交出太子。召公为了保护太子,让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出去,立即被愤怒的人群当场打死。
周厉王出逃后形成的权力真空,由周公和召公填补,形成没有周天子的共和执政局面,历史上称为“共和”。也有人说周厉王出逃后,由共伯和独撑危局、执掌朝政,简称“共和”。这种局面持续了十四年,直到周厉王死于彘,周宣王即位后才告结束。国人暴动这一年,也就是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有明确纪年的开始。
2、“国人暴动”产生了蝴蝶效应。在这里我把这件事插进来,一个想法就是这件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有影响的大事,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的阶段;二是这件事情本身的时代意义。
专制政权下,对言论的控制、压制是当权者的惯用手段,尽管经常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却没有人从根本上想办法。当然这也是专制政权的本质造成的,在那种体制下,在王权思想下,也不可能有其他办法。
历史的悲剧总是在重复,一代代的专权者总是乐此不疲。比如秦始皇之焚书坑儒,清代的文字狱,当代的“文革”,等等。
但是思想是压制不住的,言论自由就像大地生万物一样,是天生的,任谁也压制不住,阻挡不了,消灭不尽!召公姬虎对周厉王的劝谏,我们应该时刻记在心上。
三是这件事对于秦嬴一族的影响。周厉王横征暴敛,不是他个人有多么爱财,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充盈府库,聚集力量,加大对周边玁狁、犬戎、淮夷等少数民族的进攻。这样就导致了西戎的反叛,导致了大骆嫡长子嬴成一族的覆灭。从此,庶出的秦嬴成了嬴姓部族的正统。

3、秦嬴部族有了新的使命。到了周宣王时期,为了平定西戎对周王朝西部边境地区的骚扰,周宣王任命非子的孙子秦仲为大夫,专门负责对西戎的战争。秦嬴部族从此拥有了代表周天子对外征战的专权。他们及时抓住机遇,手握尚方宝剑,开启战争模式,从外族手里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活资源,成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的先锋。
五年后,秦仲在对西戎的战争中牺牲,他的死感动了周宣王。周宣王亲自把秦仲的五个儿子召到镐京,给予嘉奖,并分给他们七千勇士,让他们继续讨伐西戎。
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举动,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持。当年武王伐纣,发动举国大战,动员的兵力也不过四万五千人。这次周宣王一次拨给秦嬴七千人,支持力度,非同小可。
凭借着这七千生力军,兄弟五人发动了略阳高陶之战,在今天甘肃秦安以北大败西戎。根据不其簋和虢季子白盘的铭文记载,这一战斩杀敌首五百人,俘虏五十人,取得了有周以来对戎战争的最大胜利,夺回了被西戎侵占的土地、人民,周宣王非常高兴,封秦仲的长子庄公为西垂大夫,并把嬴成那一支失而复得的领地西犬丘,也赏赐给了庄公。
庄公成为秦嬴部族第一个名字里带“公”字的人,说明他们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成为受周天子封赏的贵族。
从此,庄公带领族人,又回到嬴部族的故地——西犬丘,成为镇守周王朝西大门的一支常备力量。也是在这个时候,秦嬴实现了向农耕民族的转变。
4、世父的执着和襄公的策略。庄公在位44年,秦人的实力有了较大的恢复和发展,逐渐强大起来。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世父是个血性汉子,他说:“西戎杀害了我的祖父秦仲,我不杀戎王誓不还家!”于是把家族继承人的位子让给了弟弟襄公,自己则全身心致力于对西戎的战争。襄公则沿着祖父秦仲和父亲庄公的西进之路,向东回到了汧渭之间,寻求更大的发展。
庄公去世后,他的二儿子襄公继位。
秦襄公是个极具战略眼光的人,也是个善于捕捉机遇的人。正由于他的机敏果敢,秦嬴部族在他手里摆脱了周的附庸地位,一跃而成为诸侯。他也成了秦国的缔造者。他继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亲,“以女弟繆嬴为丰王妻”。
那么,谁是丰王?历史上没有定论。有说是周幽王王后褒姒的儿子伯服,有说是戎人诸侯丰国的王。不管怎么说,和亲以缓和矛盾、壮大实力的意图很明显。当然,效果也很突出。
秦襄公做的第二件事就是营建汧邑(即今陕西陇县东南),将秦的政治中心从西犬丘搬到了关中。这应该是秦人东进的第一次尝试。
也是在这一年(秦襄公二年),西戎包围了犬丘,世父奋力反击,兵败被擒。戎人敬重世父的英勇,一年后又将世父放了回来。
到底是先有秦襄公东徙汧邑,还是先有犬戎围攻西犬丘,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是从这件事的结局看,世父所代表的对西戎一味征伐的战略失败了,而襄公的和亲战略取得了成功。当然,所有外交战略的胜负还是取决于自己的实力。
总之,在庄公、襄公时期,秦嬴为西周王朝镇守西部门户,成为周王朝的西部屏障。凭借着周王室的支持,秦嬴在与西戎的战争中,不断磨砺、不断壮大,积蓄了力量,逐渐具备了立国的实力。
作者简介:刘畅,1994年出生,陕西扶风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2018届硕士研究生;刘松林,1967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宝鸡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和文学创作。
联系方式:
刘 畅18049637267
刘松林18049637265
